大师者,大智慧大学问家也。他们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人类文明进步的明灯。人们呼唤大师,尊重大师,乃至崇拜大师,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构建,必须对大师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弘扬,对大师的论著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文化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大师的理念、精神和人格,尤显得那样可亲、可敬、可爱。可以讲,大师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难得的原动力。有鉴于此,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推出这套《大师讲坛》丛书。基本创意是: 1.选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学术大师的原著编辑成册,让读者原汁原味不走样地去品味大师;2.按照大师众多论著的不同主题和不同特色进行大致的分类,如分为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人生、教育、宗教、家庭等,分册出版,给读者理解和把握大师提供一定的方便;3.以“讲坛”作为平台,大师用“讲授”的姿态娓娓道来,读者以“听讲”的心态去领略大师的智慧和才学,以达到心灵的对话和学术的沟通。 大师以其独特的社会贡献,大都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无形中就拉大了和广大民众的社会距离,为准确地理解大师设置了某种障碍。再加上现实和历史的差异,以及大师往往个性超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些“隆癖”,理解大师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我们应该破除对大师的“迷信”,将大师“ 拉到”平民行列中来,以平常心去面对不平常的大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大师是人不是神,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而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去包装和卖弄自己,更不会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他们总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师的亲和力往往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他们一点儿都不神秘。他们还常常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语言去表达高深的学理,让人叹为观止。前不久在南开大学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讲“数学就是好玩儿”;近百年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师金岳霖讲“哲学就是概念的游戏”;而大名鼎鼎的胡适在谈到历史研究的艰巨性时则将历史说成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这些看似戏言的调侃,其实藏着艰深的学理和哲理。是一般循规蹈矩的教授和学者讲不出来的,只有大师才会有此惊人之语,大众之语,真诚之语。实际上,用一颗真诚和平常的心去认识、理解大师,才能比较真实地窥见大师的本来面目,才能有所收获。 此外,从读书的一般常识上讲,关注历史、把握精神、不断思索,也是阅读大师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谓大师,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时势造就了大师,而不是大师造出了时势,大师的高明之处是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触摸文化的前沿,在解决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学术问题中闪烁出其超人的智慧光芒,所以历史感和时代感是理解大师的前提。换言之,就是首先要将大师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乃至学术文化背景中去领略其风姿。也正因为大师是从历史走过来的大师,要汲取和传承的核心就应该是大师的思想,尤其是精神,而不是寻章摘旬,照抄照搬,甚至于生搬硬套,出现东施效颦的偏颇。大师具有永恒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社会文化主张。文化的传承,说到底是精神的传承。只要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不死,民族和国家就不仅不会灭亡。而且还有振兴的希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师的精神,大师的灵魂,总是从不同角度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走向。。在追寻大师精神风貌的过程中,必要的思考是必须的,而且要勤动脑,多思索。应该是在理解后的接受,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照搬。盲目的崇拜式的照抄,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有害的。大师是追求真理的典范,决不是真理的化身。以为只要是大师的东西就不假思索地盲目认同,那就不自觉地走到了大师反复倡导的怀疑精神、科学精神的反面。这些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这里又在罗嗦,是求共勉也! 通常情况下,大师多是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突破性的研究,对自然、人类、社会有永不磨灭的贡献。但也有另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思 想文化启蒙大师,就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和闪光的亮点,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突出。例如,梁启超就是一个典型。梁启超(1873—1929) 一生虽然只度过了56个春秋,却留下了一千四百多万字的宏篇巨著,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图书文献学、佛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方面,而且论述精当,创新意义明显,不少属经典之作。梁启超既能用学术语言、学术思维来写高深的学术专著,也善于以报章文体,笔尖常带感情地去向大众宣传。他主办的《新民丛报》,影响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几代青年。毛泽东、周恩来、胡适等都曾是梁启超的崇拜者。梁启超还十分注意和善于观察政治和文化的走向,总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前途及命运着眼,提出一些惊人的新见解,给民众以宝贵的精神食粮。他的很多论断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宝库里,梁启超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所以,他的作品从在世时就一再翻印,到如今仍为广大读者所欢迎。除了各种单行本之外,曾印有不同版本的文集、专集、合集,也出版过按专题编的类编等。这里推出的梁启超讲文化、讲教育、讲读书、讲修身、讲诗词书画等,虽然也有类编的味道,但还不尽相同。一则是从相关内容中选取*具代表性的精华编为一册,只求精,不求全;二则不做绝对的分类,一些经过历史检验又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佳作,即使和分类略有出入,也保留原貌,一并收入,给读者以选择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三则不是简单的编排,在版本的选定和文字、内容的校订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还适当插入一些图片,以求图文互动。。这些尝试,主观愿望当然是不错的,但有待实践来检验。所以,衷心希望读一者多提宝贵意见。 李喜所 2005年5月25日于南开大学书来堂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本书记录了这位革命伟人在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其中包括作者欧游心影录节录,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对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等内容。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宝钗湘云之谜暨红楼心语》:第四部 本书特色 刘心武揭秘》冲击波高潮迭起,妙语不断;红学泰斗周汝昌倾情作序;振聋发聩听心语 全方透视识钗湘 ;揭...
男装裁剪与缝制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高级男西服及大衣的设计、制板和缝制工艺的基础知识,集作者几十年制作高档男装之经验。书中采用的男装胸度式、短寸式及原...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上下册) 本书特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
茵梦湖 本书特色 主人公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长大后感情俞深。可是伊莉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
玄言诗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系统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文学现象——玄言诗。作者对发生于魏晋、终至于南朝的所有玄言诗作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并结合相关史料对这一...
翁方纲与乾嘉形式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全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却非常丰富。清乾隆年间科考加试律...
路遥纪念集 节选 文学的献身者(序一)何西来 今年是路遥去世十五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了一本 《路遥评论集》之后,还要再出版一本《路遥纪念集》。人民...
马克·吐温青少年小说主题研究 内容简介 全面研究一个作家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综观作家的一生,作品浩繁,且不说需要全部阅读,就是要看完大...
三江之门 本书特色 怒江州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怒江州雕凿成了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的天下奇观。怒江**湾等大量地质奇观,使怒江成为研...
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 本书特色 本书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基础,结合脂批,并联系古代中国音乐发展历史,全面梳理《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事象,深入解读《红楼梦))...
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是一部论文合集,由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国球...
楚辞与简帛文献 本书特色 本书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灵庚教授主持的2006年6月批准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辞与简帛文献研究”(06b...
英语听力入门 第二册(教师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内容与听力技巧并重的原则,采用全新的听力素材,其中“语言欣赏与语言学习”部分,适时地归纳了各相关篇章中英语习...
中国名窟名洞辞典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洞穴*多的国家。除了大量人工开凿的造像石窟和大自然雕琢的石灰岩溶洞外,更有砂砾岩洞、片岩洞、火山、碎屑岩洞、灰华岩洞、火...
中国文学史稿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史稿(上下)》是冯其庸先生1956年到195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授课时写的讲义。当时讲课对象是人大新闻系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了解...
季羡林谈写作 内容简介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
中国古代珐琅器 内容简介 珐琅器为舶来工艺品,公元12世纪时传入我国,并迅速本土化,形成了具有华夏民族艺术风格的新兴手工艺品。其以浑厚的器型,华美的装饰深受皇家...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书信卷)》内容简介:《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书信卷)》在选篇上,因而着眼于选取可读性较强、艺术表现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专门赏析著作。他用的是古代诗话的体式,表达的却是全新的文学观念。同一般的文学赏析
读书指南 本书特色 《传世经典文库:读书指南》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合集,介绍了国学主要书籍的基本信息和阅读方法。读书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