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

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

作者:缪延亮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2023年3月

ISBN:9787521750874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

书刊介绍

《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内容简介

中央银行虽然在17世纪就已诞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类社会进入纯粹信用货币时代才真正突显。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稳定未必意味着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经济周期,还要调控金融周期。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易进难退”,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本书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可读性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经济学者乃至大众读者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及其运作都大有助益。
缪延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研究部执行负责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国家开发银行学术委员和上海大学校董。
长期处于市场和政策前沿,专注于全球宏观、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研究。2013—2023年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任外汇局局长高级顾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和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相关的全球宏观和策略研究工作并牵头完成了研究团队建设试点计划。2008—2013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一线参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工作。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曾在以色列央行任访问学者并在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讲授经济学。
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中英文论文,入选“国际金融学最佳中文论文TOP 10”榜单,著有《从此岸到彼岸: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清洁浮动》。2016年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作品目录

导言
现代中央银行50年
一、2008年危机前关于现代中央银行的共识
二、危机以来现代中央银行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三、现代中央银行的中国特色
四、现代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五、现代中央银行的国际视角
六、现代中央银行的出路:从最后贷款人到最终做市商
第一章:央行为何重要?
一、高通胀的成本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成本及其争议
三、宏观调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选择
四、央行是信心的博弈
第二章:央行的起源、演变和文化
一、主要央行的起源及其特点
二、央行职能的演变
三、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工具演变
四、央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变迁
五、央行的文化及其变迁
第三章:货币政策的框架、工具和规则
一、宏观经济学的三个方程
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四、利率规则与通胀稳定
五、不确定性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
第四章: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与实践
一、从利率到货币条件
二、信用的观点
三、打开黑箱
四、量化宽松政策下的新渠道
五、中国实践
六、对现代中央银行的启示
第五章:央行的独立性
一、央行的政治独立性
二、央行的市场独立性
第六章: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一、利率决定的争议和混淆
二、长端利率下行的归因
三、中性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证
四、中性利率下行的归因
五、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影响
六、低利率环境持续及应对
第七章:量化宽松的挑战与出路
一、量化宽松成为货币政策新常态
二、量化宽松的定义
三、量化宽松的传导渠道
四、量化宽松传导效果的评估
五、量化宽松的成本分析
六、量化宽松的出路
第八章: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条件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生效条件的理论分析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生效条件的实证分析
四、总量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权衡取舍
第九章:中国货币政策框架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特点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的问题
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
六、总结与反思:多目标、多工具和多重约束
第十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
一、什么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二、完善利率传导:LPR改革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传导仍有待疏通:2020年案例
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根本仍在结构性改革
五、建设现代中央银行的“四平衡”
第十一章:央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央行沟通的内容与方式
二、央行为什么要与金融市场沟通?
三、央行预期管理的边界在哪里?
四、央行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五、预期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第十二章:金融周期、宏观审慎与跨周期调节
一、货币中性之辩
二、金融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三、货币政策与金融周期
四、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及其作用
五、“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协调
第十三章: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二、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三、如何应对危机?
四、从最后贷款人到最终做市商
第十四章:汇率的决定及制度选择
一、汇率的特点
二、汇率的本质
三、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四、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五、利率、汇率与中国跨境资本流动
六、理性看待外汇市场波动
第十五章: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良与革命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
三、俄乌冲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四、国际货币体系何处去?
五、总结
第十六章:后危机时代央行的十大争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