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传

费孝通传

作者:(美)大卫·阿古什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5-07-01

评分:5分

ISBN:9787215057593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费孝通传费孝通传前言

今年4月费孝通教授的逝世,引起包括社会学界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悲痛,去其家中、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所设灵堂进行悼念的人,数日不断。挽联、花圈、花篮摆满各个灵堂。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除了各界人士外,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以及各级干部。
费孝通教授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的崇敬,他的逝世之所以使那么多人感到悲痛,缘于在他与雷洁琼等老一代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在中国得到发展和普及。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的社会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几年来对全国各地农村的调查,创造出小城镇建设的多种模式,为中国的城市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费孝通传 内容简介

《费孝通传》从《江村经济》到《乡土中国》,从小城镇建设到区域发展,行行重行行,到处都可以见到他勤快而执著的身影。学有用的知识,做真正的学术,志在富民,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伟大践行,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劳动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伟大的志向成就辉煌的事业,高尚的爱情酝酿美好的心灵。《费孝通传》,一部界于学术著作和传记文学之问的文化精品,再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感人。的学术和思想轨迹,重温一场让人难忘的生死爱情,回眸一篇永驻历史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见证一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费孝通传 目录

**章 家世和学生时代
家庭和在吴江及苏州的早期生活
在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已经成长起来的费孝通
第二章 接受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教育
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派克教授与费孝通
在清华大学跟史禄国学人类学
在伦敦受业于马林诺斯基
功能学派的费孝通
第三章 在广西、江苏、云南的实地调查
1935年结婚后去广西作实地调查
1936年开弦弓村的农民生活
1938-1939年在云南禄村
费孝通的社区调查的意义
1939-1946年在云南实地调查工作站
第四章 一位中国人类学家眼中的美国
1943-1944年访问美国
对美国文化认识上的变化
1947-1948年批评美国的政策
都市工业
第五章 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受人民欢迎的作家费孝通
农村中国的文化模式
绅士与社会侵蚀
改革建议:农村的工业化
第六章 1945一1948年的政治活动
1945-1946年在昆明
1946一1947年重访英伦
政治理想:民主和社会主义
1949年前费孝通和共产党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49-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热情
1950-1956年从事少数民族工作
第八章 百花齐放时期及以后
知识分子和政治
重议社会学和重访开弦弓村
1957-1958年的反右派运动
尾声:恢复百花齐放政策
跋 (1981年3月)
附录一 我看人看我
附录二 从江村到全球——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

费孝通传 节选

费朴安大约在1900年与杨纽兰结婚,生了一女四子,费孝通*小。杨当时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她父亲创办的一所洋学堂教语文,后来她在吴江县城创办并领导了一所幼儿园。在她的一个姊妹及长老会传教士威尔金逊(T.R.Wilkinson)的影响下,她参加了基督教。她于1927年病逝,当时费孝通年仅16岁。
费孝通等兄弟四人相继离开家乡,进入国内或国际的“大舞台”。他们之中有三个已有很高威望,被载人名人大辞典。长兄费振东大约生于1904年,曾在上海大学学习,由于他参加左派政治活动,白色恐怖时期逃亡海外。1927年至1948年在东南亚居住,是印尼华人社会的记者、教育家。50年代回国,在侨务部门任职。二兄费青1906年左右出生,曾留学德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法律学教授,50年代身居要职,1957年病逝后曾取得在《人民日报》上登讣告的殊荣。三兄费霍则默默无闻,他仅仅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抗战时期在国民党政府或军队中工作,60年代在上海逝世。
只有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一直留在老家。她出生于1905年,曾在苏州附近的养蚕学校学习,后来在该校执教(于1950年与该校校长结婚)。20年代初赴日留学。她把她的一生都贡献给改进当地的丝织生产工业,她改进农村工业的经验对费正是影响很大。
费孝通于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吴江县城,10岁前一直居住在那里,该县城经济落后,商业比不上城东4英里(6公里多)以外的稻米集散地同里镇。城周仅有2英里(3公里多),而且城内有耕地。费家坐落在松柏掩映的山坡上,是一个花果飘香的大宅院。他家在城里有薄田数亩,用以植桑养蚕。那时币帚军阀混战的年月,他家三番几次地逃到乡下避难。全家共九口人,即费孝通及其哥哥、姐姐等五人,父母,祖母及一个寡婶。家里并不十分富裕,但雇得起帮工,堪称小康之家。当时费朴安在江苏省教育厅工作,可能是科长。
费孝通在当地公立小学读了四年书。当时能够读小学的孩子很少,他是其中之一;1922年全区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仅有78名男生、35名女生从小学毕业。小学课程表是1916年国民政府制订的,每周有八至十四课时的语文阅读、作文和书法,四至六课时的算术,两至三课时的修身,此外,还有中国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手工、图画;在六七年级增学外语(主要是英语)。他*感兴趣的是讲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课,通过这门课程他了解到许多所熟悉地方的历史和传说。这门课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他后来回忆可能由于教员引起他这方面的兴趣,以至于他于30年代重回该地进行详细调查,从而写成他的**本书。
费孝通10岁时,全家从吴江搬到苏州。苏州以文人荟萃、美女如云久负盛名。大运河、石拱桥、窄巷、古迹、迷人的园林、茶馆等把它打扮成风景如画的城市。1920年该市有30万人口,从那时起开始接受西方影响。1896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它与上海、杭州、无锡均有汽船往来。20世纪初修筑的沪宁铁路亦通过该市。1930年时,该市已有电灯、电话和四个电影院,有外侨数百人,包括几十名美国传教士。

费孝通传 作者简介

大卫·阿古什(R.David Arkush),中文名为欧达伟,美国衣阿华大学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哲学学士(1962),哈佛大学宗教学硕士(1964)、历史学博士(1976)。曾受到费正清教授的指导和器重,以《费孝通和在革命的中国的社会学》的论文,获得士学位近年来集中于中国民众文化和思想的研究。著有:《费孝通和在革命的中国的社会学》、《无鬼的世界:19世纪至现代美国人对呻国的印象》、《中国民众思想史论》和《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合著,第二者)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