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涛声

莱茵河涛声

作者:赵鑫珊主编:贺圣遂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6-12-01

评分:5分

ISBN:7309017390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莱茵河涛声莱茵河涛声前言

感谢上帝赐给我四个胃
(自序)
1993年,我作为访问学者,造访了统一后的德国,足迹还意外
地遍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和法国,历时半年之久,见闻
颇广,收获比预料中的要大得多,大大有助于我成为一个“世界公
民”,“全球主义者”,或“研究全球问题的学者”。是的,我争取拿这
张“绿卡”。
在欧洲半年,尤其是漫步莱茵河、多瑙河畔以及阿尔卑斯山山
区时,我的大脑总是被两股势力平均瓜分:思既往,思将来。
这便是我的整个心境:唯思既往,故生留恋之心;唯思将来,
故生希望之心。我的年龄也恰好在老年与青年之间。
我是无日不动笔。白天览欧洲山川之胜概,掠西方社会现实之
光影,兼考前世百年之遗迹,晚上则回到欧式书房,或在布鲁塞尔
和阿尔卑斯山下小旅馆的雨夕窗前,将我的触绪纷然和理解一一
写在一本厚厚的旅欧日记里。
突然想起了反刍动物。羊、牛、鹿的胃分四个部分:瘤胃、蜂巢
胃、重瓣胃和皱胃。它们白天在牧场上将甘美的青草一古脑地咽下
后,先入瘤胃再入蜂巢胃,等晚上归圈,再慢慢地将白天粗食进去
的东西一一返回到口中细细咀嚼,之后再入重瓣胃,*后入皱胃。
读者手中的这本散文集子便是入我皱胃后的一系列秩序井然的东
西。这是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纯。
其实,科学、艺术、哲学都是现实世界的升华、提纯和拔高。
如果不反刍,不升华,欧洲还是欧洲,我赵鑫珊还是赵鑫珊(即
便拍了三百个胶卷,用摄像机摄下了上千米的各地景物,也改变不
了这局面)。我只有将欧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容纳进散文随笔集
子,才成了我所感觉、所理解的欧洲;我才算是真正游历了一次欧
洲,这次是心游,内游,神游。没有内游这个高级阶段,外游毕竟是
浅薄的。
科学、艺术和哲学活动的本质都是内游;它们比起现实世界要
丰富千万倍,深刻千万倍,拥有千万倍的魅力。
比如你用普通的肉眼去看雁群,你充其量能在每年的深秋看
到一群群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边飞边叫的候鸟——雁群。除此
之外,你再也看不到什么了。
若是你把这一长途飞行的生物现象提升为生物科学,那内在
景观便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比如,生物学家得出结论:
大雁飞行队列有时呈“人”字形,有时则呈“一”字形,这种队形
变换,主要是根据气流状况而定,目的是减少空气阻力和体力消
耗。因为雁群总是采用能耗*少的飞行方式。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注入飞行远征的雁阵,也造出了一种比现
实世界更富有魅力的艺术境界:“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
白)。其实这十个汉字也是哲学概括,且非常悲壮、激越。
如果我通过这本旅欧日记也传达出了一种悲壮、激越的情绪,
一种对欧洲文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一种对东、西方文明相互撞击
的沉思,我的四个胃就算是健康的。
感谢上天,感谢造物主,赐给了我四个胃。

莱茵河涛声 内容简介

片断:
语言:人类所拥有的*大财富
没有语言的人,才是一无所有。我宁愿要一门语言,而不要一
百万美元存款。
到了欧洲,我才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
在巴黎,我很想同塞纳河畔街头画家攀谈。但是他只会说法
语,而我又只会德语和英语。我无法同他交流思想感情,这种痛苦
的滋味是我先前从未经历过的。这痛苦是巨大的。
在德国的难民营,有人既不会德语也不会英语,结果我也无法
同这些人交谈,我只有遗憾,痛苦,失去了同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
人和土耳其人交谈的良机。
人类所感受、理解的世界,其实是他们说的语言范围以内的世
界;人无法感受、理解超越他的语言能力以外的世界。人所谈论的
一切,都在他的语言范围之内。即便是他的梦,也没有越出他的语
言范围,尽管梦很荒诞,离奇古怪。
我前半生有许多重大的过失和失策,或叫疏忽。其中*大的疏
忽便是不知道从哲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我本该做个语言哲学家。哲
学家应对语言发生浓厚的兴趣;应沉醉于探讨语言和世界之间的
微妙关系。这关系是令人惊讶的,但却逃过了我的惊讶。在中国几
千年的哲学史上,从没有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课题。
是的,正是语言,才把我们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如果没有语
言,今天的人类决不会进化到这个程度。
到了欧洲,我才醒悟:哲学的中心课题当是探讨语言同世界
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势必要把我引向电脑,引向让机器理解自然
语言(汉语、英语等),引向自然语言处理,引向人——机对话,引向
探讨句法、语义、知识库和推理等在建立语言理解系统基础工程的
作用。
不过,“理解”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这些都
是哲学课题,恰如“计算”是什么同样是个哲学课题。
美国语言哲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是个拓荒者,他做了
很多开拓性工作。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广大、奇妙世界霍地一下
子展现在我面前。我又惊又喜,百感交集。
我迟到了很多年,但可以补救。从“自然语言处理”这个课题开
始;从对它的大为惊讶、惊奇和惊愕开始起步。
哲学精神原就是惊讶。哲学的**课和*后一课都是惊讶,都
是对世界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表示惊愕。
我的哲学惊讶是经过考验的。20多年前,我一个人站在荒凉
的辽西海边,我的惊讶没有动摇过;今天,在多瑙河畔,我的惊讶也
丝毫没有减弱。我也承认,人生如旅途,所谓浮世之旅,但我的感伤
情绪始终是配角。演主角的,总是我对世界的普遍结构不断发出惊
讶声……
1993年10月于德国斯图加特
后记: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就算作是后记
1994年11月2日,上海,书房,雨夕窗前。我正在伏案握笔。
去年今日,我正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一家旅店写创作日记。
那是个幽静的大山谷,三面环山,山峰有积雪,非常壮丽。
游历欧洲半年之久,是我一生中*珍贵的经历之一。艾伯特基
金会每月给我2500马克。这笔钱不算少。这是我到处逛的财政后
盾。不过房租和交通费却是不堪负担的。于是我经常在火车站过
夜,同流浪汉在一起混,得到了许多来自社会底层的信息和体验,
被我看作是一笔财富,熬夜的报酬。为了节省市内车费,我也常走
路,皮鞋底都磨平了,报酬是把每条街的每幢屋都仔细地看过了,
有些古屋,我还用手触摸过,为的是加深我的印象,触觉印象比视
觉印象更实在些。
将近四十年,我从书本、影视知道了德国和欧洲许多事情,在
我内心渐渐堆积成了大捆干柴。一到欧洲,触绪纷然,到处都是
火星,应验了干柴烈火这个成语。我日夜被触处体认人生世界所烧
焦。是的,我是带着一个有充分准备的头脑踏上欧洲土地的。除去
睡着了,其他的时间我都在感受、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即便是一
声鸟啼虫吟,一声林寒正下叶,或原野一片苍苍的暮色,都会在我
心中点燃起无限的思绪,无限的联想,形成观念。
晚上八点,阿尔卑斯山山谷古老教堂的钟声一响,我会放下
笔,走出旅馆,去看在积雪的山峰上面有我熟悉的星座闪烁。
这钟声,是不是欧洲中古时代“熄火钟声”的遗风呢?据说,相
当于我国的唐、宋年间,欧洲一些地方每晚八点鸣钟作号,令家家
户户把火熄灭,违者科以重罚。
这种风俗习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都生存在同个星球上,中
国人能100%理解牛顿、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也能100%理解欧洲
文明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她的历史。
今天,上海各居民区每晚必有一摇铃者从每家每户走过。开始
我不懂摇铃的作用。后来我好奇地问了一下。回答是:
“提醒大家关好门、窗,关好煤气,小心火烛!”
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世界结构。尽管欧洲教堂的钟声比今天
上海街道的手摇铃声要庄严得多,气派得多。
中世纪人的生活是单调的,还是现代欧洲文明好。但是要保护
环境,再也不要打仗。在德国的街头,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政治口号,
也算是对纳粹运动的彻底否定:
“德国只有作为欧共体的一个成员,才会有繁荣昌盛。”
多明智的政治哲学啊!四海之内皆兄弟。早该如此。
人生苦短,且如大梦一场。我想起我这一生。七十年代初,我
在辽西海边放羊,雪后放晴,晚上我在海边散步。整整相隔20年,
阿尔卑斯山山谷散步和辽西海边散步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
我的内心同世界的交谈;都是以发抒性灵为主;都是兴尽悲来,觉
天高地迥,宇宙之无穷。回到旅店,煮了一个荷兰罐头:豌豆肉丁,
我边吃边写下了几行诗句:
建造起你的王国
各有各的路子
各有各的绝招
有人用剑
有人用钱
而我手中
只有两根线
诗歌是经线
哲学是纬线
且将一经一纬织成网
找个黄金的立脚点
把网撒向


人间
这网既是无形的却又有形。这本散文随笔集子正是网中物。半
年的欧洲行,为我今后撒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崭新的视野。
我要感谢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和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晏小宝教授,
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到不了德国和欧洲。即便在将来,我死了,我也
要坚持把这段欧洲的经历和体验烧成灰,带回我来自的那个茫茫
的永恒。

莱茵河涛声 目录


目录
题记
感谢上帝赐给我四个胃(自序)
**辑多瑙河的音响诗——欧洲精神及其他
语言:人类所拥有的*大财富
什么是欧洲精神
阳光和月光底下的世界
对欧洲古典建筑艺术的零星思考
哦,普遍世界的人性
德国街头卖艺人
重游柏林的黑格尔墓地
骑车到科隆
科隆大教堂门前的“和平墙”
卡亭森林大屠杀·维尼亚夫斯基·德国林中漫步
想去造访哥尼斯堡
德国和卢森堡交界处的纷纷落叶
想起了统计学家奎特勒
布鲁塞尔·索耳威·量子物理学发展史
在安特卫普的心境
人杰地灵话荷兰
“勿忘我”
——为爱情献身的象征
在德奥边境上徘徊
阿尔卑斯山的牛群
小汽车的功与过
在巴黎、柏林和上海屋檐下躲雨
有感于“欧洲大隧道”
巴黎拉舍神父公墓
卢浮宫与圆明园
一枚法国邮票引出的自然哲学思考
欧洲城市的历史文化意识
法国亚珉阵亡士兵墓地
我暗暗发誓
欧洲教堂钟声和中国寺庙钟声
当莫扎特在创作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在做些什么?
听“小个子的伟人”莫扎特的歌剧
第二辑静静的莱茵河——德意志人和文化
关于德意志民族和德国这个国家
德国人和诗歌
从德国人喜欢读书说开去
德国马克上面的科学和文化
关于瓦格纳的音乐
瓦格纳音乐中的德国精神
魔鬼之癖:希特勒与艺术
希特勒的姓氏与可口可乐的译名
德国人的墓地
德国墓地见闻
听德国人谈论犹太人
同德国房东的一次交谈
巧遇德国牧羊人有感
暮雨中的德国乡间别墅
弹竖琴的美少年
关于德国青年的过去和现状
一位德国随军牧师的忠诚爱情
(附:张丹红小姐的信)
第三辑绿色的森林民族——关于德国森林文化
德国的森林文化
从德国速生人工林想到的
德国林中病树与人性改造
林中的收获
人道主义的推广
鸟道主义与敬畏生命
我看德国的森林和林业自然哲学思想
——给邵青还女士的一封公开信
落叶不是垃圾
观光农业的田园美
德国乡村教堂和农舍建筑
德国乡村教堂印象
德国的夏秋之交的天气
人口问题与“隧道效应”
鸟类世界的诗结构
在德国书斋思考现代技术的功过
第四辑过去、现在、将来——全面认识德国
完整的德国
德国东、西部的差异
横梗在德国东西部之间的新“墙”
德国的“船长”和“水手”
在德国难民营的七天七夜
难民营中的普遍世界性无聊
德国人的悔过自新
没有上帝的世界和没有意义的人生
——德国宗教伦理道德教科书述评
关于“道罗定律”
读马普学会主席查赫教授来信有感
《普朗克之魂》和诺贝尔奖
在莱茵河畔答德国记者问
燕子归飞寻旧垒
——回国前的思绪
德国又处于世纪之交
告别德国前夕的赠言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就算作是后记
作者小传

莱茵河涛声 作者简介

作者小传
赵鑫珊,教授,作家;
出过20本书,包括《普朗
克之魂——感觉世界·物
理科学世界·实在世界》
《希特勒与艺术》。
力争做个大磨盘,上
盘是文科,底盘是理科,
中心轴是哲学,推磨的动
力是对世界的热情,试着
将一些问题碾碎,最后流
出的应是类似于散文的诗
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