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作者:范培松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评分:5分

ISBN:978753438772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节选

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持久的文化热,营造了文化自觉环境,促使散文主体"自我"的觉醒。和而不同,世纪末的散文终于完成了从散文家的主体,到散文的抒写姿态、话语、策略以及文本形式的蜕变。不过,变化是复杂的,散文始终和人的“陛情”相联结,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作者的“性情”。追求“艺术性”的散文也始终追求“性情”的自我“在”“艺术性”中能自由地呈现。“性情”的艺术或艺术的“性情”时时向散文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是谁,谁是我?魂归何处?散文主体性的危机始终伴随着散文的历程,并成为百年散文创作的敏感区。和其它文体相比,散文在被阅读时,作家的"我"常常会被人们联想和窥视。太多的恩怨,太多的是非也就因此而生。过程的美丽也伴随着痛苦,但有一点是始终不移的:变化的指向充满了现代性想象。回眸百年中国散文史,人们关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些什么因素在操纵和影响着它的命运?

%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相关资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巴金站了出来,他的《随想录》以“审己”、“弑己”和“焚己”的方式,发出了“我是我”的呐喊,对“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散文进行颠覆。后来,“文化热”的兴起,使社会形成了文化自觉的环境,作家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恢复文化的尊严和人的尊严的过程中,崛起了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他们所持的立场是文化立场,奉行的是文化尊严政策,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文化环境的改变,激活了散文家被长期封闭压抑的言说“自我”的欲望。自由是他们的散文的出发点,也是始终引领他们不断前行的终极指向。他们艺术地用文化视角、文化姿态和文化话语来进行散文创作,改变了“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载道的以说教性、依附性和阐释性为主要特征的单向型的模式,实现了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主体回归。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职业写作者的出现,商品对散文的影响,散文文体的边缘化诸种因素都促使散文家真正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和而不同,抒写多元化情致成为散文的潮流,由此迎来了二十世纪末的散文繁荣。在这一百年中,散文的命运还始终围绕着“激进”与“中庸”的冲突进行。现代散文的产生,是在五四的“打倒孔家店”的一种极端文化理念支配下产生的。五四的文化革命口号,在对待传统上,采取极端的彻底否定,集中表现在“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等口号的提出。对孔子的否定,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批判,使得五四时期的散文家在创作上采取激进的姿态,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极端的文化理念决定了现代散文的萌芽--杂感的斗争的形象特征:倾向分明,鼓动性强,畅达犀利,张口见喉。激进意味着斗争。彻底意味着不可调和。支配影响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主要理论资源是建立在激进的对抗、斗争的基础上的。鲁迅是代表。他的散文理论观念的核心就是反中庸。他执拗地要散文充当“匕首”和“投枪”,并且把闲适散文作为“匕首”和“投枪”式的散文的对立面,斥为“小摆设”,加以无情地拒绝。他的反中庸基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失望乃至绝望。他的理论的旨归是要把散文一分为二:“匕首”、“投枪”和“小摆设”,而后把它们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并把“自我”放到这非此即彼的对立中。把散文视为“匕首”和“投枪”当然也是鲁迅的一种性情,但这一散文理念又和他的哲学政治理念完全一致,尤其到后期,鲁迅坚决反中庸,信仰一分为二,认为世界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他的许多名言,如“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作者简介

范培松,江苏宜兴人,1943年生,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著作有:《散文天地》《散文写作教程》 《报告文学春秋》《中国现代散文史》和《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等:主编,《写作教程》写作艺术示例,《文学写作教程》《散文的春天》《中外典故引用辞典》《中国散文通典》和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等。同时,还发表散文100余篇,论着和作品多次获国家或省级奖励。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目录

百年中国散文之命运(代序)绪论上卷**编异军突起(1918年一20年代末)**章五四散文整体观**节“愤”:五四散文家的破坏心态第二节五四散文鸟瞰:“极一时之盛”第二章现代散文的萌芽:杂感**节杂感热第二节陈独秀李大钊第三节胡适刘半农第四节钱玄同吴虞第五节杂感的成因及影响第三章五四散文主潮:怨怒之音(上)**节鲁迅第二节茅盾瞿秋白第三节郭沫若王统照川岛第四章五四散文主潮:怨怒之音(下)第四节飘泊者的哀怨悲歌第五节郁达夫第六节庐隐石评梅陈学昭第五章五四散文的分流**节冲淡:落潮中被召回的名士情趣第二节周作人的冲淡散文第三节俞平伯钟敬文第六章五四散文的趋美变异**节冰心的清纯散文第二节朱自清等的儒雅散文第三节徐志摩等的唯美散文第二编裂变分化(20年代末一40年代中期)第七章散文的蜕变和杂文的兴盛**节散文观念的两极蜕变和冲突第二节散文的俗化及其收获第三节杂文的兴盛第八章京派散文**节文化选择及其审美心理特征第二节沈从文第三节何其芳第四节其它京派散文作家第九章论语派散文**节文化心理、理论资源和抒写策略第二节林语堂第三节其它论语派作家第十章表现自我艰难的挣扎**节丰子恺的性灵小品第二节周作人、陈源等的书斋小品第三节郁达夫等的游记第四节郭沫若等的回忆散文第五节冰心等的哀祭散文第六节鲁彦等的乡土散文第七节其它散文作家第十一章时代呼唤无畏的抗争**节爱国抗日:抗日战争时期散文的灼热主题第二节战地速写第三节“孤岛”时期的杂文第四节“后方家园”中的散文第十二章海派散文**节文化性格和审美特征第二节张爱玲章衣萍苏青第十三章学者散文**节文化精神特征、渊源及影响第二节梁实秋第三节钱锺书王了下卷第三编消融聚合(4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第十四章“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散文**节角色转换:“工农兵”代言人的提出和确立第二节“工农兵”代言人的首次集体亮相:军旅散文第三节“工农兵”代言人的变脸艺术:散文“当诗一样写”第四节与体制不和谐的声音第十五章转折:后“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散文(上)**节文化精神特征第二节巴金的《随想录》和回应第三节哀祭散文第四节游记第十六章转折:后“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散文(下)第五节江南散文第六节孙犁第七节汪曾祺张中行第八节贾平凹第十七章台湾散文**节概述第二节诗化散文:余光中、杨牧第三节人文小品:王鼎钧、张晓风和亮轩第四节思乡小品:琦君、林海音和艾雯第十八章香港散文**节都市文化背景下的港味散文第二节叶灵凤曹聚仁第三节陈之藩思果第四编和而不同(80年代中期一90年代末)第十九章“散文热”: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节“散文热”整体观第二节“散文热”中的散文嬗变第二十章文化散文**节散文体式变革第二节文化批判散文第三节民间思想随笔第二十一章西部散文**节世纪末*后一个散文流派第二节主要作家(一)第三节主要作家(二)第二十二章女性散文**节活跃的女性散文潮第二节社会派女性散文第三节抒情派女性散文第二十三章其它类散文作家**节人生诘难散文第二节江南斜姿散文第三节回忆散文第二十四章台湾散文**节自由至上:散文的精神时尚第二节都市散文第三节乡土散文第四节田园散文第二十五章香港散文**节概述第二节学者散文第三节其它散文作家附论:澳门散文参考书目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相关资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巴金站了出来,他的《随想录》以“审己”、“弑己”和“焚己”的方式,发出了“我是我”的呐喊,对“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散文进行颠覆。后来,“文化热”的兴起,使社会形成了文化自觉的环境,作家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恢复文化的尊严和人的尊严的过程中,崛起了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他们所持的立场是文化立场,奉行的是文化尊严政策,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文化环境的改变,激活了散文家被长期封闭压抑的言说“自我”的欲望。自由是他们的散文的出发点,也是始终引领他们不断前行的终极指向。他们艺术地用文化视角、文化姿态和文化话语来进行散文创作,改变了“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载道的以说教性、依附性和阐释性为主要特征的单向型的模式,实现了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主体回归。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职业写作者的出现,商品对散文的影响,散文文体的边缘化诸种因素都促使散文家真正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和而不同,抒写多元化情致成为散文的潮流,由此迎来了二十世纪末的散文繁荣。在这一百年中,散文的命运还始终围绕着“激进”与“中庸”的冲突进行。现代散文的产生,是在五四的“打倒孔家店”的一种极端文化理念支配下产生的。五四的文化革命口号,在对待传统上,采取极端的彻底否定,集中表现在“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等口号的提出。对孔子的否定,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批判,使得五四时期的散文家在创作上采取激进的姿态,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极端的文化理念决定了现代散文的萌芽--杂感的斗争的形象特征:倾向分明,鼓动性强,畅达犀利,张口见喉。激进意味着斗争。彻底意味着不可调和。支配影响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主要理论资源是建立在激进的对抗、斗争的基础上的。鲁迅是代表。他的散文理论观念的核心就是反中庸。他执拗地要散文充当“匕首”和“投枪”,并且把闲适散文作为“匕首”和“投枪”式的散文的对立面,斥为“小摆设”,加以无情地拒绝。他的反中庸基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失望乃至绝望。他的理论的旨归是要把散文一分为二:“匕首”、“投枪”和“小摆设”,而后把它们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并把“自我”放到这非此即彼的对立中。把散文视为“匕首”和“投枪”当然也是鲁迅的一种性情,但这一散文理念又和他的哲学政治理念完全一致,尤其到后期,鲁迅坚决反中庸,信仰一分为二,认为世界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他的许多名言,如“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中国散文史(上、下册) 作者简介

范培松,江苏宜兴人,1943年生,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著作有:《散文天地》《散文写作教程》 《报告文学春秋》《中国现代散文史》和《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等:主编,《写作教程》写作艺术示例,《文学写作教程》《散文的春天》《中外典故引用辞典》《中国散文通典》和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等。同时,还发表散文100余篇,论着和作品多次获国家或省级奖励。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