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定位为“电影外史”的读本,在形式上较正史更具可读性,在内容上较野史更为可信。创作思路受美国电影史家伊恩·贾维启发,试图从电影社会学角度出发,探究下列问题:
1.谁拍电影?为什么拍电影?怎样拍电影?
2.谁发行、放映电影?怎样发行?怎样放映?
3.谁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怎样看电影?
4.什么让人看到了?怎样让人看到的?为什么让人看?
5.影片被谁评论?影片受到什么评价?评论产生什么影响?
这一系列问题提示电影学者重返中国电影历史田野,重拾电影历史记载。
浩如烟海的纸媒文献是中国电影宝贵遗产,固化了极为丰富的中国电影史料,蕴含早期影坛原始气场和原汁原味的鲜活细节,构成民族电影文化厚实的积淀,亟待持续挖掘,整理出版。那一篇篇轶文是早年影坛风云的投影,也是无声的见证,记述电影史上的事件和细节,以及当时当地的语境,为后人探求史实真相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早期电影面面观》将所选文献设置为六个板块,也可当作六个分类标签——即影人故事、影业耕耘、影戏幕后、影片口碑、影市生态、影坛轶闻——纲举目张,聚零为整,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检索便利。
本草纲目-全彩精华版 本书特色 《本草纲目》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之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编写而成,素来享有“东方药学巨典...
作品目录目录 前编 考古学的视角 考古学的思维模式 考古推理的秘密 物里面有什么? 长时段的魅力 上编 文化起源 史前史的启示
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论稿 本书特色 本书是汪启明博士的一批论文的汇编文集,共有24篇,内容包括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和文献学。论文*早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启明...
《懂事之前,情动以后》内容简介:《懂事之前,情动以后》是知乎傲娇才女、90后灵气少女芈十四首部作品集,收录了作者因情动而懂事
雨过天青/陈舜臣随笔 本书特色 这部随笔集收录了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先生的81篇随笔,有茶的故事、桥的故事、姓名的故事、珍品的故事,如此种种,听作者娓娓道来。陈舜...
现代汉语(00535)(2013版) 本书特色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现代汉语课程指定教材,属该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教材旨在使学习者掌握...
中国古代杂技 本书特色 赵芳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杂技》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首先追溯了杂技的起源,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先秦至近现代...
知识分子的幽灵 本书特色 丁帆著的这本《知识分子的幽灵》以罕见的深刻和尖锐,掀开世界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行状:从伯林、里拉、阿隆、雅各比、博维,到纳博科夫、阿...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 本书特色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通过历史上闽、台之间文人、作家交往互动、相互影响的实例,如明郑时期郑成功和“海外几社”等对宋末福建“遗民文学...
宁波地名文化 本书特色 徐雪英著的《宁波地名文化(宁波文化研究工程)》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宁波地名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通过分析宁波地名中的语言现象...
与鲁迅面对面 本书特色 《与鲁迅面对面》为钱理群教授发表“向学术界告别,向青年告别”以后的*新文章结集,是钱理群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之外的“胡思乱想,胡说...
语言常识全知道 本书特色 也许你是学生、教师、公务员,也许你是文秘,编辑、记者,也许你是演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也许你从事的职业与文字使用无关,但无论如何,你...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目录 引子**章 敦煌的地理第二章 汉武帝以前的敦煌第三章 汉代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一魏晋二十六国三北朝第五章 隋与...
中国神话-全3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神话是原始先民综合性意识形态的产物,当后世人追踪宗教史、哲学史、发明创造史、自然科学史、文学艺术史...
钩沉历史 本书特色 当冷静的批判和反省让位于喧嚣的围观和怂恿历史,在被讲述的年代里还有多少风尘被遮蔽,被掩埋本书收录《万象》杂志中,由金性尧、黄裳、葛剑雄等名家...
方勤,1969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5月至今,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博...
咬文嚼字1995合订本(平) 本书特色 本书为“咬文嚼字”1995年全年合订本,包括创刊号在内的当年全部内容。咬文嚼字1995合订本(平) 内容简介 本想使十三...
最新公文写作 本书特色 《*新公文写作(修订版)》根据国务院*新发布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新发布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寻味中国 本书特色 味道,是食物给与我们的味觉体验,而这种美妙的触感又能够带给我们心情的愉悦。都说,食物是有治愈功能的。能时刻感受到各种味道交融在自己的感官中,...
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 本书特色 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耶稣会传教士对日语、汉语之研习,以及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等西士对朝鲜语的研究活动,使日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