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10册,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硕良主编,精选萧伯纳、梅特林克、蒙森等8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具代表性、影响力的作品,由吕同六等专家撰写译文前言,杨宪益、肖天佑等翻译家从原语种较好的版本直接移译,附录授奖词、答词、重要访谈录和生平年表,方便读者全面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从97位获奖作家中选取了45位,可谓精中选精。所选作家尽可能涵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语种、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以期国内读者和研究者,从中得窥二十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风貌和精华。《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对每一位选取的作家,力求该者对其有一个完整、全方位的认识,力求每一卷都成为了解作家的优秀选本。每一卷达到了四*――篇目*优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绝大多数是表彰某一作家的整体创作而不特指其某部作品,译本选目必须从授奖词中提名赞扬的作品和文学史家公认的作品中挑选,首先侧重其代表性和影响力,保证选目的权威,同时适当顾及篇幅、可读、整体平衡和少与其他译本重复等因素。译文*佳尽量从原语种较好的版本直接移译,即使是译者寥寥可数的小语种作品仍然大部分译自**原著。译作以新译为主,少数旧译在收入文库时作了必要的校订。希望较多地保持文库的新鲜感,并传留一部分已有定评的佳译。译序*棒对作家作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论。强调占有丰富的**手资料,融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一篇译序就是一篇学养深厚的作家研究述评。附录*全尽量收齐授奖词、答词、重要访谈录和生平年来等有关配件,给读者提供较多的信息,提供据以作出自己评判的原始材料。这部分文字名为附录,实乃凤尾,读者对它的兴趣决不在正文之下,而且不可不读。
◆ 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 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 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 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 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丛书主编
刘硕良,湖南人,1932年出生,1946年进入长沙清华中学,1949年考入新闻干部培训班,后到《广西日报》工作。1980年进入广西人民出版社,并参与漓江出版社的组建,成为漓江出版社主要创始人之一。1993年调广西新闻出版局创办《出版广角》杂志,2001年应聘到云南教育出版社创办《人与自然》杂志。2004年在北京开办硕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现为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顾问及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
《孤独与沉思》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 1839-1907),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韵节与诗篇》,初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帕斯卡尔教理真义》(1905)。1900—1901年,他编辑出版《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由于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把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罗马风云》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Mommsen 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在家庭的影响下,蒙森自小便喜欢和熟悉古罗马史。1938年考入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184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1850年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担任罗马法教授;1854年转至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58年担任柏林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为表示抗议,愤然退出议会。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凯撒,而把庞掊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在展示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特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挑战的手套》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生于挪威克维尼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7 岁时去奥斯陆并开始学习写作,1855 年起任《每日晨报》的文学戏剧评论员,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卑尔根国家剧院编导。他积极主张发展挪威的民族文化,使之逐步摆脱异国文化的束缚,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戏剧。抒情诗《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戏剧创作方面,是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写了21部剧本,包括《战役之间》(1857)、《国王斯凡勒》(1861)、《西格尔特恶王》(1862)、《破产者》(1875)、《编辑》(1875)、《国王》(1877)、《新制度》(1878)、《黎昂娜达》(1879)、《挑战的手套》(1883)和《人力难及》(1895)等。1903年,比昂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伟大的牵线人》
何塞.埃切加赖(José Echegaray1832—1916),出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正规的贵族资产阶级教育,1854 年于马德里土木工程学校毕业后担任该校数学教授。在未成为戏剧家之前,埃切加赖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称。他曾担任过西班牙商业、教育和财政大臣及西班牙语言学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874年退出政界后,专门从事戏剧创作。
他的第一部剧作《单据簿》在马德里阿波罗剧院公演,获得成功。以后的30多年里,他相继创作了100多部风格迥异的剧本,主要作品有《仇者之妻》(1874)、《剑把》(1875)、《不是疯狂,就是神圣》(1877)、《火柱和十字架》(1878)、《伟大的牵线人》(1881)、《两种义务的冲突》(1882)、《不安的女人》(1904)等,其中《不是疯狂,就是神圣》和《伟大的牵线人》是他的代表作。1904年,埃切加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花的智慧》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年),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美妙而极具神秘色彩,同时也不乏科学论证。在他笔下,科学和诗意已然融为一体,哲学和美也并不相悖。主要作品有:剧作《盲人》《青鸟》,散文集《双重的花园》《死亡》《蚂蚁的生活》等。1911年他凭借其伟大的文学活动及《花的智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地硕果.畜牧神(上下册)》
现代派鼻祖汉姆生(1895~ 1952)敢于向传统挑战,开创了挪威文学的新时期,并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1920年因长篇小说《大地硕果》(1917)的杰出成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圣女贞德(上下册)》
乔治.萧伯纳,英国现代杰出现实主义剧作家,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主张摈弃以罗曼蒂克、尖锐情景和血淋淋的结局来构筑情节的旧式悲剧,坚决反对以巧合、误会和离奇的情节耗尽观众注意力的所谓“佳构剧”,提倡剧本的任务是引起观众的思考,情景必须是生活化的。他创作的戏剧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
《邪恶之路》
格拉齐娅.黛莱达(Grazia Deledda1871—1936),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中部努奥罗市一个很有声望的家庭里,父亲是当时的努奥罗市的市长。她从小聆听大人们在夜室里讲述有关撒丁岛的古老传说,15岁便开始文艺创作。
她的早期作品《正直的灵魂》(1895)、《邪恶之路》 (1896)以犯罪、忏悔为主题,描写了撒丁岛人在古老的宗法制度下所涉及的一系列道德问题。20世纪初期,她着力创作了《埃里亚斯•波尔托卢》《灰烬》《风中节苇》《山上的老人》等小说。20世纪20年代,她又创作了《孤独人的秘密》、 《阿纳莱娜•比尔希尼》等作品。1926年,黛莱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白蘇齊類集 内容简介 袁宗道,字伯修,是公安“三袁”中之长兄。在公安派文学中,他率先提出反对“后七子”的模拟之风,主张独创,要求写真情实感。其诗歌风格雍容和雅,...
中国经典神话 本书特色 博大的民间,深邃的民间 ——《民间经典文丛》总序 我们常常感叹:当鬼子入侵、政府空缺的非常时期,老百...
东京国际大审判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长篇电视报告文学,题材重大,内容新锐,属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填补巨大空白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揭秘感和新鲜感……立意宏远,叙事宏大,全...
金瓶梅评点 本书特色 “徐州明清十人文萃”丛书收录的是徐州明清时期十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集,这十位名人分别是:明万历朝进士张贞观,明代散曲大家、“乐王”陈铎,明...
奇想博物志 本书特色 ◆ 日本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的经典作品。◆ 三岛由纪夫说:“如果涩泽龙彦这个人不在了,那么日本将会变得多么无趣啊。”◆ 引用、论证、补充...
词学-第三十七辑 本书特色 《词学(第三十七辑)》收词学研究论文、词学历史文献、词学著作评价、词人年谱以及其他杂著二十余篇,当代词作二十余首,仍分“...
故事新编 本书特色 1.《故事新编》为鲁迅著名小说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2.名家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赏读。吴永良先生为当代著名书画家,创作了大量有关鲁迅...
增广贤文 本书特色 张齐明译注的《增广贤文/中小学传统文化** 经典丛书》由中华蒙学经典《增广贤文》改型而来,保留了原书稿中的原文、注释、译文、点评等文字内容,...
文明的远歌 本书特色 《文明的远歌》为著名作家、诗人、茅看文学奖得主熊召政的文化散文集,收录经典散文88篇,作者在文中记述了自己静观山川云霞、遍访梵宇古刹的怡然...
旭日桐林-迦南文苑 本书特色 迦南老师的作品非常多,在文艺协会的文学网站上可读到她的新作或以前发表的文稿、出版的文集篇章、学术专著等,可见她之前已经默默笔耕了多...
花街十里:秦牧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早在五六十年代我就是秦牧散文忠实的读者,他曾经是那个时代许多青年心目中的一块丰碑。后来,我在广东文艺界的各种文学活动中,曾多次...
辛弃疾诗词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本书特色《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辛弃疾》选取宋代词人辛弃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词70首。所收词以《全宋词》为底...
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 本书特色 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十年了,他的文学经典作品却从来没有离开。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我仿佛总能感受到沈从文在用他那温暖的目光...
奥威尔自述:通信威根码头的路 本书特色 1934年作者调查了英国北部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他第1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存在,并被矿工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
轻舟已过万重山-书写两岸史学交流 内容简介 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书写两岸史学交流》一书中,陈三井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了自1980年代以来两岸历史学...
丰子恺作品-丰子恺作品精选-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散文家。在散文方面,丰子恺从二...
战国策-最美国学 本书特色 《战国策(*美国学)》由公孙策著,精选《战国策》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
月有阴晴圆缺 本书特色 《月有阴晴圆缺》:解放以后,我家每一个成员的命运无不随着父亲沈醉在政治上的沉浮而沉浮:我们几姐妹和母亲的遭遇,我们家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江苏丝绸史》内容简介:本书论述了江苏丝绸的起源、前期、中期、后期及至20世纪90年代发展近况。第一至九章论述了江苏丝绸业自远
《村上朝日堂日记 漩涡猫的找法》内容简介:“村上朝日堂系列”之一,共17篇。内有安西水丸的大型插图17幅,和村上夫人村上阳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