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画谱(精装单色)
(精)传统画谱精选
(精)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的居宅别墅之名。李渔之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43幅,遂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编90幅,增至133幅,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为初学者作楷范。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书,即以“芥子园”名义出版,这是《芥子园画谱》**集。接着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与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编绘了“兰竹梅菊”与“花卉翎毛”谱,就有了第二、三集,世称“王概本”。
到光绪年间(1875—1909年),画家巢勋临摹了前三集,并增编一批上海名家的画作,同时又编绘了一集人物,形成了《芥子园画谱》第四集。于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书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称“巢勋临本”。这套《芥子园画谱》虽是黑白版本,但比“王概本”丰富得多,从此《芥子园画谱》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谱》当之无愧也。
《画传》出世之时,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三百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入门皆得惠于此,堪称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近现代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
《白描画谱》
在中国绘画中,以淡墨钩勒轮廓或人物,而不设色者,谓之白描。白描于人物画之重要,见诸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所记:“画人物之道先求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其*初而要者,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亦在个中矣。”仅以线条便能将神态表达臻于完美。
白描多半是中锋直悬的线条*难遒劲,故极易见画者之功力。历代画家名手辈出,传派各不相同。白描大师如吴道子、赵孟頫、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宋元间也有画家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白描画谱凝聚了画家们卓越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
《传统画谱精选》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多象征美好生活的图案,这些图案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巧妙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形象,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又蕴含企盼的图案就是中国传统画谱。
中国传统画谱具有精妙的艺术审美特点,它富含精气神韵,富有浪漫色彩,画面若虚若实,虚实相生,寓意含蓄自然,意味无穷,具有发人深思的美学价值。
★ 32开精装,敦煌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 《芥子园画谱》:画坛传世经典之作,历经上百年增补和完善,历来为世人所推崇,为学画必修之典籍
★《白描画谱》:白描画法是人类*早,*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白描画谱凝聚了画家们卓越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
★《传统画谱精选》:展示我国传统画谱的艺术审美与精髓,感受其含蓄自然、意味无穷的寓意,发扬我国传统画谱的艺术价值
《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的居宅别墅之名。李渔之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43幅,遂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编90幅,增至133幅,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为初学者作楷范。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书,即以“芥子园”名义出版,这是《芥子园画谱》**集。接着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与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编绘了“兰竹梅菊”与“花卉翎毛”谱,就有了第二、三集,世称“王概本”。
到光绪年间(1875—1909年),画家巢勋临摹了前三集,并增编一批上海名家的画作,同时又编绘了一集人物,形成了《芥子园画谱》第四集。于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书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称“巢勋临本”。这套《芥子园画谱》虽是黑白版本,但比“王概本”丰富得多,从此《芥子园画谱》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谱》当之无愧也。
《画传》出世之时,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三百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入门皆得惠于此,堪称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近现代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
《白描画谱》
在中国绘画中,以淡墨钩勒轮廓或人物,而不设色者,谓之白描。白描于人物画之重要,见诸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所记:“画人物之道先求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其*初而要者,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亦在个中矣。”仅以线条便能将神态表达臻于完美。
白描多半是中锋直悬的线条*难遒劲,故极易见画者之功力。历代画家名手辈出,传派各不相同。白描大师如吴道子、赵孟頫、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宋元间也有画家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白描画谱凝聚了画家们卓越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
《传统画谱精选》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多象征美好生活的图案,这些图案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巧妙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形象,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又蕴含企盼的图案就是中国传统画谱。
中国传统画谱具有精妙的艺术审美特点,它富含精气神韵,富有浪漫色彩,画面若虚若实,虚实相生,寓意含蓄自然,意味无穷,具有发人深思的美学价值。
《孟子》现代版 本书特色 孟子思想作为“孔孟之道”的重要部分,表面上虽然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但很少有哪个统治者真的照孟子的话去做。孔孟之道只被当作一面漂亮...
千年来,人类透过盛宴、装扮、舞蹈来狂欢庆祝,满足集体欢愉的欲望。从希腊人对戴奥尼索斯的崇拜,到中世纪热爱跳舞的基督徒,狂
与奥斯卡.王尔德对话 本书特色 《与奥斯卡·王尔德对话》是一本英国作家王尔德语录的合集,按主题划分,介绍了奥斯卡•王尔德的名言,幽默中不...
明清之际诗僧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7章, 包括明清之际诗僧宗派、地域分布及文学创作考 ; 明清之际诗僧层出不穷之原因 ; 明清之际诗僧与儒学的交涉 ; 明清之...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作者简介 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
千家诗全解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于记诵,在编排上亦很有特点,因崦...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 内容简介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是对世界现代文明进...
药窗杂谈 内容简介 简介《药窗杂谈》为吴藕汀先生致沈侗廔先生书信的结集。由吴藕汀长子吴小汀整理而成。吴藕汀先生(1913-2005),号药窗,嘉兴人,是中国文人...
历代名帖自学选本--唐集王半截碑 本书特色 《唐兴福寺半截碑》唐开元九年立,后佚,明万历间复出土于陕西西安,残存下半截,简称《半截碑》。此书乃而二王真迹的唐代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甘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在日本社会中存留着的中国文化的书稿。作者在对这些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时,经常会...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本书特色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本书收录明清有关《牡丹亭》的资料,分为四类:*类“剧本”,包括本事、...
古今松疗秘方--《松针革命》系列 内容简介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经过筛,本着比较切合临床实用的原则来收录这些秘方。纵然如此,由于有些文献,特别是古代文献,年...
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朗松文论选 内容简介 《朗松文论选》为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之一。该书汇集了朗松论述文学史方法、文学与社会思潮、文学与哲学,以及用其理论和方...
汉代卷-中国诗歌通史 本书特色 《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精)》由赵敏俐所著,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空白。其中有多处创新:一是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
抒情散文 目录 逼来的春天/9苦夏/15秋天的音乐/18冬日絮语/24日历/28往事如“烟”/32时光/38白发/42马年的滋味/45感觉/49空信箱/52书桌...
一生中总有许多谈不上要见心理医生,却长期困扰心灵,不大不小地影响着生活和情绪的烦恼或怪癖,比如:有一个让自己懊恼数十年的
学海蠡测 内容简介 此书是作者涉足文史研究以来的心得与体悟。文史领域,浩瀚广博,深不可测。 此书以文学和史学两大体系结构而成。而文、史学科各以其不同的论题展衍开...
梅花烙-琼瑶全集(47) 本书特色 窗外燃烧吧!火鸟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在水一方烟雨濛濛金盏花水灵一颗红豆幸运草六个梦菟丝花几度夕阳红潮声船紫贝壳寒...
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内容简介 本丛书有如下几个特点:**,鲜明的时代特征。编写者的意图之一就是要体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成就,因此,在设计框架、搜集资料时,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