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6册,讲述唐、五代的历史故事。
畅销台湾三十余年,获奖*多得历史读物:台湾金鼎奖推荐奖;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台湾中国文艺奖章;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名;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荣、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泳等一众名家倾力推荐!
吴涵碧女士编著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牛李党争
说起牛李党争,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这是唐朝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然而,牛李党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到底争的是什么?却很少人清楚。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举行制举对策。制举是皇帝亲自举行的考试。其中,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都在试卷之中讥讽朝政,批评得相当严苛,毫不留情。
唐宪宗看到这几份卷子十分欣赏,立刻下诏中书省“找个好位置安插”。卷子流出之后,首席宰相李吉甫立刻脸色大变,认为卷子中是在嘲讽他。
唐代卷子没有弥封,不但如此,还要参考平常作业(在前面《王维巧扮乐工》之中,王维曾把家庭作业献给公主,平常成绩称之为温卷),因此一份好的试卷一出,众人传观。我们在今天看到许多唐朝流传下来的好文章,许多都是在试场之中写的。
既然卷子没有密封,李吉甫当然知道牛僧孺、李宗闵这几个小子与他作对。一口气实在难忍,曾经向唐宪宗哭诉,也不得要领。
李吉甫的儿子名叫李德裕,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父仇子报。在穆宗朝时,穆宗颇为看重李德裕,李德裕就想办法把李宗闵贬为远州刺史。李宗闵当然也非常愤怒,也结成一党攻击李德裕。
由于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人在朝中都有名望,都有入相的机会,双方各自树党,互相排挤,彼此攻讦,成为朝中两大派系,史称为牛李党争。
牛僧孺所代表的一派大半是进士出身,或者已败落的世家大族,比较放荡不羁,以文采华丽落拓著称。譬如以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就是牛派的。他们多半是属于唐高宗武后以来,由进士科出身的新兴统治阶级。
李德裕所代表的,大半是世族出身,主张以经学为正宗,比较注重传统礼教。在唐朝,世家大族已丧失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优越与显赫,然而,关东世族的优美门风与家学仍然保持着。当然,李党中也有不少进士。
李德裕本人相当以门第为傲,他颇看不起以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他曾经说过:“朝廷的显赫官吏,必须是公卿子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小耳濡目染,熟悉朝廷台阁仪范、颁行准则,不教自成。寒士中纵有杰出人才,登第后,还是要从头教起。”可见得,他是怎样地看不起进士科出身的寒士。
进士科出身的士大夫,因为没有家族关系,所以格外团结。他们互相推崇,尊称先登第者为前辈,同一年登第者为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大家都是座主门生。因为他们出身相同,政治地位也相同,利害关系又一致,所以能结为一体。
牛李两党并非现代政党,也没有党纲与政见,只是私人利害相结合。不过,有一点倒是壁垒分明:对于处理藩镇问题,李党主张镇压、讨伐,牛党主张妥协、安抚。对于边疆外族问题,李党主张攻击、接纳降将,牛党主张送还降将、退让和平。
牛李党争的时代,任何在朝中居于高位者,不是牛党,就是李党。不过,两党之争究竟还算是君子之争,并没有像东汉党锢之祸一样,非要赶尽杀绝不可。只是牛党得势,李党的人只好出任地方官,等到李党得势,李党的人又成为京官而已。所以,他们争的是中央的执政大权。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牛派的李宗闵做了宰相,第二年牛僧孺也做了宰相。于是,李党的李德裕被排挤在朝堂之外,出任西川节度使。
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吐蕃维州守将悉怛(da)谋请降。维州地势险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制吐蕃的要地,吐蕃称维州为“无夏城”。维州守将竟然要以城降,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高兴极了,立刻具奏其状,并且说:“将可派遣三干生羌,烧十三桥,击败西戎腹心,一雪我大唐帝国之耻。”
这份报告送到京师,唐文宗召集百官商议,宰相牛僧孺反对接受悉怛谋投降。牛党向来是主和的,牛僧孺持的理由是:“吐蕃之境,失一维州,不能损害其势力。*近我们与吐蕃修好,约罢戎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吐蕃如果来质问,我们如何回答?这是一个匹夫都知道不能答应的事,何况是天子?”
唐文宗想想,觉得牛僧孺的话也不无道理,也不敢得罪吐蕃。于是下诏,命令李德裕把到手的维城交回去,吐蕃降将悉怛谋及其随从也一并送回去。
李德裕当然万分不情愿,但是圣旨难违,只有照办。结果悉怛谋一行在边界上就地被吐蕃处死了,而且死得相当惨,使得吐蕃一带人民对唐朝大为不满。
由于朝廷上下都认为此举使亲者痛仇者快,所以不久牛僧孺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换了李德裕为相。总之,牛李党争自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到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整整四十年间,像走马灯一般,轮流换将,不过是意气之争而已。然而,事实上影响朝政不大,因为此时政治上的主角是宦官,这些牛党李党不过是宦官手中的木偶一般。因此史学家陈寅恪说,牛李二党都只是二流角色而已,中央政府中*有权势的人物还是宦官。
唐文宗与宋申锡
在《唐宪宗喜食仙丹》之中,我们说过,唐宪宗晚年好服金丹,脾气暴躁,左右服侍的宦官往往因而获罪。因此,宦官订下计谋害死宪宗,共拥穆宗为帝。
唐穆宗在位仅仅四年,又因为饵药而死。敬宗即位,并不因为宪宗被宦官所害而知警惕,反而更加宠信宦官。
有一回,鄂(hu)县令崔发听到外面有喧哗嚷嚣之声,觉得十分奇怪,一问之下,原来是五坊小儿在迫害百姓(五坊小儿的故事本书前面说过)。崔发十分生气,立刻派人把滋事者拖了进来,在庭中问话。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宦官。
唐敬宗知道这件事,认为崔发对他派出去的宦官不礼貌,等于是藐视皇帝,下令把崔发关了起来。
正巧第二天,皇帝颁布了大赦的命令,一批一批犯人都被放出了监狱,只有崔发仍被扣留在狱中。忽然,从外面冲进来几十个宦官,拿着木棍,对准崔发的脸,一棍一棍地打下去,直打得崔发脸也破了,牙齿也掉了,昏了过去。这些宦官似乎满足了,大摇大摆地走了。
监狱的管理员用席子把崔发的脸遮住,不久,又来了一批宦官,手执皮鞭,大声叫嚷要打崔发。狱卒指着躺在地上的崔发,宦官们一看,崔发的头已覆盖着草席,以为崔发已死,便悻悻然地离去。其实,崔发只是昏了过去,由于狱卒一丝善念,使崔发免于被宦官活活打死。
由此可知,一个人可以犯国法,不可以得罪宦官,犯了国法,不过依法审判,遇上大赦,还可以减刑;可是,得罪宦官将受到私刑凌辱,纵有大赦,也不能享受皇恩,于是,一般臣民怎能不畏惧宦官呢?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因为游乐无度,狎呢小人,对宦官动辄捶挞,引起宦官的恐惧与不满,而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所杀。唐散宗死了以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共同拥立文宗为帝。可见得在唐朝弑君、立君,任由宦官,君臣都不敢声讨。
唐文宗即位以后,深深以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而愤怒。可是,杀害这两位君主的余党,还遍布宫中,尤其新起的宦官王守澄,特别地跋扈。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举行策试,要考生申论对时事的看法,其中有一名叫刘黄(fen)的,写了一篇极为激烈又精彩的答卷,力言务必消除宦官,否则“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
三位主考官看了都点头称是,可是因为不敢得罪宦官,没有录取刘黄。
刘黄虽然落第,他所指斥宦官之论,却引起了唐文宗去除宦官之念头。可是宦官的力量甚大,杀害宪宗、敬宗的宦官还有不少余党在宫中j王守澄尤其专横,招揽权势、受纳财货,文宗根本无法制御。
大和五年(831年)中,唐文宗找了一个机会,秘密与翰林学士宋申锡谈到除宦官之事。宋申锡建议唐文宗慢慢除掉身边的威胁。唐文宗见宋申锡沉稳厚重,忠诚敬谨,觉得是可以倚靠的人才,拔擢他为尚书左丞;过了一个月,再提升为同平章事(宰相)。
要除宦官,得先联络志同道合的。宋申锡用密旨引吏部侍郎王瑶为京兆尹;不料,王璠竟然出卖了宋申锡,把机密泄漏给宦官王守澄。
王守澄知道这件事,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诬告宋申锡有意拥漳王为皇帝,漳王是当时以才学著称的一个王。,
唐文宗一听之下,龙颜大怒。王守澄见计得逞,马上自告奋勇,要求带两百骑兵到宋申锡家中杀个精光。
飞龙使马存亮在地下叩了一个响头道:“如此,则京城大乱,应该召集其他宰相,共同商议其事。”
第二天,刚好是休假日,唐文宗派遣宦官去一个一个通知宰相开会(唐朝是多相制)。宋申锡听说开会,也到了中书东门,宦官对宋申锡说:“皇帝所召之中,无宋公名。”
宋申锡心中有数,知道出事了。望着延英殿,用笏不断击着脑袋,垂头丧气走了回去。
宰相们到了延英殿,唐文宗提出王守澄所举宋申锡的罪状。大家都惊愕万分,不敢相信,明明知道是宦官搞鬼,却没有人敢为宋申锡喊冤。于是,文宗贬宋为右庶子。
唐文宗愈想愈气,准备把宋申锡处死,左常侍崔玄亮趴在地上为宋申锡求情:“杀一匹夫,还不能不慎重,何况他是宰相啊!”这么一说,文宗稍稍冷静,沉着脸道:“我再找宰相商量。”
宰相牛僧孺来了,婉转地对唐文宗说:“作为一个臣子,*显贵的官职,不过是宰相。假如宋申锡真有逆谋,他拥立漳王为帝之后,也不过当个宰相,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
其实,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宦官惟恐文宗清醒过来,由王守澄出面建议,不杀宋申锡,改为贬开州司马。没多久,宋申锡
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内蒙古通史第一卷远古至唐代的内蒙古地区 本书特色 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张久和主编的《内蒙古通史(总目索引)(精)》以古代北方民族、蒙古族以及达斡尔、鄂温克、鄂...
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 本书特色《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首次用遗世文物,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展示北平抗战历史的风云。通过走访多家文物收藏单位和抗战文保单位,我们发现众...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
中国读本:元朝史话 内容简介 蒙古的兴起和各部的统、“蒙兀”和“鞑靼”、12世纪的蒙古各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发动国内民族战争、臣服“林木中百姓”、畏兀儿、...
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 本书特色 石硕编著的《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是藏彝走廊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共收录关于藏彝走廊和康区的历史、民族与文的34篇论文,...
遍地胡虏-大唐的裂变 本书特色 沙陀出身的后唐灭了朱梁之后,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庄宗李存勖与明宗李嗣源两代皇帝的辛勤努力下开创了一个安定局面。然而随着李嗣源的逝世...
尘埃尚未落定--闲说历史 内容简介 《尘埃尚未落定:闲说历史》是作者在近四五年间写就的历史随笔中,择其精华之作的结集,其中大部分曾在济南时报“旧事今说”专栏中发...
西方的鑄字印刷術東傳,不僅全面取代中國木刻印書傳統,更深刻地影響百餘年來的書籍文化。直至十九世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
山东地名故事 本书特色 山东地名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迄今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几代地名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是在□□次全国地名普查、补查、资料更新...
微历史:魏晋南北朝就是如此有趣 本书特色 魏晋南北朝的特点就是“乱”。就像有的人,人们除了常叫他“张三”外,有时还叫他“狗剩”一样,对于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二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太平天国运动,系统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对清朝
桂林靖江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集 本书特色 《桂林靖江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靖江王陵中包括悼僖王陵、怀顺王陵、安肃王陵、温裕王陵、...
《文静的美国人》是其“政治小说”方面的代表作。作品以越南抗法战争时期为背景,老牌殖民主义者法国面临失败,一个年轻而文静的
中国文化史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东方之谜”,引起世人注目;而中国人自己当然应该责无旁贷地去探求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的奥秘。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
《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内容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本书全面配合《中共中央关于
可怜的将军 本书特色 作者幽默讲述那些日本“活曹操”们——幕府时代日本实际掌权者将军的纠结事儿,虽然表面光鲜,但并非酒池肉林、骄横残暴的家伙。这些日本古代首脑们...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 内容简介 **节在郊区的残杀除了集体屠杀之外,日军普遍地分散进行屠杀。日军在城区的屠杀,是从12月工3日南京陷落时开始的。但在这之前,东...
沧桑刺桐 内容简介 这本《沧桑刺桐》由傅宗文著:历史告诉人们,闽南人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凝聚力。就是在这方原先荒寂、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世代挥锄,造出如画的...
《骑士团九百年》内容简介:军事修会(骑士团)出现在十字军战争期间,他们是罗马时代以来第一支训练有素的西方军队。本书是18世纪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内容简介:《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又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接受了年鉴派学者“长时段”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