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2008/1)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2008/1)

作者:林万贵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评分:5分

ISBN:9787533449018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2008/1) 作者简介

林万贵,男,1963年出生于河南信
阳。现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副教授,博士。中德精神分析培训I班
学员,我国首批精神分析师之一。从
事心理治疗的临床和教学工作1 8年,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理论修
养。擅长治疗各类神经症和人格障碍。
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 0余篇;
参编医学心理学教材四部:主译健康
心理学教材一部。200 1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 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2008/1) 节选

: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回眸
2006年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
mund Freud,1856~1939)诞辰150周年。许多国际精神分析组
织将2006年定为“弗洛伊德年”,世界各地纷纷组织各种纪念活
动,包括举行研讨会、学术报告、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在弗
洛伊德的故乡奥地利,总统菲舍尔(Heinz Fischer)亲自领导官
方的系列纪念活动。我国学界和媒体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如北
京大学举行了“中国——奥地利弗洛伊德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
会”,《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和《南京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等对此做了报道。
如果以1895年的《癔症研究》一书作为起点,精神分析运
动已经跨过100多年的历史长河,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精
神分析在创立之初不太被人们所接受。如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
的被后人视为“20世纪人类大事记的开端”的《释梦二》一书,首
印仅印了600本,却花了8年时间才卖完。直到1909年,应霍尔
(G.S.Hall,1844~1924)之邀,弗洛伊德等人到美国参加克拉
克大学20周年校庆,与詹姆斯(W.James,1842~1911)、铁钦
纳(E.B.Titchener,1867~1927)、卡特尔(J.M.Cattell,1860
~1944)等名家会面,并做系列讲演,才使精神分析逐渐被国际
社会所公认。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精神分析的快速发展,因为战
争造成人类的巨大心理创伤,迫切需要心理安慰和治疗。20世纪
50年代以后,随着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发展,精神分析受到严峻的
挑战。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刊发了《弗洛伊德已经死
去》的封面报道。不过,神经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又为精神分
析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精神分析学家们力图借助神经科学使精
神分析科学化。1999年《神经一精神分析杂志》创刊,2000年
国际神经一精神分析学会成立。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埃
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主张把现代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
结合起来,打造精神病学的“新知识框架”。这也是弗洛伊德曾
经的梦想。2004年马克·索姆斯(Mark Solms)在《科学美国
人》杂志上发表《弗洛伊德归来》一文,阐述了现代神经科学为
弗洛伊德理论找到的诸多证据。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做了
《弗洛伊德并未死去》的封面报道,这是针对1990年《时代》周
刊报道做出的积极回应。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说,又
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它*初是从神经症治疗实践中产生
的,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被称为西方
心理学的第二大势力。后来精神分析逐渐超越了心理学的范围,
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涉及心理学、医学、哲学、社会
学、人类学、教育、历史、神话、宗教、法学、语言学、文学、
艺术等广泛领域,开创了一场人类思想文化运动,成为一个无所
不包的“弗洛伊德主义”。目前,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精神分析
早已成为一种常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梦、性、潜意
识、恋母情结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因此,2006年杰里·
阿德勒(Jerry Adler)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弗洛伊德
就在我们的身边》一文。正如他所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弗
洛伊德是我们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犹如幽
灵一样在我们周围徘徊了一个多世纪。
一、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
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精神分析运动并非一帆风顺,弗洛伊
德本人及其后继者不断地对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正和变
革。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运动大致遵循着内部发展与外部发
展两条路径。内部发展路径指的是,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
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
式,经过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阿德勒(Al-
fred Adler,1870~1939)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
式、客体关系①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精神分析自我心理
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它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
分析运动向前发展。外部发展路径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
分析从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语
言学等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
他学科相结合,分别出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存在分析
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和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
精神分析运动向外发展。
(一)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路径
1.古典精神分析及其分裂
一般把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称为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
德在《精神分析引论》(1917)一书中提出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
主张,一是宣称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二是宣称性的本能冲动在
引起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②潜意识和
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两大基石。他后来在《精神分析纲
要二》(1940)一书中又提出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关
于心理的三种性质,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划分;另一个是
关于心理结构的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这两个
基本主张和两个基本假设基本上反映了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
主要思想。
潜意识是整个古典精神分析的*基本命题,也是*少发生分
歧的命题①,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中岿然不动的根基。而性本
能是潜意识的根源,也就因之成为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弗洛伊
德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潜意识的本能,并把本能分为生本能
(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和死本能,前者表现为一种生存、发
展和爱欲的本能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
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驱力;后者表现为一种生命发展中的对立
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
的驱力。其中,弗洛伊德更重视的是性本能,把性本能看作是潜
意识活动的根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驱动力量。坚持把性欲
作为人类活动的普遍动机因素,这是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析原则。②
基于对性本能的看法,弗洛伊德提出了“幼儿性欲”和“俄狄浦
斯情结”的理论,认为幼儿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大多会形
成“俄狄浦斯情结”,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人格发展阶段论,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结构论的地位虽然不如本能理论,
但也是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建树。弗
洛伊德在早期主要发掘潜意识,确立潜意识理论,此后,是提出
伊底、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开始系统考察自我,这是逻辑发
展的必然。因此弗洛伊德后期理论的建立时期也是自我心理学的
启蒙时期。如果弗洛伊德可以活得更长久些,那么他或许会在自
我心理学上提出更系统的理论,后来这项工作是由他的女儿安
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哈特曼(Heinz
Hartmann,1894~1970)等人来完成的。
**节 精神分析抬疗学的基本原理…
一、治疗过程
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包括分析情
境的创建与巩固;第二个阶段包含移情神经症的出现与分析;第
三阶段包含治疗取得成功,结束治疗,病人与分析过程的分离。
这三个阶段都十分重要,因为这三个阶段提供了一个在分析治疗
中评估病人的框架。分析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病人发展出不
同的能力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一个阶段都聚焦于成功完成
该阶段任务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发展上。评估某个病人的可分析性
是很重要的,以判断这位病人是否符合每个具体阶段所要求的相
关能力。
**阶段与病人参与、建设、维持治疗联盟的能力有关。这
种治疗联盟实质上是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这种关
系是给病人施加一些要求和挫折。这种分析情境的结构甚至对于
那些*成熟、*稳定的病人来说也会体会到相当的现实焦虑。初
始阶段的成功通过意味着一种特别的客体关系的实现,这种客体
关系决定了治疗联盟的性质与质量,治疗联盟也包括*终的自我
认同。治疗师与病人都主动地投入这种关系之中,因此,治疗联
盟的建立依赖并要求病人具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病人必须要有在
不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保持着对治疗师和治疗本身的基本信任的
能力,在没有客体的情况下能保持自体一客体的分化,有能力来
接受现实的限制、容忍挫折、承认自我的局限和全能感的丧失。
与此同时,病人必须能够领会客体不满足其愿望和要求不是出于
敌意或拒绝,而只能表明现实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必须接受的。
这些能力代表了分析之前的自我资源的可调用的水平,对治疗联
盟的建立是很关键的。
分析过程的第二阶段与以下能力是相关的:发展真正的移情
神经症、容许充分退行到移情神经症的出现并被分析以及能够修
通移情神经症的各种具体成分的能力。移情神经症包含俄狄浦斯
冲突的再现和重新体验,病人借此可以理解、解释这些基本冲
突,对出现的这些冲突进行再整理和解决包含着大量的治疗成
就。治疗成就与在*初的冲突解决过程中的发展成就是平衡的,
这种进步包含着激起并维持抵御本能愿望的防御能力的发展,也
包含着把自主性的自我与自我理想整合在一起以实现与父母同性
别一方建设性地积极认同,还包含放弃将父母中性别不同的一方
当作性欲目标,这样有利于促进与父母之间的积极客体关系的发
展。修通移情的目标是要解决这些基本冲突,以促进有意义的成
熟能力的获得。俄狄浦斯冲突解决后必然会导致这种有意义的
成长。
第三阶段涉及到病人的这种能力,即在与治疗师积极认同的
模式中,承受分离与丧失并把由分离与丧失所引发的情感创造性
地整合起来的能力。成功的分析治疗的结束阶段要更密切关注病
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分析治疗的整个过程
中都要一直受到关注,但在治疗的*后阶段,这些问题应该受到
特别地关注,因为随着结束治疗的临近,病人的被动与依赖愿望
不可避免地会变得强烈。
*后阶段的分析任务与开始阶段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在开
始阶段,治疗师犹如父母,所要应对的是病人所表现出的婴儿神
经症性的退行、被动和依赖性;而在结束治疗阶段,治疗师就要
鼓励、支持病人向成熟与自主性方向发展,就像父母对待即将独
立的孩子那样。随着分析过程的持续进行,直至在结束治疗阶
段,治疗师要将被动性和依赖性当作幼稚的愿望。被动性和依赖
性会越来越强化自我的疏离(ego—alien),因此,病人倾向于向更
成熟地接受现实界线的方向努力,调动个人资源以建立更有安全
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至于当包含着成长在内的分离已经实现
之后,治疗师仍被当作一个能提供持续积极认同、一直有用的客
体,就如同对儿童来说,好父母会一直是有用的、能提供支持的
客体。梅斯勒的这种观点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在治疗结束
之后,治疗师已经作为一个好的客体被病人所内化,这个被内化
的好客体能给病人提供持续的支持。
治疗结束阶段的工作涉及到解释和整合那些治疗联盟中的相
对被动的成分,这种解释和整合能促进病人退行能力的进一步发
展以利于自我。病人必须抛弃被动和依赖的愿望,必须抛弃治疗
师。病人必须能够承受和控制这种抛弃过程中伴随的焦虑和抑
郁。结束治疗是一种哀伤,此过程中,作为代理父母的治疗师被
抛弃了。为了完成结束治疗的工作,病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自我资
源来承受丧失的痛苦、来承担必要的控制发展性成就的任务。病
人也必须具有十分重要的能力来内化分析情境并与治疗师一父母
(analyst—parent)的积极、建设性方面相认同。分析的结束阶段
与俄狄浦斯情境的解决是平行的。在俄狄浦斯期,父母的一方必
定要被丢弃,俄狄浦斯期冲突的解决是以与父母客体的积极并具
有自我建设性方面相的认同能力为基础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