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荆轲

作者:高阳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评分:4.8分

ISBN:9787508045542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荆轲 节选

从怀州河内来到榆次的荆轲,已经相当狼狈了,除去一剑一马,别无长物。前路茫茫,去既不能,而囊无余资,留亦不可,这进退之间,简直没有主意可打。但是,以他脸上的神情,怎么样也看不出他这天的晚餐还没有着落。这就是养气的功夫。他颇自矜他的这份修养;自然,矜持也是在心里,从不会摆在脸上。“去吧!”他对自己说:“出去走走。越是遭遇困境,越要显得潇洒。”他本来就够潇洒的了。跨一匹骏马,悬一柄长剑,剑鞘的尖端,敲击着马镫,丁咚丁咚地直往闹市而去;看去越发像个养尊处优的王孙公子。走过一家锻冶铺,熊熊的炉火,乱爆的火星,和沉着宏亮的打铁的声音所汇成的那份热闹劲儿,对于他萧瑟的心情,构成了无可抗拒的魅力。于是,他下了马,踩着从容的步子,走了进去,站在铁砧旁边闲看着。打铁的汉子,只穿一条犊鼻祷,映着炉火,半身油光闪亮;臂上的肌肉,一块块在滑动,就仿佛有一群淘气的小耗子藏在里面,不时在流窜似的。他打的是一支三尺长的铁条,手法又重又准,一锤下去,火星横飞,随即化为铁屑,散落在地。这样从头到底,依次而下,打完一遍,铁条像去了一层皮,但依旧周身通红;那汉子用火铗夹起,随手往水盆中一抛,在“滋、滋”的淬铁声中,他抬起手背,抹一抹汗,同时发现了荆轲。说得实在些,他是发现了荆轲腰际所悬的剑。那把剑漂亮得很,剑柄嵌松绿石,镶金丝;金丝盘成饕餮面的花纹,手工极细。剑柄与剑身接合之处的“璏”,是用黄金铸成的。 荆轲知道他目光所注的是什么,行若无事地微一转身,剑鞘打着铁砧,“咣当”一响,好听得很。“足下从何处来?”打铁的汉子问。“怀州河内。”“喔。齐人?”荆轲心知是因为他的口音不似卫国。他的祖先出自齐国,本姓庆;若要冒充为一直居于大国地位的齐国人,不会有人不信;但是,他不愿如此。“错了。我说齐语,并非齐人。”“是鲁国?”打铁的汉子,忽然又鲁莽地改口,“好了,不管你是哪里人,只问可许我借你的剑看一看?”“怎么不许?”荆轲把他的剑解了下来,捏着剑尖,递了过去。打铁的汉子,以满脸庄重肃穆的神色,徐徐抽出剑来,细细看着。那是把新铸的青铜剑,形制极其讲究,但只能作为装饰之用。“你的剑还未开锋。”“故意不开锋的。”“为什么?”“只为不愿杀人。”“然则有何用处?”“备而不用。”打铁的汉子,对他的话莫测高深,只报以不明意

荆轲 内容简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

荆轲 作者简介

高阳(1922—1992),一说生于1926年,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台湾已故著名作家,以历史小说的创作享誉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
高阳精通清代历史掌故,作品对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历史人小说,以小说述历史”,从考据中探索历史的真相实况,并将求证索据所获的资料运用于小说之中。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高阳过世的时候,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知晓高阳这位浙籍历史小说巨擘。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高阳作品的陆续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开,祖国大陆读者、研究者才逐渐有机会一睹其艺术风采。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高阳热,许多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高阳作品。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