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流月去无声(代序) 李光谟
序 章 /1
**章 大溃退 /9
平津沦陷 /9
长沙遇故知 /15
风云际会 /22
第二章 流亡西南 /37
再见岳麓山下 /37
在昆明 /47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 /54
第三章 万里长江**古镇 /66
三大家族的兴起 /66
从昆明到李庄 /77
“中研院吃人”事件 /95
第四章 险象环生的山坳 /101
揭开“吃人“的秘密 /10l
梅贻琦来到李庄 /109
史语所被劫案 /120
第五章 李庄剿匪记 /126
蒋介石发出密令 /126
川南匪患 /132
沉尸扬子江 /141
第六章 乱离之世 /147
金岳霖的梁家情结 /147
梁思成与林徽因 /155
傅斯年辞职别重庆 /163
第七章 雾中的印痕 /168
傅斯年上书朱家骅 /168
悲情李济 /181
彭山汉墓的发掘 /184
第八章 山坳里的学者们 /189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189
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 /205
十万青年十万军 /218
第九章 国土重光 /228
泪花溅街头 /228
战后的北平与李庄 /236
“江南才女”的心中之痛 /24l
第十章 我东日归,我情依迟 /251
同济归海 /251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258
山中,走出四对情侣 /265
第十一章 南望北归 /277
还都南京 /277
去留两徘徊 /285
吴金鼎、梁思永、林徽因之死 /289
豪门硕儒的毁灭 /296
尾声 不思量,自难忘 /305
鸣谢 /316
主要参考书目 /317
本书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围绕李庄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中心,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文化精英与同济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中、不甘屈服、立志为学的精神风骨。
下山之后,梅贻琦等再次来到位于李庄镇郊外上坝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租住的小院,专程看望一直萦绕他们心头、*为挂念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此时的林徽因患有当时号称不治之症的肺结核,正发着低烧,几乎失去了工作、生活能力。只见她斜卧在一张行军床上,瘦削苍白,浑身虚弱无力,说话困难,再也没有了当年“太太客厅”时代那种谈锋甚健、豪情不止的风采了。在此前的6月30日,梅贻琦等人曾专程看望过梁、林夫妇,当时的情形是“徽因尚卧病未起床,在其病室谈约半小时,未敢久留,恐其太伤神也”。 今天,尽管梅氏一行心中颇为踌躇,恐再令这位多情的病中才女神伤别离,在无法解除其身心痛苦的情形下,准备多坐些时候,尽可能给对方多一点抚慰,尽到一点师长和朋友的责任。交谈中,梅贻琦得知,由于李庄相对闭塞,除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外,学术研究也很难拓展。刚到此地时,身体尚好的林徽因主要整理几年前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的报告,现在重病在身,已无法工作,考察报告由梁思成一人整理,但迟迟未能定稿,令梁、林夫妇甚感苦恼与无奈。当林徽因得知联大叙永分校将有可能回迁昆明时,不禁悲从中来,谈到自己不适应李庄气候、水土,导致病情加重,提出想重返昆明,与西南联大那些教授朋友们在一起的愿望。作为前辈的梅贻琦听罢,不禁凄然,但未置可否,原因是“余深虑其不能速愈也”。 下午3时,长丰轮靠到李庄码头,梅贻琦等作别送行的陶孟和、李济、董作宾等好友,即行登船,时年40岁的梁思成坚持独自一人踏“地漂”(趸船)把客人送到轮上,此举令53岁的梅贻琦深为感动,更生出“余对此小夫妇更为系念也”的牵挂爱怜之情。 “想不到离开北平才四年光景,徽因的身体竞糟糕如此,真是不堪回首呵!”梅贻琦望着梁思成那同样瘦弱的身子和疲惫的神情唏嘘叹息着。梁思成听罢,表情忧郁,默不作声,梅贻琦想再说几句宽慰的话,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说起,遂侧身望了一眼大江对面那气势磅礴的桂轮山和山中白云深处若隐若现的一座古庙宇(当地称雷峰塔),灵感忽闪,轻轻说道:“思成呵,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四年前的今天,你们小夫妻正蹲在五台山佛光寺的梁柱上放声高歌吧?” 一句话触动了梁思成敏感的神经,他稍感意外地惊愣了片刻,随着一句低沉沙哑的“梅校长……”,眸子已经湿润。梁思成咬紧嘴唇冲梅贻琦点了下头,抬手想掩饰那双发烫的眼睛,随着一阵风浪刮过,泪水还是流了下来 …… 长丰轮鸣笛启程了,岸上的梁思成望着浩浩长江中渐渐远去的船影,耳边回响着梅贻琦这位尊敬的长者离别的话语,四年前那个令人心血荡漾、颇具传奇色彩的场景又在眼前晃动起来—— 1937年6月下旬的一天,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人员的名义,踏上了赴山西考察的旅途。 这是他们从事中国古建筑考察以来.第三次也是*重要的一次山西之行。梁、林夫妇在古建筑考察领域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得力于山西的古建筑实物。也正是这次意义非凡的旅行,迎来了他们古建筑考察生涯中*为辉煌的巅峰时期。 此前,作为受过中西文化教育与专业学术训练且成名甚早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在对现存古建筑学的绝世之作《营造法式》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木框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而唐代作为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建筑风格不但具有独到的特色,并负载着这一文化血脉转承启合的关键性使命,如能亲眼目睹唐代的建筑遗存,是任何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者都心向神往、梦寐以求的事。从整个历史长廊的大框架推演,自现代至唐朝,虽经历朝更替和无数次战火兵燹与天灾人祸,按事物的正常发展消亡规律推断,应该仍有少许的唐代木框架建筑存于某个角落,发现它的踪迹甚或一两件完整的实物并非绝无可能。于是,寻找这样一座存留于人问的世间建筑,就成为这对年轻夫妇久萦于心的梦。P4-5
幽默英语丛书:阿达姆松英汉对照 内容简介 《阿达姆英汉对照》内容简介:阿达姆松是瑞典漫画家奥斯卡·雅各布森笔下系列连环画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矮小的老头,一张缺少表...
著名诗人、《上课记》作者王小妮首部长篇小说最冷静、最优美、最令人心碎的知青岁月再现《方圆四十里》是作家、诗人王小妮创作的
水墨画篇-少儿创意美术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本着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原则,结合东、西方教育文化的精华,提倡用综合材料绘画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综合智能,既有西方教育里开放...
民以食为天,苏童的一部《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2009/12-2010/6文学人文精神的再度追问 本书特色 本书对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研究,具有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窥见新世纪十年当代文学的...
细读论语 本书特色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代表性的著作,邀请业内权威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权威实用的解...
鲁迅批判 本书特色 《鲁迅批判》为“鲁迅学”的**本经典。李长之在二十四年完成,初版是在二十五年。初版后不到一年,鲁迅先生就逝世了。《鲁迅批判》受德国文艺理论影...
文学史沉思拾零 本书特色 《文学史沉思拾零》由莫砺锋所著,本书共收入学术论文十八篇,是莫砺锋先生历年来关于文学史和文学史研究的思考心得,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不同...
本书为搞笑诺贝尔奖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先生对搞笑诺贝尔奖的亲笔描述。搞笑诺贝尔奖自1991年开创以来,已经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
2010-超声波医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 内容简介 为贯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自2001年全...
帝国,联邦,无尽的银河战争!杀手,海盗,瑰丽的星际航程!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而含冤入狱的阿洛伊斯·拉格朗日,本以为会在荒凉的
《傅雷谈艺录》分作“谈文学”、“谈翻译”、“谈美术”、“谈音乐”四个部分,选取了傅雷相关的评论文章,每一部分又附相关文艺
英文原版10-格林童话集(Grimms Fairy Tales) 内容简介 Enter astrange world where witches cast ev...
现代中国文学史 本书特色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广义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1911-1930)的演变轨迹,总结其兴衰得失。作者将文学...
乱弹集 本书特色 《乱弹集》是被舆论界形容为影火、视火、人不火的著名“实力派”作家刘恒推出的首部随笔集。刘恒一贯在媒体面前保持低调,但此次却一反已往作风,在《乱...
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 本书特色 ◎当代作家群体为何如此口碑不好?他们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们在检讨交心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他们的检讨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导致...
革命想象与叙事传统 本书特色 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来说,无论我们对“红色经典”做出怎样的评价,它都是意味深长的“创伤性”事件,都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意从“元理论”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元意义”进行研究,主旨在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探究“思想政治教...
西方悲剧导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洋洋大观的西方悲剧中挑选出九部不同国家的著名剧作,将当代与古典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找出它们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博尔赫斯谈话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博尔赫斯*具代表性的思想谈话集,开启博尔赫斯哲思迷宫之门的秘诀。《博尔赫斯谈话录》内容涉及到博尔赫斯的出身与家庭背景,文学修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