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刘若愚,美国著名华裔学者,专治中国文学与比较诗学。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在英国伦敦大学,香港新亚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匹兹堡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967年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 1969年至1975年任该校亚洲语言学系主任,1977年任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著有《中国诗学》(1962)、 《中国之侠》(1967)、《李商隐的诗》(1969)、 《北宋六人词家》(1974)、 《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学艺术精华》(1979)、《语际批评家》(1982)、《语言·悖论·诗学》(1988)等八部英文专著和五十多篇学术论文。他开创了融合中西诗学以阐释中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学术道路,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对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书是对刘若愚学术思想的全面评述。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一方面又急需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趋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北平的味儿 本书特色 《北平的味儿》是“清馨民国风”丛书选题之一,收选梁启超、胡适、纪果庵、周作人、废名等20多位民国大师和学子40多篇记述北平(北京)风情与文...
十大大师大结局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风云变幻,几度沧桑。然岁月峥嵘,才人辈出。文学巨匠鲁迅,书生本色吴宓,艺术情痴徐悲鸿,天才巨擘郭沫若,建筑泰斗梁思成,晚成大...
先秦卷-中国文化发展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发展史》 所论述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意识形态所创造的...
泰山庙会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
《学人文存李零自选集》内容简介: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
冯友兰卷-师道师说 本书特色 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刻要有一个观照全球的眼光,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
国学知识全鉴-第2版-典藏版 本书特色 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传统,不能不知国学。国学有利于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国学,使...
东亚文化研究系列-丑陋的韩国人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从文化的角度书写韩国的力作,作者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的第三代朝鲜人,大学毕业后去日本进行深层研究,并多次造访韩国...
中国古代地名 本书特色 中国的地名多姿多彩,生动有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远历史和丰富人文信息,值得让人细细体味。《中国古代地名/中...
欧洲文明史 本书特色 《欧洲文明史》系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基佐(1787—1874)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
民国杭州饮食 本书特色 何宏所著的《民国杭州饮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审视民国时期杭州居民饮食生活状态的动因、进程,并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等...
作品目录第七六折 圣愚不肖,鱼烂而亡第七七折 宜在上位,提借锋芒第七八折 为谁减枝,刹那空华第七九折 风停柳岸,映日朱阳第八
張小嫻犀利,卻溫柔 ─ 最懂愛的張小嫻她一出道就讓愛情驚豔,從此每本作品都成為票房保證,人氣一發不可收拾,『張小嫻』這個名字迅即紅遍華文世界!近年寫而優則編,成...
不可思议的印度 本书特色 中印是一对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彼此都是对方挥之不去的存在,可是相互了解又极度匮乏。不了解就难免会有误解。有的中国人把印度当成一个脏兮兮...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 本书特色 本书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尤其是志怪的分类和定义的基础上,厘清“妖怪”的内涵,从浩瀚的中国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种妖怪故事,重新加工...
成语故事 本书特色 成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语言精华,历经漫长的岁月变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成语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演...
中国古代娱乐 本书特色 原始娱乐是我们的先民把生话中的怯乐与冲动再体验一番的形象展现。原始娱乐本身是一种能够激起先民们冲动的愉悦心情,同时它还是由这愉悦的冲动心...
《乐府诗集》里的故事 本书特色 乐府诗歌创作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辑整理的《乐府诗集》当中,由于能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极高的艺...
这本写真其实也是根据“半”年这个概念非常真实的记录下了笔笔不曾表露的内心故事,与短片创意的想法相得益彰。《不用装,真好》也不是一本常规只有美美图片的写真书,同样...
古人的文化(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古人的文化》(布面精装)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古代文化”为主题,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