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关睢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洽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熹)《诗集传序》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为作也。”然则文字之源,其基于言语乎;言语其发于声音乎;声音其根于知觉乎。大凡盈天地间者,皆物也。物之号有万,其由气而凝为质者为矿物,有生意者为植物,有知觉者为动物。动物之中,惟人也得五行之秀气而*灵。故鸟兽虽有知觉,而狭而不广,偏而不全;人则既广且全,广故大,全故周。自堕地以来,即呱呱而泣,盖已有所欲矣;继而解笑,又继而解言;至能言而思无不达、求无不遂矣。故不惟一己之欲可以表示;且人与人之欲,亦可以相为感通。然而能宣之于觌面者,究不能推之于万里,是行于近而隔于远也;能著之于一旦者,究不能求之于百年,是通于暂而滞于久也。使终古如斯,将思之达者仍有所不达,求之遂者仍有所不遂。有聪明睿智者出焉,于是作书契以易结绳之治,百官以理,万民以察。盖至是而人类之作用乃益宏,文字之功效,乃不可胜数矣。昔扬子云(雄)《法言·问神》篇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徐伟长(干)《中论·贵验篇》引子思云:“事,自名也;声,自呼也。”孔冲远(颖达)《尚书·序·疏》云:“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韩退之(愈)《送孟东野(郊)序》云:“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程子(颐)《语录》云:“凡物之名字,自与音义气理相通。天未名时,本亦无名,只是苍苍然也。何以便有此名?盖出自然之理,声音发于其气,遂有此名此字。”然则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点画,点画之联属而字成,字之联属而句成,句之联属而篇成,文学起源,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粤稽“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系辞下》),又“因而重之”(《系辞传》),为六十四卦。盖天地万物之情状,已隐然括于其中矣。及黄帝时,史臣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乃造书契。其初但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而谓之字;著于竹帛,则谓之书。《周礼·地宫·保氏》教国子有六书,所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是也。《许叔重》(慎)《说文解字序》云:“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一是也(一一即上下)。”“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汉书·艺文志》又云:“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大抵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同为造字之本,然序不可紊。其*先者为指事、象形;有指事、象形而后有形声、会意;有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为用。故《汉·志》于四者皆曰“象”,而二者缀于后,与许君小异而大同,但世运变迁,而文字随之。据《说文解字序》云: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己与古文或异。七国时以天下分裂,字尤异形。秦始皇时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时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古文由此绝。自尔秦书有八体:曰大篆,曰小篆,曰刻符,曰虫书,曰摹印,曰署书,曰殳书,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孝平皇帝时,征沛人爰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新莽居摄,复改定古文,时凡六体,所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者也。《隋书·经籍志》亦云:“自仓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仓颉所作;二曰大篆,史籀所作;三曰小篆,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废古文用八体;汉用六体,并稿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余种之势,因事生变也。魏世复有八分书。然自晋以后,楷书独盛行,其后遂为世所循用。此字数逐代增加——古少而今多——与其体变易——古繁而今简——之大略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东汉元兴中(和帝年号)宦者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谓之“蔡侯纸”(《后汉书·宦者列传》)。及唐末益州有墨版;蜀相毋裔请用以刻九经;宋景德中(真宗年号)又及于诸史(详见焦竑《笔乘》)。由是印刷之业兴而版本出。明中业复有活字版。此文籍流布、其术古拙而今巧之大略也。
《史学研究法》系统阐述了其治史的理论与方法,以经学家眼光论史学研究,条分缕析,极为周详,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从他所论史学的意义与功能、史著的体例、史文的古今奇偶繁简曲直之分,以及使用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形式等方面来看,该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结,也是对当时西方史学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的回应。
《文学研究法》是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对桐城派文论进行了新的整理和阐述。其内容上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轨,开创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向的先河;而其文资料丰富、行文严密、文字雅洁,颇具桐城风采。
姚永朴(1861-1939),桐城派后期大师,早年治诗、文,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自成一家,当时学者评价他说,“先生根底盘深,流露于诗文者,蔚为大观,自成一家之言。而义法谨严之中,饶有渊懿冲淡之致,此为先生之所独绝也”。
中国诗歌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诗歌波谲云诡,空前巨变。高手林立,名家辈出;诗人活跃,民刊激增;观念多元,流派众多,打破了????年以...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_史铁生毕淑敏陆晓娅曾奇峰联袂推荐_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
新经典文库·长篇小说系列。本书采用了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倒放”式文本。小说中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惨烈的故事,
《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文学评论 本书特色 杜学文主编的《文学评论》精选了《黄河》杂志发表过的文学评论26篇。山西作为文学大省,其文学形态的独特之处,其目下的...
中城警局反黑组的刑警荷风,是一个正直、勇敢、为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坚定不移的人。可同时,他又是韩国最大的黑社会组织,金佚组的
诗学隐喻理论及其文学实践 本书特色隐喻涉及到文学活动的各个层面。朱全国、肖艳丽编著的《诗学隐喻理论及其文学实践》依据隐喻与文学思维、语言运作、话语形式、作品意义...
象棋古谱新编:百局象棋谱 本书特色 本书是清代流传*广的象棋局谱,但经后人研拟约有60%棋局有误。本书集历代棋人研究诠注之大成,将改正之着法记入正谱,以现代记谱...
围炉夜话 幽梦影:图文本 内容简介 《围炉夜话》、《幽梦影》这两本书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书。作者分别是王永彬、张潮。《围炉夜话》的作者为王永彬,生平不详。《...
智读孙子兵法 内容简介 本书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章解读了《孙子兵法》。智读孙...
中国作家别解古典小说:悟读红楼 节选 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大场景中,活跃着为数不少的颇具学者资质的作家和诗人。他们从对古典小说的深切了解和浓厚兴趣出发,或以散文...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汇编 本书特色 《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宣贯系列教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汇编(冶金)》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教材》编...
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 内容简介 出家僧尼是藏传佛教教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出家女性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因此,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不但有益于对藏传佛教本身的研究...
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日晷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的一种。全书以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在社会史、思想史的背景上,紧扣先秦与两汉时代...
解读天方文学 内容简介 读者面前的这部《解读天方文学》,是作者从事阿拉怕文学研究以来陆续写出的。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是阿拉伯文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
同性恋亚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同性恋这一存在事实的形成原因作了详实的探讨。同时在接触研究对象时,作者试图给我们展现一真实而有感性的特殊群体……同性恋亚文化...
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研究精选 本书特色 本丛书的编辑宗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像丛书名字中所陈述的,期望在新思维方面给科幻研究领域一些启迪。阅读中读者一定会...
比较文学教程 本书特色 本书是面向21世纪,面向大学的比较文学教科书。同时也是面向社会上广大爱好比较文学自学者的入门课本。全书围绕为什么学比较文明、什么是比较文...
非参数统计(第三版) 本书特色 《非参数统计(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十一五”规划教材非参数统计(第三版) 内...
无形资产36忌--无形资产失败案例分析与研究 本书特色 一部独树一帜“无形资产”失败案例的专著。一门MBA没有开设的“无形资产”初中教程;一本不想失败的人必读的...
歷經了好些事,海關總長白雪嵐,總算心滿意足,抱得美人歸。宣懷風的嘴上雖然不說,可會為了白雲飛的事吃起飛醋,會為了他受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