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的巴赫

北方人的巴赫

作者:马慧元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05-1

评分:8.5

ISBN:978750803622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非音乐专业人士写的音乐随笔,但是不同凡响,不是声音振天响,而是平凡、安静和孤迥,还有悠远,有从音乐“沾取一点恩泽”的感觉。这样的随笔集不光是懂音乐的人可能找到知音,不懂音乐的人仅凭这些文字,也会爱上巴赫,享受到某种境界,或者从此,开始有音乐作为自己的朋友。

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得持久而真实,与人不弃不离。

不论你是不是听很多古典音乐,读了这本书,你都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或者态度,接受生活,感谢生活。

听音乐是需要勇气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喂养的茁壮而陌生,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这个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乐里宿命的“必然”。在音乐绽放的伤口里放进心悸,放进骄傲,于是音乐吸取血气变得动荡,动荡得能撕毁。

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

我在各种生活里观看过那些音乐被不同的心情照出的凹凸。

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

精彩摘录

浪漫主义时期,人的爱痛悲欢都因为可以毫无顾忌的展开而显得格外亮和硬——即使肖邦,表现手法虽然可称得上温柔敦厚、风致楚楚,而那袒露心灵的勇气还是跟古典派的引而不发一刀两断了。更不用说在钢琴上颐指气使的李斯特……谁都知道他的钢琴曲充满喧嚣,以至于他暗暗潜伏的内省和苦涩都被“浮华”的恶名掩盖,在世人那里无论如何“升华”不起来……听听人家手指上闪烁的一片繁华,虽然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不堪,到底能落个大痛快。先在这淋漓的八度进行中快意一场再说。如此的感官愉悦无须经过大脑,只要对光对色稍有知觉,就会在这斑斓之声里醉生梦死……寒气扰扰间,又有红烛昏沉。李斯特这辈子在荣华和名声里打滚的家伙,骨子里却是如此苍凉,苍凉到脆弱和颤抖,“白头吟望苦低垂”。听上去味道其实差不多,都是大刀阔斧的摧枯拉朽在先,然后一些波西米亚味道十足的旋律散章醉醺醺的在寒光中浮现,最后灿烂的乐思汇成悲声,居然一片法相庄严……虽然各首狂想曲结构大体一致,没什么新想法,可偶然听听,那音乐还是如同凶猛的刀剑,砍杀出一个凛凛新世界,最后偃旗息鼓,容人在颓唐中做梦。那个时期有了拿破仑、歌德、雨果、巴尔扎克、德拉克洛瓦,真是个快乐鲜亮的美丽新世界。海涅说他是“那个时代的疯狂、英俊、可畏、怪异、幼稚的孩子”,是法国浪漫主义之子,也是它的英雄和囚徒。晚年李斯特望亲情而不能得则是事实。浪漫派另两个代表人物肖邦和舒曼,一个早逝,一个发疯,李斯特却活到七十六岁,最后的日子在修道院度过,也许会感到“寿则多辱”、“浮生只欠一死”吧。那时他的浪漫主义早已淡入历史。这个人,简直是那悲剧的力士参孙。李斯特的音乐听多了要伤心,首先因为他的暴烈容易把人折磨得一触即发,不懈克制;再者,这人其实是颗苦涩的青果,命运和乐思都展现出人世的残酷,让人不禁唏嘘。而且由于浪漫主义时期距今不远,大量文字音乐资料留存于世,我们居然躲也躲不开,只好在这一群人...

——引自第1页


巴赫的恰空是巨大的宝瓶,你且听人们在其中如何装自己的酒……这些曲子中,烟火喧哗是免不了的,我们且看巴赫怎样伸出枝蔓,长成一个“美丽新世界”……总以为这种喧闹的音乐固然迷人,总有被厌倦的时候,没想到此曲居然如此魅力持久,至今生生不息。甚至在我不听它的时候,那熊熊热力依旧在心中薪尽火传,悲慨之意在体内吐纳徘徊,竟不可说……要么就是在屋里困兽般溜达,狠狠攥着一把属于自己的斑斓悲欢,简直把手心都硌出血来。向来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人,不会为炫技的东西目迷五色,不过什么叫沉溺和忘情,这就是了。

——引自第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