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亞馬遜讀者★★★★★推薦
你的細菌決定你愛吃的東西,你的直覺來自細菌的感覺
人類和細菌,誰才是身體的主人?
腸子裡的細菌會影響我們的個性?
皮膚上的細菌會影響我們挑選喜歡的對象?
天天用肥皂洗澡反而更容易產生體臭?
如果你覺得這些問題很不可思議,你該繼續看下去。
過敏、肥胖症、憂鬱症,全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
麩質過敏、乳醣不耐,是因為體內細菌群被破壞?
自閉症的起因,源自於腸道裡的細菌?
細菌和抗生素,誰才是害你生病的兇手?
你的全身上下,只有百分之十是人類。你的每十個細胞中,就有九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由肌肉和骨頭所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
要做一個健康的人,不能沒有這些細菌和微生物,它們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免疫系統、精神健康,甚至如何選擇伴侶。這也是一個了解現代疾病的新方法――肥胖症、自閉症、精神疾病、腸道功能失調、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這些疾病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疏於珍惜我們最重要也最持久的一段友誼:我們的微生物老朋友。
作者以其演化生物學的專業為基礎,研究細菌與人類自古以來的共生關係。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就像一個看不見、被遺忘的器官,不僅能輔助消化,還會幫忙調教免疫系統,對維持人體機能的運作功不可沒。它們的基因也是我們的基因的一部分,只不過它們演化的速度比我們更快,足以順應人體的需求做出調整。然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卻破壞了體內「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平衡,例如抗生素雖然可以救命,但也會殺死對我們有益的細菌;現代人高脂、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讓體內的「肥胖」細菌和「纖瘦」細菌比例失衡,進而引發腸道疾病,增加身體組織發炎的機率;剖腹產和配方奶粉的盛行,剝奪了新生兒從母親身上接收益菌的機會,甚至提高了感染壞菌的風險。
好消息是,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身上的「人類基因」,卻可以培養、改善我們體內的微生物。書中所傳達的概念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飲食、現代疾病及藥物的觀點。看完這本書,你會開始愛護住在你體內的微生物,那另外90%的你。
國內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潘彥宏 北一女生物老師
蘇上豪 心臟外科醫師、醫療科普書《暗黑醫療史》作者
國際好評推薦
「從迷人的角度去認識那些要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輩子的細菌偷渡者⋯⋯推薦給所有讀者,尤其是那些想更了解自己的人,以及希望為孩子做出最好選擇的家長。」——美國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鑑)
「令人興奮,引人入勝!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身體。看完書後,你會愛上你的細菌。」——新聞周刊Newsweek
「這是一本給初學者的人體細菌指南,在健康生活當道的現在,讓你從新思考什麼是真正健康的身體。」——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二十一世紀疾病和細菌有什麼關係?細菌和我們的健康又有什麼關係?作者將會告訴你,誰該對我們的健康負責⋯⋯」——Bustle女性生活情報網
「用簡單的方式向你敘述關於『提升健康,認識體內益生菌』的科學,告訴你最想知道但不敢問出口的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鑑)
「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當我們熱衷於殲滅身上的細菌,我們其實正在將自己推向自體免疫疾病、過敏、肥胖症的陷阱。」——紐西蘭聆聽者雜誌The Listener(2015年度百大選書)
「令人佩服。作者善用她演化生物學的背景,將縝密的細菌研究化為有趣的文字,讓讀者能由簡入深地了解免疫系統這項複雜的主題。」——腸道細菌世界研究組織GMWW
「不論是從醫學或生物學的層面,作者都提出了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讀這本書讓人停不下來,所有熱愛科學的讀者一定都會想要看更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郵報ASCO
「我喜歡自己只有10%是人類的這個想法,它提醒了我,不論人類看似有多麼偉大,我們都是這個大環境、大自然、大世界的一分子。」——Actionable Books閱讀實踐網
讀者推薦
「我從來沒想過自閉症的成因,竟然與抗生素和腸胃裡的細菌有關係!書中解釋了許多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有趣知識,我不常給滿分的書評,但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讀者John Schmelzle
「這本書真的改變了很多我對健康原有的看法和觀念,例如關於吃的部分,施打在雞、豬身上的抗生素,也會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不知不覺跑進我們體內,進而影響到體內的細菌,甚至種蔬菜所使用的化肥也是。」——讀者Mbeth
「我有營養學和生物學的背景,但說真的我從沒深入思考過細菌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不在於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因為那些我都很熟悉了),而是挑戰我舊有的想法,讓我意識到原來細菌是組成我們身體的基礎。」——讀者Edward Durney
「我常常懷疑一些科學家過分自信地斷言,解開基因的『藍圖』就可以了解關於人體的一切知識。這本書不僅證明了我的直覺,更向我展示了人體驚人的複雜性。我們體內有一個完整的微生物生態,它們與我們相依相生,然而我們平常做的一些自以為對健康有益的行為,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病、使用抗菌產品等等,反而擾亂了體內的細菌,讓自己更容易得到現代文明病。這本書簡單易讀又有趣,真是買對了。」——讀者Philip Whiteley
「沒什麼好說的,光是書名就讓我興致勃勃,讀完之後也沒讓我失望,而且作者的文筆幽默易讀,非常推薦!」——讀者Thomas Alex Jeffery
「真是一本奇妙的書,我很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新作。」——讀者Victoria Judd
推薦序
自序:痊癒
引言:另外90%
第一章: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病
第二章: 所有疾病都源自於腸道
第三章:精神控制——腦袋與感覺也受腸道細菌控制?
第四章:自私的細菌——過敏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太盡責?
第五章:細菌大戰——抗生素的濫用
第六章:人如「其」食——細菌吃什麼,你就變成什麼
第七章:從呼吸第一口氣開始——來自母親的細菌
第八章:細菌重建——從益生菌到「糞便移植」
終曲:二十一世紀的健康
後記:100%人類
誌謝
參考文獻
实验心理学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心理学知识,迎接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特编写笔书。在编写过程中,本书着重注意了如下三点。**,完...
全书围绕病人处理、相关医学知识、医患沟通和专业化精神几点展开。同时还提供了临床实践的标准和用于评估自我临床能力的方法。本
求医不如求已-(3)(特辑赠送全彩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挂图) 本书特色 01 《求医不如求己3》中9个重建身体自信之心的朝阳方案,让您穿越生死,乐活于天人合一之境;...
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适用于那些打算用解释性方法进行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及想了解解释性方法,或愿意采用解释性方法进行...
《让成熟的大脑自由》内容简介:为什么总是找不到钥匙?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睡得好?为什么朋友会不断重复同样的故事?该怎么做才能
TheLongDistanceRelationshipGuidebookisthedefinitiveguidetostrengtheninglongdista...
佘自强零副作用养生疗法 本书特色 《佘自强零副作用养生疗法》介绍了200种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的、具有特定疗养功效的植物,包括谷物、瓜豆、蔬果、菌藻、坚果种仁和青...
伊藤公一是甲亢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甲亢自我诊疗与全面调养》中,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甲亢的各种治疗方法,日常保健等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本书特色 一本快乐生活的实用工具书;一本收理疾病的预防前沿书;一本心理危机的自我援助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内容简介 长葆身心健康的...
《学会自我接纳》内容简介:所有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父母会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他们获取成功和
3分钟学点心理学 本书特色 每天3分钟,学会洞察和掌控人心,超有趣!每天3分钟,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超轻松! 每天3分钟,激发沉睡已久的潜能,超实用!...
小病大作:陆医生手记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满足广大读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所编写的。全书共分“小病大作”“生活误识”“熟视无睹”“疑病盲解”4个章节,采用故事的形...
设计心理学,ISBN:9787800739255,作者:(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著;梅琼译;梅琼译目录 2002年版序初版序第
花食花饮花养女人-写给女人的平衡处方 本书特色 女人好比花朵,需要关爱与呵护。人见人爱的玫瑰有理气活血之用,可改善妇科问题,慈禧太后每日以桃花汁敷脸,据说能让肤...
走出强迫症 本书特色 许多执拗与偏颇,顽固与无奈,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些可爱又可笑,强迫症戴着一张似乎总也抓不住的淘气小孩的面具,私底下却成为屡屡和自我天性解放作...
轻松看懂化验单 本书特色 《轻松看懂化验单》一书内容涵盖246种目前临床常用化验指标。每项化验指标,书中都给出了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正常参考值范围、指标异常的临床...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大全集:保健养生卷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现代人**的身体保养圣经。掌握时间医学的奥秘,揭示养生的真谛。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大全集:保健养生...
针灸经络速记歌诀 本书特色 周树伟编著的《针灸经络速记歌诀》以实用、简要、准确为特色,集经络理论之精髓,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更加方便读者学习...
老年人不生病的老偏方 本书特色 本书把包罗万象的健康老偏方放到您的手边,掌握并运用这些偏方,您的身体将健康强健。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民间古老的偏方更是中华医药宝...
大生活系列-不可不知的饮食宜忌大全[畅销修订版] 本书特色 药有药性,食有食性。《金贵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于病相宜,有于身为害。右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