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当代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
珍贵的纪念
邵振国
俞平伯先生赠我的两幅字,我一直珍藏着。
珍藏在我的书房内,未裱,未挂,未曾出示给旁人看过,仅仅与先生赠我的书一起安放在我的书柜内。这是出于我对俞平伯先生的敬重和敬畏,以我的为人,我不会以先生对一个晚辈和孩子的厚爱来炫耀什么,因为那时我的确是一个很无知很无知的孩子,先生作为一代“红学”的丰碑、现代文学史上诗歌散文的巨匠,的确是对一个年少无知的孩子盼其成长进步,才送我那两幅字的。我如今展示出它。也只为证明先生的高尚人品和慈爱,也为我对先生的缅怀,先生已于上世纪即1990年10月15日逝世了。
那是“文革”结束,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距今已显得很远了,那时先生已接近80岁。我是个20余岁的青年,为报考某高校文学系去北京参加考试。此前由于亲戚朋友关系,我们把先生的大女儿俞成叫大姨,自然就把大姨的父亲称呼“外公”。复习考试期间我就住在俞成大姨家。*早她家尚在建国门外大街的一栋楼上,记得那边外国驻华使馆特别多,其他我都淡忘了。后来俞平伯的家才迁到西郊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就在“七机部”的对面。这两幅字,即是先生在南沙沟住宅楼的一楼那个家中,为我留下的宝贵墨迹,它不仅记录着那位慈蔼、爱人的“外公”,对一个整日埋头屋内看书复习的青年的关爱和希望,笔墨间似乎还浸透着我的青春年华和生命记忆!
大姨安排我跟她的儿子韦柰住一间屋——那是一套很宽敞的、装修设施不错的大三室一厅。大姨说,要不然就让我跟她住一屋了,她每晚都要给她的孙子宁宁陪练小提琴,还要教英语,怕吵了我。韦柰则白天去北京舞蹈学院上班,搞钢琴伴奏,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我有幸多次聆听,我常邀请他演奏,但一般晚间他不演奏,只是笑着朝外公那间屋努一努嘴,是说外公怕吵。如今他已是学院资深的音乐教授了,我也依旧时常记起他弹得极为精彩的钢琴声,那旋律很激情激越,那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我如今想来,它也非常像我的青春岁月!
吃饭在那间大客厅,大家围坐在那张十分简单的折叠餐桌旁。有时外公、外婆也在,大姨说,那就是他高兴的时候,才和大家一起就餐。有时则把饭菜送进他的屋去。我到外公的那间分不清是卧室还是书房的屋去转过几次,既有他和外婆的卧榻,也有他的书案写字台,靠墙立满书架。那间客厅的半周转角也摆着低式书柜,柜面摞满书籍。外公在卧室内常翻阅报纸、看看杂志,有时还能听见他唱昆曲,是那种击节击板的吟唱。我则坐在一边小沙发上默默地听着。我那时尚不会向先生求教什么学问,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我确实已经拜读过《红楼梦辨》,并且还看过他1954年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那篇文章《红楼梦简论》,是我特地从图书馆查找到读的,但是我幼稚得不可能有什么观点或问题提出来。记得有一次聊天时,大姨也在,我刚说出“红楼梦辨”这个词,大姨向我眨了眨眼皮,是怕我勾起外公不愉快的、不愿意说的话题。
但毕竟已是70年代末了,有一天来了两个北大的研究生,事先电话约好来听课,就在客厅里,在那张古旧的餐桌旁,他们请教先生的依旧是“红学”。那天我悄悄地坐在墙角的沙发上,一旁聆听了先生的讲课。授课之后两位学生开出了几张课时费,放在桌上告辞,大姨高兴地说:哈!可以请你去“新侨”西餐厅吃一顿啦!我由此看出,那时俞平伯讲学的机会还非常少而稀罕,使大姨高兴;其二看出先生喜欢吃,尤其是西餐。后来,1985年我结婚不久到北京,便请外公、大姨、韦柰一家人,去了一家很著名的酒店西餐厅,同时邀请了我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的副主编汪兆骞老师夫妇在座。就餐时汪老师与俞平伯先生交谈得非常和蔼、投合。
而在我复习高考的时候,我的心情不无苦闷压抑,自己写了一首不堪为诗的东西,至今记得那头两句是:“老去应试学范进,新来拙笔写蹉跎……”不想被大姨看到了,她笑着并拿给了外公。外公不仅看了,还帮我修改了它,让它有点儿像诗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俞平伯没有笑话这样一个落寞无为而苦闷的青年,却鼓励我要“壮怀兴起”,还与一个无知的晚辈一起,“同看前景是青春”!我两手捧着外公赠给我的那幅字,当即就热泪盈眶了。
如今我仍在庆幸,不是大姨把我那几句歪诗拿给外公看,先生不会想起给我写什么励志的字,如是说,是大姨为我“抛砖引玉”了!
另一幅字,我记得是我赴《北京文学》杂志笔会的时候去看望外公和大姨,先生为我写的。虽是“祝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内容,但我理解俞平伯先生还是为鼓励青年人努力上进,希望他们在文学上取得成绩,报效国家,所以先生依旧写道“同心亿兆巩金瓯”。
岁月如梭,我常拜读先生的著作文集,却很少时候拿出这两幅字来捧阅。时值今天《文艺报》编辑颜慧主任为“收藏”栏目向我约稿,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才捧出它来。它的折叠印痕如同岁月一样留在纸面上,我不知道读者看后会怎样想,而我却又记起了那段对于我的生命之成长弥足珍贵的时光!以及俞平伯先生的高大身影和令人崇仰的品格!
2011年5月12日于兰州
……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内容简介:《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头号中国通”、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下 本书特色 在近年来西方历史学家对孙中山的大量研究著作中,本书要算是*重要的一部了。——金冲及这部著作对一个严酷的时代中的重要人物所作的描...
伟人毛泽东丛书·毛泽东读史 本书特色 在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一部全面反映毛泽东同志伟大光辉一生事迹的丛书《伟人毛泽东》正式出版。由中央民族大学...
聂豹-大家精要 本书特色 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双溪里(今江西吉安县)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曾拜访过著名思想家王守...
问学谏往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现代政治学家萧公权的回忆录。在书中,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教学生涯做了详尽的回顾和总结,涵盖家庭婚姻、治学门径、政治理念、民族情...
哈維爾寫於二十世紀六○年代的那些「荒誕」戲劇的真正意義,正是對語言的「徹底去神秘化」。這些戲劇展示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
《例解Python:Python编程快速入门践行指南》内容简介:《例解Python:Python编程快速入门践行指南》主要面向Python初级用户,本着
传奇将军冯玉祥 本书特色 继吴佩孚、蒋介石之后,冯玉祥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三位中国人物,时在1928年7月2日。冯玉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谈到他,人们总是会津津...
旷世大儒 : 王夫之 本书特色 有鉴于儒之对于中国其实也是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述、描摹,,将具体的儒者作为诠释儒之轨迹的符点,便是《...
甘地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的一生。甘地降生的年代,印度正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他目睹了这一切,决心为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进行斗争。甘地 目录 ...
路翎传 本书特色 不论路翎晚期如何挣扎,路翎的艺术生命在一九五五年已经终结了,天才的摧折已是难堪的悲剧,被摧折后的枯萎的生命挣扎,那天才余尽的残焰毕剥,则更令人...
乔治.巴兰钦传-现代芭蕾艺术的缔造者 本书特色 《乔治·巴兰钦传》是知名舞蹈家乔治·巴兰钦的传记。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19...
蒋介石悼文诔辞密档 本书特色 《蒋介石悼文诔辞密档》:悼挽逝者褒扬故旧国内**部解读蒋介石诔辞艺术的力作。如果评选中国撰写诔辞*多的人,那么,蒋介石当之无愧!如...
巴尔扎克传-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巴尔扎克的书房里有一尊拿破仑的小塑像,在塑像座盘边上,他亲手写下一句话:“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要用笔杆来完成。”...
追寻彭加木 本书特色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 17/6,10:30”,彭加木深夜留下字条,从此消失。作为国内首位罗布泊揭秘者,彭加木曾三进纵...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一—四) 本书特色 本书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英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美、英军队强渡...
追忆梁启超-(增订本) 本书特色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谱新知”,这是梁启超先生的《自励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梁氏早年因主...
才女曹诚英 本书特色 《才女曹诚英》作者查辅成用春秋笔法生动地再现了一代才女曹诚英跌宕起伏的一生:曹诚英,安徽绩溪人,九三学社会员,中国农学界**位女教授。她1...
《特斯拉传:实现不可能》内容简介: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标杆,更被看成一种科技趋势的代表。在产品层面,特斯拉功能完备、设计
蒋介石的文臣武将 内容简介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作为旧中蒋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和*高统治者,曾经统治中国22年,其后又统治台湾27年,前后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