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刻,散步到停车场的菩提树旁,募然发现菩提树的树身与枝干,是如此粗壮、刚毅,那叶片比我摊开的双手还巨大!原来菩提树并非无力如垂柳,为何年少时看到的菩提树是如此呢?我哑然失笑,是境由心生吧?
此刻,我站在菩提树下,晚风中树叶婆娑起舞,叶叶心心仿佛在风里传唱着一个觉悟者的故事。我会一直记住菩提树下的佛陀,以及菩提树下的自己。
佛陀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不是吗?我摘下一片“巨叶”,在灯光下细细检视它细致的纹路,这样的叶片曾飘落在静坐的佛陀身上,也飘落在我的心版上……
清凉的佛学读本,带你离开心灵的苦海,台湾金石堂、博客来、诚品书店销售排行榜冠军!
走过花园,有人看到花红叶绿、蝴蝶飞舞,有人看到残根败枝、污泥遍布,也有人什么都没有看到。而她走过花园,遇见处处尽是佛陀。
一段出家人的心语,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一种禅意,一份亲情,借由自然中的花草抒发出来。60种花草,60种心情,带你走进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
这本书是见介师献给人间的一座花园。因为心境的不同,走过这花园,也许,有人读到旨法,有人读到文采,有人读到闲情逸致,有人读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实,见介师*希望读者您合上书本后能读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夏瑞红(《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主编)
认识见介师多年。不多言语,喜好天然花草的她,她袖藏一支好文笔。透过《和佛陀赏花去》,见介师的个性、喜好,以及她对佛法的见解,都如潺缓清流般呈现。即使是出家人轻贪爱、重舍离,从见介师的字里行间,仍能读出一份她对家乡及亲人深沉的挚爱。——奚淞(画家、作家)
《和佛陀赏花去》一书,原是《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佛法秘密花园”专栏的结集。撰写这些文章期间,我正面临修行岁月中重大的转折──离开出家十几年的寺院,寻觅一种新的修道生活。不论云水行脚或隐居潜修,时近中年的我,总带着一种“静看花开花谢”的心情。每在一处落脚,我习惯栽种些植物,那些绿意盎然、花枝招展的花花草草,或清丽脱俗,或娇媚明艳,也有的香气芬芳、暗暗袭人,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添了几许悠闲,也带来无限生机。我喜欢爬山。任何一座青山,沿途的野花、野草、果树,总随着四季的变换,展现不同的风情。*喜欢来到无人的深山,在群山环绕中,看着远方山峦层层迭翠,山花怒放缤纷,听着野鸟此起彼落鸣唱,人在图画中,有如天上人间。尽管时光流转、人事更迭,有些植物一直在回忆的角落散发幽香。那是童年家乡院子里的茉莉花、水井边的螃蟹兰、门前小河边的凤凰木,南投山居岁月中的梅树、山芙蓉……仿佛在记忆深处,有条小路,时时等待我归去的跫音响起。这大千世界与人的内心,不就是一个“佛法秘密花园”吗?我常驻足凝视、侧耳倾听、临风怀想花园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而那些形形色色、姿态万千的植物,正对着我诉说众生的“无边烦恼”:人的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散失;众生的执取比鬼针草更黏人……启发我“修行之道”:把握当下,以免错过今天的蓝星花;寻找对治热恼的左手香;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更透露了“生命寂静”的消息:走出烦恼火宅,体证竹林清凉;期待花落莲成的圆满;烦恼叶落,涅花开,就像叶片落尽,梅花绽放……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僧院花》写着:“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佛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对于一个拥有宁静、觉悟心灵的人来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借由观照外在世界与自己心念的苦、空、无常,进而放下对“自我”及“我所有”的执著,深远广大的“同体大悲”与清澈明净的“无我智能”,便在其中产生了。我很喜这句话:“看穿世界无非佛”,通常人们只看到花朵开谢乃至人生聚散、成败起落等现象,因而追悔过去或幻想未来;而随着佛陀解脱的目光,我却能从花开花谢开始,透视现象背后无常、无我的真理,反观自心,找到生命真正的依归。佛陀曾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让我们跟随佛陀赏花去吧!当你了知一切法无常,就能做个自在的赏花人。
在我的花园中,*茂盛的该是窗前那两吊盆的“婴儿的眼泪”。一片片圆形小叶片的清泪,宛如断线珍珠般滴落……
佛经说:“我们过去生中与所爱的人分离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年少的我,并未遇过人生的狂风暴雨,当时只觉得佛陀太夸张,哪有这么多眼泪可流?
直到经历出家的过程,看到父母亲万般不舍的眼泪与呼唤,出家后生活中面对真实自己的挣扎,以及接触许多居士家庭、工作的无奈……年龄增长,这才体会到,人因内心的执著不舍所流的眼泪,真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那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像,更无法实际斗量的。
人生在世,确实有许多的莫可奈何。其中“与所爱的人分离”的“爱别离”之苦,足以让人泪流成海。
“别离”只是一刹那,真正烦恼我们的是“爱”,那记忆中的“爱”,跟随我们天涯海角,沉甸甸地搁在心中,无计可消除。然而,一旦脑海中的想像变成真实,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尽管心仿佛还停留在过去,无常的因缘已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彻底改变,当现实的鸿沟产生时,就已不是“爱不爱”的问题了。
是事实太残酷?还是我们从未看清事实呢?
一个真正勘破“爱别离”的人,心境又是如何?民国初年高僧弘一大师在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一个前半生繁花似锦、灿烂如霞,后半生繁华落尽、回归朴素的人,一个才子、一位苦行僧,离开人世前的感觉竟是“悲欣交集”,这是他一生的注脚吗?
相对于另一位诗僧苏曼殊“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炽热如火的心情,我喜欢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欣赏这种云淡风清的感觉。
正如同大师给好友夏尊信中所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走过纷扰的人世,热恼消融,只剩一种平等、平静的舍心,告别对“自我”与“我所有”的执爱,如同天上明月,是何等清朗!
这时若有泪,已不再是“爱别离”的泪,而是“悲欣交集”之泪啊!
释见介,喜爱自然与追求人生真理,十余年出家修行的岁月,益发体认到佛法应在自然中领悟,也应在平实的生活里体会,因此目前于山林间隐居潜修,期待探讨更深刻的生命智能。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着有《天大的笑话》、《都是因果惹的祸?》、《文殊菩萨小百科》等书。释见澈,喜欢涂鸦、爬山、阅读、热爱佛法。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与释见介合著,天大的笑话》一书,目前从事佛教书籍编辑工作。
米歇尔.福柯:个人自主与教育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七章,**章主要讲述了福柯思想所受到的影响。第二章,介绍的是自由主义和自由的教育。第三章论述了个人自主性。首先,...
《论语》(中英文对照)为中英文对照本《论语》,包括《论语》原文、中文今译和英文今译三部分。双数页排中文,单数页排英文,两两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活的隐喻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继《意志哲学》和《历史与真理》之后的第三部主要著作,是关于隐喻的专著。全书由八篇论文组成...
传习录全解-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
哲学讲稿-涵芬书坊-004 本书特色 《哲学讲稿(精)/涵芬书坊》编著者涂尔干。这篇演讲辞论述了大人物和平常人对于社会的作用,其间涂尔干论证了真理可以为所有人所...
图说经典——图说资本论 本书特色 全球*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巨著,被译成70多种文字,销量突破20亿册,每个人都需要精读的书,用“图说”理念打造的经典读本。影响人类...
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克思在20世纪的影响和资本主...
沈有鼎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中所收学术论文,以作者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的作品为主,同时也兼顾了作者在院外工作期间的代表作;对少数在建国前成名的学者,文章选收的时间范围更...
两汉易学史 本书特色 在中国易学史中,两汉时期的易学总觉得像是被一团迷雾笼罩着,它给人的印象是索奇弄怪、内涵神秘且朦胧不清。许多易学家讲到汉易,除了举出几个特有...
神秘与反思 内容简介 为使国人更多和更深地了解基督教文化,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2006年编辑出版的六本书的基础上,2008年又把*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成四本书...
论语辨惑 内容简介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两千五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论语》成书之时,印刷术尚未发明,全靠一代一代的学人辗转传抄,...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
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最后获得的
精神的分裂-与老年德里达对话 本书特色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一德里达创立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
傅佩荣-《四书》心得 本书特色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讲坛》主讲人风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探究儒学智慧,提升心灵的意境 ...
雪域梵宫布拉宫和大昭寺 内容简介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为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现存大、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曾是西藏政教合一权利的...
披云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论道德的社会性、“学而优则仕”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民族性问题试探、思维方式:传统·现代·后现代、大同理想与经济全球化、张良不是屯留...
陶伯斯(JacobTaubes,1923-1987)出生于犹太教家庭,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研习宗教学,于1947年在瑞士苏黎
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 本书特色 本书以“年表”的方式进行撰述,重点在于揭示讲学运动的组织形式及展开形式,着重考察了讲学活动的思想背景及其思想...
老子注 本书特色 马一浮自序:此庚申年逭暑所作。以老子义印合般若、方等,于禅则与洞山为近,触言玄会,亦似通途寥廓,无有塞碍。后以病缘中辍,不复措意。维老氏之旨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