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评传

万斯同评传

作者:方祖猷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5-10-11

评分:5分

ISBN:7305027456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万斯同评传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章 明清之际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思潮…………(1)
一、“天崩地陷”的时代特点…………………(1)
二、经学思潮……………………………………(4)
三、史学思潮……………………………………(8)
第二章 万氏世传和家学……………………………(12)
一、三世四忠……………………………………(13)
二、儒将万表……………………………………(14)
三、复社名士和著名遗民——万泰……………(16)
四、万氏八龙……………………………………(18)
第三章 万斯同传略…………………………………(21)
一、童年、青少年和参加文会时期(1638一1666)(21)
(一)榆林三载……………………………………(21)
(二)参加文会和化安山访师……………………(23)
(三)策论之会——史学思想的萌芽……………(27)
二、参加甬上证人书院和授徒时期(1667—1678)(29)
(一)从证人之会到讲经之会……………………(29)
(二)甬上证人书院的高弟………………………(31)
(三)授经会稽——史学思想的形成……………(34)
(四)潘平格引起的风波…………………………(36)
(五)昆山之行……………………………………(38)
三、京师修史时期(上)(1679—1689)…………(40)
(一)蓝溪辞行和西郊送别………………………(40)
(二)“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 ……(43)
(三)私修明史的准备…………一………………(45)
四、京师修史时期(下)(1690一1702)…………(48)
(一)私修明史的失败……………………………(48)
(二)主讲经史之会………………………………(50)
(三)与刘坊、方苞的长谈——史学思想的成熟(52)
(四)晚年的知己李?………………………………(54)
(五)一代风流尽…………………………………(57)
第四章 万斯同的哲学史著作——《儒林宗派》……(60)
一、体例特点……………………………………(60)
二、学术倾向……………………………………(63)
三、在学术史上的贡献…………………………(67)
第五章 万斯同的经学…………………………………(71)
一、《诗》学……………………………………(71)
二、《礼》学……………………………………(78)
(一)《礼》学的成就……………………………(79)
(二)《礼》学的实质——以史视《礼》 ……(83)
三、经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88)
第六章 万斯同的史学思想……………………………(92)
一、民族思想及其在史著中的反映……………(93)
(一)民族思想的演变及其特点…………………(93)
(二)民族思想的分析……………………………(98)
(三)反映在史著中的民族思想…………………(105)
二、经世思想和经世史学………………………(116)
(一)《与从子贞一书》及其史学经世思想……(116)
(二)经世史学的特点 …………………………(119)
(三)总结、探究、劝惩——史学经世的三大内容(122)
三、民本思想中的新因素………………………(143)
(一)民本思想……………………………………(143)
(二)对农民起义的同情…………………………(146)
(三)对妇女命运的同情…………………………(152)
(四)对海商和市民斗争的同情…………………(155)
(五)对君主专制的批判…………………………(159)
四、论西学东渐和对科学进步的重视…………(173)
(一)会通中西而折其衷…………………………(173)
(二)重视自然科学的进步………………………(177)
五、其他…………………………………………(186)
第七章 万斯同的历史编纂学………………………(201)
一、编纂史著的原则——“事信而言文”……(203)
二、编纂人物传记的客观标准——“论世知人”(209)
三、编纂人物传记的主观要求——“平心”…(212)
四、编纂史著的主要方法一以《实录》为指归,参伍以野史(215)
五、编纂明史的特殊方法 宁繁勿简………(221)
六、反对官局修史………………………………(229)
七、关于史表……………………………………(235)
八、提倡会通……………………………………(244)
九、方志编纂法…………………………………(250)
第八章 万斯同的考证学………………………………(255)
一、经学的考证——《古文尚书》考…………(255)
二、历史文献的考证……………………………(261)
(一)对宋史的考证………………………………(261)
(二)对南宋六陵遗事的考证……………………(265)
(三)对庚申君遗事的考证………………………(269)
(四)关于建文自焚说……………………………(274)
(五)昆仑河源考…………………………………(280)
(六)“石鼓文”考………………………………(288)
(七)汉魂石经考…………………………………(292)
三、万斯同的考证法及其得失…………………(297)
(一)经学考证法…………………………………(297)
(二)史学考证法…………………………………(299)
(二)考证失误的原因……………………………(303)
结束语…………………………………………………(311)
附:万斯大评传
万斯大的经学其及历史地位…………………………(323)
一、万斯大传略…………………………………(323)
二、万斯大的经学………………………………(331)
(一)《礼》学……………………………………(331)
(二)辨《周礼》非周公作………………………(342)
(三)《春秋》学…………………………………(354)
(四)经学考证法…………………………………(366)
(五)经学的特点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374)
附录……………………………………………………(383)
一、万斯同年表…………………………………(383)
二、万斯同著作考述……………………………(388)
三、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考述…………(398)
索引……………………………………………………(411)
人名索引…………………………………………(411)
文献索引…………………………………………(420)
词语索引…………………………………………(426)
后记……………………………………………………(430)

万斯同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思想并非先验之物,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而且它的重点是放在思想和实践的联系和结合上。

万斯同评传 节选

要了解万斯同的民族思想,对其得出正确的评价,必须对他的民族思想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万斯同的民族思想是与人民性结合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主义。他对清廷的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清廷在征服过程中的屠杀、劫掠、压迫破坏所造成的人民的痛苦。他在《与从子贞一书》中说:“今天下生民何如者?历观载籍以来未有若是其憔悴者也”,因而认为清廷的统治不会长久。他在《循吏高公传》中之所以称誉高以永,正是高以永在一定程度上对清廷落后、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和统治政策的抵制。当时清廷的圈地、投充的措施虽已停止,但个别地方仍屡有发生。万斯同在文中所说的:“旗丁谋夺之”,“时越境扰民间,且诱贫民为厮养”,正是圈地和投充的表现。文中接着说,人民“困则逃,逃则捕系其亲族以及邻人”,这指清廷在执行的“逃人法”。所以万斯同对高以永的去世,发表了“为斯民托命者”,“今不可得矣”③的感慨。民族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的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反映,如《再寄五兄公择》: 孤帆指江南,共说江南好。岂如兵灾余,家室不相保。润州为战场,金陵成畏道。苍鼠穴城头,青磷散木杪。风物已萧条,客怀自潦倒。①家室不保,苍鼠满城,磷火飘忽,说明清军在征服江南过程中屠杀之惨。面对这一惨象,万斯同向万斯选说,万氏兄弟应该“读书承家学,躬行率古道”②,即继承父亲义不仕清的家学和以苦节自持的古道。 又如,《戏为绝句》的“荒冢累累秋草肥,丁公一去底须归。辽东白鹤应犹在,寄语人民今更非。”③《搜神后记》记载汉人丁令威学仙后化作白鹤,飞归故里辽东。有人欲射他,白鹤在空中盘旋而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里今始归。城廓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万斯同引用这一神话,借古讽今,流露对清廷在征服战争中造成荒冢累累、人民已今非昔比的极端不满。 再如,《秋怀》:其**首有“旧家鸡犬他年尽,古墓松杉此日悲。乐府但闻《蒿里曲》,词人竞赋《七哀诗》。令威化鹤归来后,惟有青山似旧时。”《蒿里曲》指曹操的《蒿里行》,诗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句,《七哀诗》指王粲之作,诗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句。《秋怀》第二首有“荒城满目狼烟色,旷野惊心狐火寒”句,第三首有“郊原折戟埋荒草,城阙悲笳杂暮砧”。他*后以“野老几人行汉腊,累臣若个是南臣”句,把战火的荒凉与民族战争联系起来。“泪入湘江百丈深”①,他悲痛的既是民族的痛苦,也是人民的痛苦。 其次,必须了解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忠于本民族和忠君之间的关系。任何国家都是由民族或种族组成的。古代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民族联合被统治民族组成的,而皇帝则是封建国家的象征。马克思说得好,君主是“神圣的国家尊严”②的体现,所以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在古代往往与忠君密切而不可分,“尊王”与“攘夷”在民族斗争处于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常常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元、清初期的遗民怀念宋、明故国,一概指他们仅仅是“忠君”而不具有民族思想。 由于民族思想常寓于忠君思想中,如果我们不对古人作深入的分析,就不能揭示出作者的本意。如万斯同瞻仰其祖先沙场风雪、鲸穴波涛和父亲甘心行遁、绝迹朝市后说:“一瞻顾间而忠孝之思亦可油然而生矣”③。他所说的忠、孝,如果单从字面上解释,为忠于君主和孝于父祖。同样,万斯同向刘坊表示他至京修史,是因为“昔吾先世四代死王事,今此非王事乎?”看起来也仅为了忠君的王事。然而,他忠的是汉民族国家的皇帝及其王事,他的孝是遵守父亲万泰“言显亲扬名于今日吾所不愿”,即不愿子孙出仕清室的教导。了解这一点,我们自然不能把他所说的忠孝与民族思想割裂开来。 汉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我国古代儒家一方面力主“攘夷”,但另一方面也有反映民族融合这一客观进程的观点。《公羊传》的“《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①,宣扬“尊王”“攘夷”大义。到了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把“内其国而外诸夏”称为“所传闻之世”,即拨乱世;把“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又增加了一个“夷狄进至于爵”的“太平世”②。春秋时期,诸夏的共主周王在形式上还存在,夷狄进至于爵,是诸夏共主周王所封的。后来,韩愈又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③何休与韩愈的上述见解,都反映了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互相融合的客观历史过程。P98-101

万斯同评传 作者简介

方祖猷,男,1932年5月生。浙江宁波市人。l95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专业。长期在江苏泰州市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70年代开始研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思想。80年代调回故乡,先后在宁波效实中学、宁波师范学院、宁波大学任教,现为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浙东学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著作有《万斯同年谱》(与陈似慈合作),《清初浙东学派论丛》(已送出版社)。发表的论文有《我国封建社会人道主义的先驱——王艮》、《明中晚期人文主义思潮和文艺思潮》、《论全祖望的文学思想》、《万斯同史学浅论》、《黄宗羲与甬上弟子的学术分歧》,《论潘平格的求仁哲学》、《万斯大的春秋学》等近30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