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巫文化

长江流域的巫文化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5-11-01

评分:5分

ISBN:7535143520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长江流域的巫文化 内容简介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0/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和触染律的叫做接触巫术。”
民俗学家江绍原对民间迷信研究得很细致,认为诸如头发、指甲、唾沫等物都与巫俗有关,他曾指出:“吐沫能避邪制鬼,在中国大概是极普通的迷信。杭州城里,尼姑庵无论比哪儿都多,可是,杭州人也和旁省的人一样,清早看见尼姑算秽气,解法只有一条简便,就是唾。老鸹叫,在杭州也主凶,听见的人立刻朝着它唾多少口,还念四句咒,老鸦叫四方,有祸别人当;别人当不起,老鸦嘴里生疔疮。”这些我们都可以归于感应巫术或接触巫术。

长江流域的巫文化 本书特色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仅有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长江流域的巫文化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 综论
节 巫文化概说
第二节 长江流域与巫文化
第二章 时空视野下的巫文化
节 长江流域巫文化的流变
第二节 长江流域各区域巫文化
第三节 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巫文化
第四章 社会与习俗:巫文化2功能
节 部族的凝聚与管理
第二节 文化的创造与传播
第三节 巫俗的选择与参与
第四节 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第五章 巫文化的是非曲直
节 长江流域先哲对巫术的揭露和打击
第二节 当代外学者有关巫术的观点
第三节 比较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长江流域的巫文化 节选

周代以后,南方从未中断巫风,有些人以巫为业。自魏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多。南朝时开发江浙,唐五代开发湖广,明清时开发山区。到清代,有些地方已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于是有许多人弃农从商,或者从事巫职。清代同治年间修撰的江西《南康府治》卷四《风俗》记载说:“安邑土狭人稠,田地之所出不足以供给,故逐末者众,而以星人为业,游江湖者较他邑尤多,邻壤或以相诟病,然自食其力愈于舍业而嬉者远矣。”
南方巫术有什么不同呢?
南方的巫俗比北方的巫俗更加具有浪漫性、随意性、普遍性,北方的巫俗比南方的巫俗更加正统化、化、专门化。《国语·周语下》说:黎苗之民俗“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国语·楚语下》说“九黎乱德,民神杂糅”,这都说明中原或北方的大夫看不惯南方的巫俗,认为南方的巫术太俗,缺乏北方的巫术之雅。
北方人受孔子伦理思想影响深,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伤害。国外有些地方的巫术把头发、指甲看得很重,人们把剪下来的这些残物放在很安全的地方,以免有人以之使坏。吴越人断发纹身,把身体上的指甲、头发看得淡一些,不太在意这些。
南方人在巫俗中注重乐舞,以欢快兴奋的情绪祭神,多有媚神悦神之举,江汉洞庭一带尤甚。汉代王逸在《楚辞·九歌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大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北方黄河流域巫术设坛作法。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巫术很少设坛,但在滇黔山区有设坛的巫俗。云南昭通的端公常以坛门进行巫术活动,坛门又称教门,每坛几人或几十人。端公根据活动规模而安排的人数,如村寨举行“全堂傩”,事关一寨的平安,法事有开坛、砍路、压火等一整套程序,往往有几十名端公参与其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