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童年

艺术的童年

作者:艾姿碧塔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5-11-01

评分:5分

ISBN:753364543X

所属分类:儿童文学

书刊介绍

艺术的童年 内容简介

“艺术的童年”存在于世界上每个国度,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在孩子稍纵即逝的成长岁月里,让他们体验生命中每一刻的感动,倾听内心的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交流,珍藏成长的各种记忆,如此,亦可赐给孩子另一种形式的艺术童年。
那时没有书陪伴我,但我没有感到过丝毫的遗憾,因为我拥有一位比书好过一千倍的仙女教母。在她的膝头上、小窗前,我们共同度过了每一个黄昏。她从不厌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格林童话,一直讲到夜幕垂下,巫婆被火烧了,我们才点上灯火。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因为生活在丰富的想像世界,我一点都不曾感受到困苦的滋味。相反的,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那些童话故事,就像一个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令人不禁想要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与人分享。
漂泊不定的人生、浮现又失落的语言、原罪与神圣的图像、遗忘的国度、故事与图画、狐狸圆溜溜的双眼、尖顶帽、一颗蛋、遗落的绒毛熊玩具、烧毁的一本书、胶合板做的艺术家画版、日暮时分……这些零零碎礁属于童年的一切,必然就是构成我生命的原动力。
当然,这一切都无法说明我创作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根据。战争、我的教母、诺菲尔街的接骨木丛,都与我为孩子们写故事、创作图画故事书有关联。可是,我却无法确实地说明为什么,是如何发生的。

艺术的童年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发人深省的创作思考笔记和回忆录。作者艾姿碧塔详尽地叙述了她儿童读物的创作和思考历程,以及创作的原动力与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童年的各种记忆。
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特别是与教母在法国阿尔萨斯的童年生活——听故事、唱歌、看晚霞,感受身边各式物品、玩具、图像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等等。点点滴滴的经历和感受,构筑和丰富着她的成长历程,也一一孕化成她日后作品中迷人的童话世界。

艺术的童年 目录

世界的中心
在仙女之家
故事书里的世界
我的**本书
图像
神秘的绵羊
带刺篱笆
学校生涯
画图
创作插画
工作室里的秘诀
绝对的事实
神奇的解决办法
一头母牛在浴缸里
这不是烟斗
穿戴狐皮衣饰的仙女
插图索引

艺术的童年 节选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因为生活在丰富的想像世界,我一点都不曾感受到困苦的滋味。相反的,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那些童话故事,就像一个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令人不禁想要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与人分享。
但是,如何才能够让此情此景在我所创作的书中重现呢?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实现,却又是我永远都不会放弃的目标。我一直肯定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而潜留在我心底的那一幕幕黄昏讲故事的情景,正是维持我这个信念的原动力。
听故事*迷人的地方,就是那些重复的部分。正因为不断地反复讲述(当时的故事只有少数的几个,例如《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等),使得故事本身产生了一种力量与真实感。
就听这么有限的几个故事(大约只有七个),我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缺憾。我反倒觉得,如果数量太多、太复杂,就会减低故事本身的分量。
也许就是因为有了榜样,让我也学会了讲故事。同样的童话,经过数百年岁月的琢磨,经过一再的重复,在那段连年征战的岁月里,在一个个的黄昏落日下,以一种完美的形态重新展现在我的面前。

艺术的童年 相关资料

寻找失落的童年/艾斯苔尔
安徽教育出了一本回忆录《艺术的童年》,本来出作家回忆录是很普通的事情。不过这本回忆录的作者艾姿碧塔本身是个儿童图画书的创作者,这使得这本书一下不同寻常起来,图画书国内原创和引进都已经有许多,只是图画书作家本身的创作谈,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说来,《艺术的童年》倒是算得上国内首部引进的图画书作家的回忆录了。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间或穿插作者的回忆或者创作理念,让人爱不释手。其中很多对艺术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艾姿碧塔说,儿童读物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失落的本质上的。我们总是在告别,这一秒是对上一分钟的告别,时间一直在流逝,过去的永不会再回来,不管这个童年是幸福的或者是苦难的。而儿童读物,是对童年的不断回忆和重现。
艾姿碧塔自己的童年,就是不停地漂泊和失落的过程。她在二战以前出生在波兰,父亲是波兰的犹太人,母亲是法国人,由于战争的原因,她在九岁那年,就已经学习第五种语言法语了。而她自己的母语,却被遗忘殆尽。在当时,为了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有必要忘记过往那些惨痛的回忆,可是,那些快乐的记忆,也一并被抹去了。“如果我们遗失了幼年时代所使用的语言,那么以这个语言所记忆的一切,几乎也会完全地丧失。
事实是,在我的意识里,我没有任何有关波兰的记忆。”
艾姿碧塔的描述云淡风清,可是,在这一段貌似平静的话语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隐痛。这已经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淡淡惆怅,而是彻底“失语”。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被完整遗忘却又不可割舍的童年,对作者来说成为了一个挖掘不尽的世界,那些永不能被满足的渴望,是作者最初和最终的创作动机。艾姿碧塔终生都怀抱着某种渴望,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创作图画书。
虽然是艺术家,艾姿碧塔却没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她很清醒地指出,儿童读物的领域比一般文学书籍商业化的情形更加严重。在一些出版者的脑子里,儿童读物不过跟食谱和宠物类书籍一样,都是利润的来源罢了。这样的创作立场,自然不是她所追求的。在艾姿碧塔看来,儿童读物可以从三种不同的立场来呈现。在意志明确的情况下,她选择的是童年的立场。也就是说,这种选择在她个人是自发性的,有别于父亲的立场和母亲的立场。她提出一种崭新的看法,父母的立场是在有限的认知世界传授我们知识的,来自父亲作者的是抽象的,母亲作者的是具体的知识。当然,这里的父亲母亲,都是一种抽象立场的指代而已。而儿童立场不同于两者的地方,在于儿童的世界是开放的。
儿童是她的立场,“决不欺骗和绝不让自己觉得厌烦”是她创作的最主要原则,应该是这样的决心,才让她创作出这么多美丽的画吧,虽然我们没能看过她完整的一本图画书,但是这本书里收录她的大量美丽插画,也已经让我们大饱眼福。不知是有意无意,就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是一幅言简意赅的黑白插图,在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一只小熊背着包裹,旁边是它的伙伴小猫,两个小家伙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慢慢地走着。而就在第二页伊始,便是本书的开端———“孩子和艺术家住在同一个国度里。那个地方没有边界,却是变化万千。”
源于《新京报》

艺术的童年 作者简介

艾姿碧塔,出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兰,父亲是波兰的犹太人,母亲是法国人。她在尚未知晓世事的年纪,为避战祸而由波兰迁居法国,跟随祖母过了一段快乐童年,九岁时到英国的寄宿学校就读,十五岁回到法国,从此定居巴黎。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涯,大大地丰富了她的思维和创造力。 身兼造形艺术家和童书创作者身份的艾姿碧塔,至今已有三十多部童书创作,透过十九种外语的译介,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代表作品有:《弗隆与妙赛德》、《兔子欧布拉》、《魔法学校》等。创作之余,她也经常受邀到各地教学、讲演,分享她的创作理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