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45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45

作者:John Hunter Boyle

出版社: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1972-9-21

ISBN:978080470800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精彩摘录

  历史上没有其他国家象中国这样出现过那么多能够设法同征服者和平相处的显赫人物。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难道中国历史没有提供大量有说服力的事例吗?它们证明,野蛮的征服者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其外来的方式方法,接受中国高尚得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最后变得同中国广大群众一样,把自己原来的特征都丧失掉了。  最后,而且也是最富有特点的,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的背景而言,傀儡一词又有多大用处呢,而当时和日本合作往往意味着——或被认为是意味着——从西方帝国主义统治下或从布尔什维克化的幽灵中得到解放。就这一点来说,看来合作者具有的污点(或没有污点)同合作者被人利用到什么程度之间关系不大。相反地,从民族主义的观点看来,污点(或没有污点)是指某人的合作方式起了什么作用。如果同“敌人”的合作与民族主义不矛盾——或能使之看起来不矛盾——那末“傀儡”就不但不会蒙受耻辱,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得到很高的评价。  看来,用介绍的方式来对“傀儡”问题,特别是现代亚洲历史中的这类现象,作某些总的评价还是适宜的。  鉴于菲律宾“菲奸”的情况,可以认为亚洲傀儡所具有的污点有时也是含糊不清的。造成这种含糊不清主要有以下诸原因:菲律宾对美国人的感情是非常矛盾的;以日本的控制(日本答应菲律宾在大东亚共荣圈内独立)采取代美国的控制(美国答应菲律宾在一九四六年可以独立)是否值得的问题。更有甚者,这种含糊不清还同菲奸的表现有关:当有权决定菲律宾对敌合作者的命运的奥斯敏纳随同麦克阿瑟将军在雷厄特登陆的时候,他说,衡量是否忠诚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当过为日本人服务的官职本身,而在于当官的动机和在职时的行为。[注:见克拉罗·雷克托的《菲律宾三年沦陷时期》第94页。]  例如,菲律宾的曼纽尔·罗哈斯和日本的合作就是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他是战时供应日本陆军的大米采购机构的董事长,但他拒绝接受日本要他当总统的请求...

——引自章节:第一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