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除了绪论、小结,分为十九章,凡64万字。第一章,回溯明末清初西学传播情况,及其对晚清的影响。第二章,述鸦片战争以前,西学在南洋及广州等地传播情况及特点。第三、四章,述鸦片战争以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西学传播的内容、影响。第五至八章,述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与西学传播的关系,重点解剖了同文馆、广方言馆和格致书院。第九、十章,述报刊与西学传播的关系,解剖了《万国公报》和《格致汇编》两个典型。第十一至十三章,述出版机构与西学传播关系,重点分析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的情况。第十四至十六章,论述传教士中传播西学的三个代表人物,即傅兰雅、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贡献。第五至十六章,研究的时间都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主。第十七至十八章,述二十世纪初年,即庚子以后、辛亥以前西学传播情况,对通过日本转口输入西学的内容与影响着墨较多。第十九章,综论西学传人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反应。全书章节编排,兼顾到历史逻辑与西学传播内在机制两个方面。书中附有35份统计表格,包括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传播西学录要、受西学影响伪明清学者录要、不同时期西学书刊目录和数量分析、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广学会等机构出版西书目录、不同时期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目录等。
作者在西学资料的搜集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除了查阅收藏晚清西书丰富的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国内重要图书馆,作者还利用出国作访问研究的机会,查阅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利用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藏的傅兰雅的私人档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所藏的关于来华传教士的图书和档案资料,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理雅各从东方带回英国的各种图书,上海亚洲文会发起人伟烈亚力在中国搜集并带回英国的大批中译西书,使得此书的资料基础非常扎实,也使得建立在这样资料基础上的理论分析,全面而中肯。
本书对西学东渐史上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重要人物、事件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介绍了此书的研究对象与学术界研究概况,对这课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学术清理,指出了此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书的研究重点。书中认为,对于晚清西学东渐史这一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已有不少研究,有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说来,个案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少,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一段、从庚子事变到辛亥革命一段,研究更少。作者对晚清西学东渐史的阶段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为四段,即1811-1842,1843-1860,1860-1900,1900- 1911。对每一阶段西学传播的机构、人物、西学书刊的数量、西学内容、传播特点,都有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对于西学在晚清中国传播的走势,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清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书中指出,从1811年马礼逊在中国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首尾100年,中国共翻译、出版西学书籍2291种。四个阶段中,以年均翻译西学书籍(不包括纯粹宗教书籍)计算,第一阶段,年均1种;第二阶段,年均6种;第三阶段,年均14种;第四阶段,年均145种。前三个阶段,年均译书种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第四阶段,年均译书数量猛增为第三阶段的10倍以上。由此可见,晚清中国输人西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急速增长趋势,20世纪初达于极盛。以传播西学主体而言,第一阶段,基本上是西人的事;第二阶段,西人为主,少量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事;第三阶段,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第四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体。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传播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附从地位升为主导地位。
本书对于早期传教士在南洋传播西学的研究,对五口通商初期西学传播的研究,对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傅兰雅、李提摩太、林乐知、格致书院、《格致汇编》、广方言馆等人物、机构、杂志的研究,或填补了重大空白,或对此前研究有重要推进。作者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播主体、受传对象(受众)、传播媒介、译书方式等因素对西学传播效果的影响,对晚清西学东渐的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这五大主题逐一进行了讨论;对于传教士与西学传播这一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中认为,传教士与西学传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远比人们传统的印象要复杂得多,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科学结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历试不爽的实验,为社会普遍接受以后,宗教也会调整教义,适应科学。对于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差会、不同的时期传教士与西学传播的关系,更要具体分析。
本书的绪论部分,曾被译为英文,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翻译学研究》杂志(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6.1)上发表;关于五口通商时期的内容,曾被译为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发表。
本书获得院科研成果(1993-1994年)特等奖;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5年)著作二等奖;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
郑成功与明郑在台湾 本书特色 邓孔昭编著的《郑成功与明郑在台湾》内容包括:郑成功在闽西北地区的抗清与“延平王”爵号的由来;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批判与继承;郑成功收复...
山昔华山馆丛稿--王仲荦著作集 内容简介 简介本文集集合了作者的九部著作,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成果。《鹊华山馆丛稿》是作者的论文集,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中国...
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北京政府的媚外外交(1911-1919)、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兴起与20年代...
《我还是想去京都》内容简介:体验日式极简风格,感受宁静和雅致。我们习惯将京都称为古都京都。漫步京都的街头,随处可见的神社、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精品连环画-(全3册) 节选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套装共3册)》包括了《屈原》、《李秀成》《关汉卿》。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
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综述了刘氏家学的研究现状,考察了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之学术变化与发展。以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对刘氏《左传》...
《只要说出来你就会好很多》内容简介:作者玛丽·卡尔儿时的生活动荡不安。她有一个任性的妈妈,热衷于酗酒,容易情绪失控,结过七
简明国学大纲 本书特色 全书仅用十万字,不到两百页的篇幅贯穿起3000年的国学知识,实为难得的国学入门读物,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学者也打开了方便之门。全书分为经...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
人类文明的彼岸世界 本书特色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人类福祸相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论是已然成型的宗教,还是枝叶难分的思潮或观念,其中或多或少包含对此世之...
蒙元帝国 内容简介 公元十二世纪,蒙古势力逐渐强大,成为蒙古草原上五大部落之一。至铁木真继承汗位,通过长期的兼并争战,*终统一了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铁木真...
世界霸主:罗马帝国 本书特色 《世界霸主(罗马帝国公元前100-公元200)》为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世界霸主·罗马帝国城市执政官被他的一...
进城1949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沈阳、武汉、上海、北京、南京、广州这六个城市作为观察样本,采访了参与“建国大业”和见证历史变迁的核心成员、,力图真实而生动地重现...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内容简介:本书书稿精选自网易非虚构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其“寻业中国”栏目中发表的系列征文稿件,
中国通史(全十册) 本书特色 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中国通史》...
中国吸烟史话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吸烟史话》是袁庭栋编写的,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中国吸烟史话 目录 目录一、前言二、烟草与人1.关于烟草的一些常识2....
甲骨文花之忠臣藏 本书特色 “忠臣藏”是日本传统戏剧中堪称“国民神话”的著名剧目。日本史上的复仇故事不胜枚举,为...
《没有烦恼的世界》内容简介:《金刚经》是大乘佛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自古以来便享有“经中之王、诸佛之母”的盛誉。《金刚经》
唐朝从来不淡定2 本书特色 《唐朝从来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课》 失传千年的皇朝统治术唐朝是日本人至今的精神故乡。唐朝内心的阔大和强盛根本不需要淡定。解史...
《纵浪大化:汉晋文学的终末书写》内容简介:从东汉至刘宋五百余年之间,王朝更迭频繁,政治动荡黑暗,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