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有关晚清民初思想、宗教和学术的十篇论文汇集而成。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思想史、学术史和宗教史的研究,近年来又比较关注近代中国与周边互动的历史,其论文常常围绕着中国、日本、朝鲜在“西洋潮”的冲击下何以自处,中国在“东洋风”的鼓吹下又如何变化,问题也常常集中于佛教史、思想史和学术史。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对于中国知识界在晚清民初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时代里,面对“东洋风”与“西洋潮”的两面纠缠和夹击的情势下的种种反应,既有高屋建瓴式的评述,也有个案的析解,无论其方法论还是切入点上,都显豁出其独特的学术个性。
自序
各篇论文提要
谁的思想史?为谁写的思想史?--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及其启示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关于晚清于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
西潮却自东瀛来--日本东本愿寺与中国近代佛学的因缘
世纪初的心情--1905年的杭州风波
论晚清佛学之复兴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戊戌前后知识人中的佛学兴趣及其思想意义
十年海潮音--20世纪20年代中国佛教新运动的内在理路与外在走向
进化·科学·革命--20世纪20年代中国佛教对西潮的回应
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
《新史学》之后--192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
附录一:互为背景与资源--以近代中日韩佛教史为中心
附录二:近代·学术·名著以及中国--读《中国近代学术名著》第一批十种
附录三: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私立小学闯关记》内容简介:★从奋起竞争到激流勇退,“退赛”母亲回忆顶尖小学艰辛求学路。——本书讲述了母子二人通过艰难补习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第一部) 本书特色 1.清末明初是当今人们*为关注、议论*多的时代之一,本书所选人物,或为当时之亲贵、朝臣、政要,或为文人、遗老、知识...
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在当代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关于价值与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建构历史评价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勾勒中国史领域有关评价问题的重要论争展...
仁化古村 本书特色 仁化作为粤北古县,地处南北交通之要冲。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南巡,两千多年前的吴越南来,隋唐时代的佛禅文化南移,北宋及以后的北方居民南迁……都在这...
文史消闲录续编 本书特色 谈文史的拙文,一九九九年结集为《桑榆剩墨》,二〇〇二年结集为《文史消闲录》,均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近日检点在香港《大公报》及其他报...
东京梦华录译注 本书特色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
《陈云风采》内容简介:本书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传记,本书生动展示了陈云同志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
本书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政治学教科书,可用于公共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等专业的教学阅读和科研参考。本书以制度
《HTML5+CSS3网页设计》内容简介:HTML5+CSS3是当今网页设计的主流技术,本书全面介绍了HTML5的新功能及CSS3样式表的设计方式,并将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
《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教与学的对话》内容简介: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5年7月成立“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导
《陈书》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
民族考古学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本对民族考古学这一重要却少为人所了解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进行全面介绍的著作。在过去五十多年中,这一学科从*初的由考古学角度研究民...
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 本书特色 《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是王玲研究员就北京与周围城市的历史起源、互动关系、分工布局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历史著作。书稿共分为九章,作者...
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晚出《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由来。《尚书古文疏证》成书及其对立于学官的经典诠释的商榷意见。展示了《尚书古文疏证...
《娜是光照亮的地方》内容简介:她曾是孤注一掷的小女孩,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困境;她曾是日夜不休的工作狂,想要在闪
《铁路与中国转型》内容简介: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透
左手翻史书:古诗文名篇的史实真相 本书特色 人们习惯右手,繁忙、自然、流畅、顺理成章。左手与右手相反,代表着闲暇、坚持、独特、别出心裁。在闲暇的时候,用左手翻开...
学史帚稿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春秋县制新探、汉代杂志考、对汉代孝道的再探讨、李延年杂考、中国传统归纳方法的近代转型、陈寅恪史学方法论等。学史帚稿 目录 ...
《民间影像》(第八辑) 本书特色 《民间影像》以靠前手的历史影像为线索,来呈现一个个历史片段,强调细节、强调过程,关注日常生活。建筑、人物、事件,工作、学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