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
19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了這一行列。他們漂泊離散,仕隱進退之間,寫作的境外漢詩,勾勒了繁複的文學播遷軌跡,亦辯證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是地理空間意識的變異與重塑,也是漢詩的越界與生產。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辯證現代性最重要的文學實踐。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是學者高嘉謙考察19世紀以降,面對世紀的新舊交替,殖民與西學衝擊,在中國南方、臺灣與南洋的詩人群體的離散際遇。從他們寫於境外的漢詩創作,探究一個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及漢詩文類的越界與現代性脈絡。
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的重要文學實踐。尤其經歷乙未、辛亥兩次政治鉅變,士紳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尤其繁複,漢詩的流動與生產由此構成理解與辯證現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學形式。
漢詩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國土疆界,從明清使臣、商賈的朝貢外交、貿易網絡,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國邊境之外的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流動的區域──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臺灣、新馬,都曾經有過漢詩蓬勃發展的生態。本書著眼於19世紀後期以降的文人跨洋出境,更大的意義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出一個漢詩寫作的意義和譜系。作者高嘉謙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臺事件,收束在日軍投降、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從近代中國第一批遺民的誕生展開論述,後者以戰爭期間南來作家郁達夫的失蹤死亡,做為流寓詩學一個曖昧的結束或再生產。
此外,《遺民、疆界與現代性》關注的現代性面向,將放在時間和離散兩個部份。前者陳述了帝國覆滅、國體肇新,殖民體驗、都市化和文化與語言變革等等鉅變,將中國及東亞周邊導入現代化的線性時間。除了時間感,本書強調的現代性視域,另指向空間地理變異的體驗。
本書勾勒的脈絡,在於提出從中國境內到境外,一批傳統教養的士人階層,在紛亂時局內的離散際遇,以及透過漢詩展現的主體經驗。本書將透過遺民、離散、境外等關鍵的幾個概念範疇,去開展二十世紀漢詩寫作呈顯的現代性的種種可能。第一章講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詩學的寫作與論述。第二章從甲申、乙未與辛亥,遺民應世進退的三個歷史時刻切入,討論遺民與詩處理時間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個區域文學的可能規模,清理流寓類型與離散概念。第四章試圖論述臺灣漢詩譜系與遺民詩學的結構性起源:棄與地方意識的影響。第五章討論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重新反思遺民身份的「發明」和「自我確認」,同時揭示民初香港離散詩學的重要特徵,殖民地裡想像與重申的遺民空間。第六章論述了康有為的南洋憂患。第七章敘述文人邱菽園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資本積累而成的文學空間,最大的意義在於建構了一個中國、臺灣、香港與南洋區域之間的漢詩人交遊的網絡。第八章是從南來文學的場景,描述文化遺民面對的現實飄零與時空錯置。總結前面幾章的討論,提出文學現場的觀察。漢詩寫作、境外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二十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域客觀現實,補強了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序/開往南洋的慢船/王德威
導論
第一章:漢詩的文化審美與南方想像
緒言
第一節 從漢詩想像「文化遺民」
第二節 漢詩的文化意識與歷史際遇
第三節 南渡與南方的遷移
第四節 漢詩與境外南方
第五節 各章內容和研究文獻說明
第二章:遺民、詩與時間的敘事
第一節 遺民的三個歷史時間:甲申‧乙未‧辛亥
第二節 抒情技藝與詩史顯像
第三節 流亡詩學與異域飄零
第四節 儒家詩學與殖民地風雅
第五節 遺民之死與詩的鬼域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遺民與殖民的詩學辯證
第三章:寫在臺灣內外:丘逢甲與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
第一節 寫在境外
第二節 流寓與離散類型
第三節 漢文學的地域與空間
第四節 乙未割臺與地理詩學
第五節 從臺灣到廣東:流亡的文學現場
第六節 從潮州到南洋:文教舞臺與詩學空間的建構
第四章: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第一節 棄的原點:從乙未割臺說起
第二節 遊走殖民空間的「地方」感
第三節 反空間的廢墟意識與主體精神
第四節 反居所的遺民空間與生活擬像
第五節 漢詩的公共空間與抒情變奏
第五章:刻在石上的遺民史: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避地景觀
第一節 地域文化與遺民空間
第二節 宋王臺:遺民與遺跡
第三節 石頭與詩:《宋臺秋唱》的避地論述和抒情詩學
第四節 畫與詩:「宋王臺秋唱圖」的地景圖繪
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離散、流亡與地方詩學
第六章:詩、帝國與孔教的流亡:康有為的南洋憂患
第一節 逋客與南洋漢詩
第二節 十死身:創傷意識及其症狀
第三節 絕島與帝國
第四節 孔教與華人文化意識
第七章:流寓者與詩的風土:邱菽園的星洲風雅
第一節 南來、漢詩與馬華文學
第二節 跨境的遺民風雅
第三節 詩、感官與風俗
第四節 聲音、風土與地方色彩
第八章:現代性的骸骨:許南英與郁達夫的南方之死
第一節 兩代詩人之死
第二節 慾望之軀:郁達夫的最後旅程
第三節 亂離之身:許南英的自我流放
第四節 詩與骸骨的重影
第五節 南方的迴聲
結論:離散漢詩與消失的美學
徵引、參考書目
文人流動與歷史記事年表(1895-1945)
後記
老照片-第一一0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
张艳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研究与培训部主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
旧制度与大革命-最完整汉译本+最精美插图本 本书特色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内容简介:“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文学通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左传-崇文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品种全:本丛书将经史子集及其他学科中读者*热衷的品种全部收齐,让读者以*少的时间读*多的好书。☆设计新:本丛书的特点是编写结...
宋江阴志辑佚 内容简介 《宋江阴志辑佚》主要内容包括卷第1:总叙,分野,风俗,形势,道里,县镇,城社,卷第二:学校贡院附,刑狱,户口,物产,财赋,卷第三:郡守,...
西方历史编纂学史 内容简介 史学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据认为是在三个学派的影响下诞生的,即意大利克罗齐学派、马克思主义和新史学学派。克...
《中信国学大典·管子》内容简介:中信国学大典(50种)是中信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强强联合推出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
《她们的叙事:近代日本女作家的战争书写研究》内容简介:20世纪20年代以降,随着与谢野晶子、森三千代等人的来华及相关作品的问世
西辽帝国传奇 内容简介 公元1125年,曾叱诧蒙古草原两百余年的契丹人骤然消失在中国大地上,不知所踪。在遥远的中亚细亚,一个号称众汗之汗的“菊儿汗”横空出世。什...
全书引用各种文献资料200余种,正文分12章。主要论述了北宋对西夏政策的演变,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宋夏的统兵体制、兵力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本书特色 学问者何?明道修德,洁身自好?奈何咱终究还是个中国的学者,骨子里总会有那么点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求知问学,经世致...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
蒋经国死亡之谜 本书特色 《蒋经国死亡之谜》:揭密蒋经国的病情剧变及“猝逝”内幕 廓清七海御医久治不果和“误诊”真相。蒋经国死亡之谜 内容简介 1988年1月1...
《Axure RP原型设计基础与案例实战》内容简介:本书配合大量案例,全面介绍了Axure RP 8.0的使用方法及原型设计的各种经验和技巧。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 本书特色 柏杨三部历史研究著作之一,集“表”之大成,解读史之困扰,中国古代皇族人物速查手册历史研究者的**资料书,历史爱好者的...
法国敦煌学精粹 全三册 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法国汉学研究丛书(2011/4) 本书特色 ★ 所属丛书曾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百年误读-胡平文集 本书特色 《胡平文集:百年误读》作者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中国作家》杂志报告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
国家到底是什么为何我们都离不开国家民族国家是如何兴起的又是如何主宰了我们的命运吉登斯、迈克尔曼等大师勾陈历史,剖析理论当
民国逸史-第二部 本书特色 在中华民国这段纷纭复杂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震中外的风云人物。有关他们的野史、传言、趣事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