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博罗夫斯基的生平富有故事性,“天才作家,早逝成谜”。1943年,他被盖世太保逮捕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苦熬两年后,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那段苦难的集中营岁月。不满二十九岁时自杀身亡。
2.作品和本人受到诸多赞誉,终将与波兰文学一起不朽。博罗夫斯基揭露纳粹集中营人间地狱的小说,被波兰文学界和欧美学者一致认为是描写这一题材最优秀的作品。获得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极高的赞誉!
3.冷酷与恶的极致必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善。这本集中营小说集记录的是丑恶的极权统治下人性与生存的矛盾,见证罪恶、残忍之后,能唤起人们对善无止境信念的追求。
4.博罗夫斯基的多篇作品被名导改编成电影。《告别玛利亚》199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导演是菲利普•齐而格。《格伦瓦尔德战役》1970年被改编为电影,名为《战后的大地》,导演是安杰伊•瓦依达。获得197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本书收录的短篇小说精选自博罗夫斯基反映其集中营经历的短篇小说集《告别玛利亚》和《石头世界》。
“二战”期间,上千万无辜民众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毫无选择的权利。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当中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偷窃、玩弄手段,为了活着而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儿子偷面包,做监工的父亲 吊起儿子的脖子;因为想要活下去,年轻母亲不愿认领自己的孩子;因为想要多一碗汤、多一床毯子、靴子厚一点,那些具有行刑人与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从犯人中选出来的犯人看守们将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送进毒气室……
博罗夫斯基用客观、冷静的笔触描写了集中营里不同人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反应、行为和生存方式。他的作品充满勇气,他敢于直面悲惨环境和身处其中的自己。
博罗夫斯基描写集中营的短篇小说,不仅是波兰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杰作。他文风简洁、笔法写实,但在朴实无华之中,意义深邃,远远超越了纯粹的事实。
在哈门茨的一天 001
“筛选?你怎么知道……”
“故意让你心烦意乱的,不是吗?会有筛选的,就是这样。害怕了吧,嗯?你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吧……”我为自己的小聪明不怀好意地笑起来,哼着集中营中流行甚广的探戈舞曲《焚尸炉》,走开了。犹太人眼神空洞,突然间没有了任何生气,死死地盯着远方。
女士们,先生们,请进毒气室 047
“那个女的,带上你的小孩!”
“这不是我的孩子,长官,不是我的!”她歇斯底里地号着,双手捂着自己的脸,脚步却没停下来。她想藏起来,她想躲到那不用被送上卡车的人堆里去:这些人会步行到集中营,这些人还有存活的机会。她还年轻,身体健康,面容姣好,最重要的是她想要活下去。
在我们奥斯维辛(九封信)079
在一处十字路口,立着一座地标式的雕塑,刻画的是两个男人坐在长椅上窃窃私语,后面站着的第三个人探着头偷听。雕塑的意思是:小心……你们的每次谈话都被监听、分析、然后向当局报告。在奥斯维辛,人们彼此知根知底:他什么时候成了一个“穆斯林”,他通过谁偷了多少东西,他掐死过多少 个人,又烧死过多少人。
这条路,那条路 141
就在一场足球比赛两次发界外球之间,就在我的身后,三千人走向了死亡。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转运来的人们从站台下来,沿着球场旁边的两条路走向小树林:这条路从站台直接通往小树林,那条路则要绕过医院的围墙。两条路的终点都是焚尸炉。
施林格尔的死 165
我猜他去找我们长官就是为了这个女人。所以他走到女人身边,牵起她的手。但这个裸体女人突然弯下身,抓了一把砾石,使劲扔在他的脸上。施林格尔痛得嗷嗷直叫,手中的左轮枪也掉在地上。那女人捡起手枪,对着他的肚子连开了几枪。顿时院子里乱作一团。
抱着一个包裹的人 171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有一天要进毒气室了,我会怎么做。我可能也会想抱着我的包裹吧。”
他转向我,微微一笑,仿佛有点不好意思。我注意到他整个人非常疲劳,看上去像是有许多天没睡觉了。
“我想即使我被领着前往焚尸炉,我仍然相信在这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抱着包裹就有点像拉着别人的手,你知道吗。”
晚餐 177
我一直站在离处决地较远的位置,所以根本无法靠近那条马路。第二天,我们又被赶出去干活,一名爱沙尼亚的犹太人帮我搬钢锭。他已经被“穆斯林”化了。整整一天,他都在试图说服我——人脑特别嫩,事实上,绝对是可以生吃的。
一个真实的事件 183
“这个故事并不是来自你一个人的经历,”他神情严峻,用眼角的余光瞟着我,“我比你到这儿的时间久一些,而且——你想知道吗?他曾经在这儿,在这医院里,就是你口中的纳莫克尔。他和你一样,得了伤寒,高烧不退。他死了,就死在你现在躺的这张床上!”
沉默 189
在美国人走完所有的营房,和其他战友一起返回总部之后,我们将那个人从刚才的下铺里拉出来——由于捂着毯子,又被我们几个人压在上面,他躺在那里不省人事,面孔埋在稻草床垫里——我们把他拖到水泥地面上,丢在火炉下。整个营房的人燃起仇恨的怒火。咆哮着,怒吼着,我们一脚一脚地把他踩死。
一月反攻 195
我们向他们津津有味地讲述集中营的生活,正是那艰难而又需要耐心的生存状态教会我们整个世界实际上就是一座集中营;弱者为强者服务,而且一旦弱者没有力气或意愿工作的话——就让他们去偷或是让他们死。
一次访问 209
再过一会儿,我应该放下手中的笔,怀念那个年代我曾见过的人。我应该考虑一下我今天要去拜访哪一个:是那个穿军靴的垂死者,他现在是这座城市的一名电气工程师;还是一家生意红火酒吧的老板,他曾经轻声地唤我:“兄弟,兄弟……”
石头世界 213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的身体感官已经像树脂一样凝固僵化在我体内。与过去的年岁相比,那个时候我喜欢瞪大眼睛,惊讶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像是走在护墙上的年轻人,诚惶诚恐地走在街上;但现在的我可以在闹市中随意穿行,毫不在意。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 本书特色 张鸣说史,总能化繁为简,睿智,明白,让人眼前一亮。——吴思张鸣的文笔是恣肆汪洋的、带评夹叙的。——梁文道张鸣的文章,有思想...
中国二十世纪散文选读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课程标准5个选修课程系列的要求,精选了几十部编校精良、版本权威的原典性作品,作为课程模块的主体,可与各版本的必修、选修教...
大家史说掌故漫拾 本书特色 《掌故漫拾》是20世纪70年代著名作家朴人先生的著作。该书由黄肇珩先生作序,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趣事轶闻、风俗掌故为依托,包罗中国古...
中古时代清时期-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本书特色 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要的国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国史学史。白寿德,清时期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清代的历史。...
历史的慰藉 本书特色 本书为杜君立先生之历史文集,共收录中短篇历史随笔二十八篇.这些文章多以专题史形式,揭示了历史中的普通个体所面对的自由、权力和生存问题;由古...
狄更斯讲英国史:全彩图文版 本书特色 《狄更斯讲英国史》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国史,包括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
清-中国通史故事 内容简介 当明末农民起义军胜利进军之时,崛起于东北的满洲贵族改金为清,皇太极称帝,统一东北。顺治元年(1644)世祖入关,定都北京。清朝是中国...
《中信国学大典·老子》内容简介:中信国学大典(50种)是中信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强强联合推出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
陈凤贤集 本书特色 《陈凤贤集》是《东莞学人文丛》丛书的一种,作者陈凤贤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跟随费孝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历年来涉山跋水,足迹踏遍中...
历史上,大国怎样崛起,如何衰亡,跟其政体息息相关。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落笔谨慎,在细致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德
考古人和他们的故事:2 本书特色 辉煌的秦都咸阳城,终不堪楚人一炬。史书记载,秦人仿照天象规划都城布局。考古发现表明……偏远的少数民族,迥异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可...
读历史.你伤不起 本书特色 活在当下伤不起,于是很多人选择了穿越,但是穿越了就前途光明吗?照样是步步惊心,照样是伤不起!看项羽——貌似勇猛其实妇人之仁,皇位争夺...
本书抓住新闻媒介与社会统治力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层层论述,深入考察了欧美新闻事业的演变发展以及新闻观点的产生变化,探讨了当今
《Node.js调试指南》内容简介:《Node.js调试指南(全彩)》从CPU、内存、代码、工具、APM、日志、监控、应用这8个方面讲解如何调试
先秦篇-女人的私房历史书-4 本书特色 尹剑翔的《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4)》首部从女性视角诠释的历史通俗读本。从先秦到民国,以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为线...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南雍学术经典 本书特色 金毓黻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中国史学史》一书在规模、内容、体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
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鸦片战争 本书特色 新资料 新视角华语著作中**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力作(该书自2月出版以来,国内媒体的报道,覆盖了电...
本书基于民族识别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这两大事件为研究切入点,从政治、知识社会学、族群意识三个维度分析“民族结构”问题在
中国百年历史名碑 本书特色 ★ 大16开精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印★ 当代作家林声主编,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胡绳作序★ 所收录名碑,既有...
《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研究》内容简介:宽容是行为主体对其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行为、信仰或生活方式有意向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