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它来填补当代哲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空白。马克斯·舍勒(1874—1928)德语版的著作全集最近刚刚编辑完成,共有十五卷之多。本书正是从这些原始文本出发首次对舍勒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就此而言,本书是完全建立在舍勒的德文原著以及与之相应的手稿之基础上的。二是用它来就教于那些熟悉各种和上述版本及其英文译本相关的研究著作的专家们以及那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最近才成长起来的舍勒研究的初学者。
我的这本著作是我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对马克斯·舍勒的心灵进行研究的结果。我所研究的舍勒的心灵就体现在他的著作全集以及长达数千页的遗稿当中。我一直都在对舍勒的著作及遗稿进行研究:不仅要发现其思想的统一性,而且要表明舍勒通晓的文献范围之广,甚至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围。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发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对二手文献及其中的各种论据、评论和论点的参考不应该让本来就具有挑战性的文本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我希望,借助这种研究方式,我已经成功地对20世纪早期头绪纷乱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一直构成了诸如海德格尔、胡塞尔、列维纳斯、梅洛一庞蒂、尼采、罗素、萨特、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的研究背景,也构成了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他们的其他思想家的研究背景。
因此之故,我想就我的同事的名字以及各种二手文献的标题没有出现在正文中表示歉意。不过,为了方便读者,我已经选择在书后增加一个经过筛选的、最近才出现的二手文献的清单。在此,我也要一并向所有这些作者、特别是那些他们自己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的人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即将迎来第三个千禧之年的曙光——在其中充满战争的罪恶、饥饿、社会动荡、信仰衰落以及大屠杀的那些世纪已经成为过去,这些世纪同时也部分地由于技术进步并通过实现艺术、文化和创造的最高价值让人类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们人是什么?”、“我们人是谁?”的问题就首先成了哲学研究的课题。近代哲学对人的研究是从笛卡尔、帕斯卡开始的,这种研究也根源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日益认识到,他们生活在许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在众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就包括善和恶、正义与不义、贫穷与富裕、信仰与无神论、堕胎与生命权利的对立。人的这种境况如果不是悲剧性的也是充满悖论的,因此需要哲学给出答案。更进一步讲,现代人的生活被技术的光环笼罩着,但技术本身却充满了悖论——人对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有时却对技术持排斥态度。也许,是某种超乎我们认识的东西在勾画着人类未来的方向。
如今,我们对从漆黑的太空拍摄到的我们这个小小行星的照片都非常熟悉。在希腊语中,“planetai”一词的字面意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行星正在“漫游”。“行星”一词很适合传达一个极为重要的现代经验,那就是,生活在巨大的时空当中。伴随着人们对技术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信任,这种宇宙经验逐渐取代了生活在上帝之中的经验;或者说,就此而言,取代了远古神话时期那种与诸神一道生活的经验。
如果从太空来欣赏我们这个有蓝、白两色有时又略带红色的、漫游着的有色行星——地球的美,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印象。不过,如果做个简单的心理实验一——把这个行星遮蔽起来而用人类替代它的话,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人类孤独地漂浮在宇宙那沉默而奇异的漆黑中。在此景象中,人立刻会为尘世上那与人类的积极成就一道漂浮着的堕落、邪恶、愚蠢的自我毁灭等现象的数不胜数而感到震惊。
在我们即将跨入新千禧之年的门槛之际,从太空中观察到的人类历史的这番景象会立刻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我们所有入都有关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这些地球人会是完全孤单的吗?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像很多当代的哲学家一样,马克斯·舍勒也敏锐地意识到,与从前相比,人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意义。在其生命晚年,他承认,与其他任何哲学问题相比,“Was ist derMensch?”(入是什么?) 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什么?”的问题更让他着迷。
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这一问题,舍勒不仅进行哲学的思考,而且也进行社会学的、形而上学的、宗教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和人类学的思考。在他的《论人身上的永恒》一书中,他所揭示的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独自在宇宙中生存的孤寂感:“因为,在辽阔的宇宙中,人第一次感到了孤单。”
舍勒的同代人承认存在的孤独,赞同直至今天仍不时出现在20世纪哲学中的否定论(negativism)。他们的思想多少遮住了舍勒思想的光彩。与同代人的思想以及后来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发展——包括当今的解构主义一一相比,舍勒的哲学是一个积极的备选方案。与前者的观点相反,舍勒认为,的确存在过各种享有特权的文本和文化,但它们并不是公正的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舍勒的哲学就是要坚定地维护独一无二的位格的个体价值。因此,在舍勒的思想中,平等主义运动就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审视和怀疑。
在此,因本书的完成,我要向我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很多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样也要向参加我的舍勒思想研讨班的很多学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从他们的哲学发问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我愿承担全部责任。
中译本前言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价值伦理学与位格
引论
一价值的功能性存在
二道德价值的特性:善和恶以及价值领域
三律令的、自由的价值伦理学的精髓与位格,爱
的秩序,重大时刻的召唤
四 道德发展的媒介:位格典范、模范位格和行为
榜样
第二章 现象学的主体问性
引论
情感经验中他者的原初性
第三章 与他人共在的四种社群形式
引论
一人群
二生活共同体
三社会
四总体位格
第四章 宗教经验的现象学
引论
一现象学中有争议的方面
二各种内在的意识区域和绝对区域
三宗教行为在意识中的特殊地位
第五章 怨恨
引论
一怨恨的情感结构
二社会风气中的价值判断错觉
第六章 资本主义与伦理扭曲的社会道德品味
引论
一资本主义的起源:现代心性
二对作为心性的资本主义的赞同和反对
三资本主义人
第七章 潜意识的现象学
引论
一舍勒现象学的细节
二狄奥尼索斯式的还原
第八章 知识的诸形式与社会
引论
一知识社会学的诸问题
二认识与劳动
第九章 上帝、世界与人类的生成
引论
一术语的澄清:形而上学、哲学人类学、元人类学
二哲学人类学:一般性讨论
三哲学人类学:专题性讨论
附录一
附录二
译后记
释净空-认识佛教 本书特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传...
FamiliarStrangersnarratesahistoryoftheMuslimsofnorthwestChina,attheintersectiono...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脉络与连贯》的核心观点——连贯是一个语言哲学问题——这一论断别具新意,而且正确可靠……该书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
李翎(1966.7—),女,辽宁大连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工作部研究馆员。曾承担国家博物馆“通
中庸注参 本书特色 民国大师文库,旨在为读者提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精品。当时,学问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学术革新;因时应势而现出版高峰,大...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闹。”本书中描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法力和奇妙的神通,读起来的确很热闹,但译者翻译这本书的
如来藏之研究 目录 自序**章 序说**节 如来藏学在佛教中的地位第二节 与如来藏有关的经论第三节 如来藏的名称与意义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节 ...
科学与人生观-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自张君劢在《清华周刊》第二七二期上发表了一篇讲演稿《人生观》以后,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年来罕见的丈波澜。所谓“科学与玄学之...
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 本书特色 明晰易懂、打动人心已成了罗伯特·l.海尔布隆 纳的写作风格。在《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中, 他以同样的风格解释和探讨了马克思...
儒道两家关系论 本书特色 郑培凯主编的《近代海外汉学经典丛刊》所选100册书目在1949年后均未出版,该套丛书力求对晚清民国散佚的学术著作进行梳理、钩沉、辑佚,...
灯塔上的瞭望者-捍卫论语-第二卷 本书特色 《捍卫论语——灯塔上的瞭望者》主要是围绕《论语》中的《公治长篇》《雍也篇》《述而篇》等篇展开。采取引文、释意、啖言相...
美国 内容简介 本书中,波德里亚倒是不仅时常提到托克维尔,还有意借鉴了他的一些观点。但与托克维尔在美国呆了九个月相比,他只呆了三个月不到,所以,《美国》并不像《...
淮南子启示录 内容简介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 ...
禅外说禅 内容简介 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前言]《...
易论天下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关于解读《易经》的书数不胜数,《易经》过去需要解,现在需要解,将来还需要解。真正读懂《易经》,一要“识象”;二要“知数”;...
西方哲学史 上卷-罗素文集-第7卷 本书特色 《罗素文集(第7卷西方哲学史上)》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
话说清谈-关于清淡的回眸与介述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对清淡风尚的历史成因与文化旨趣进行烛照;对清淡史上的诸多逸闻轶事也多有关注和介述。主要内容包括:清淡及其...
佛经故事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严肃的佛经故事今译的通俗性读本。作为一种宗教经典,佛经的目的是宣传宗教,但在古代,它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涉及生活的一切方面,因此成为一...
悲伤的另一面 本书特色 《悲伤的另一面》着重强调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复原能力,当面对亲人死亡,面对如战争、灾难、流行病、恐怖袭击等其他无数恐怖事件时,丧亲之痛无法...
供器-梵华楼藏宝 本书特色 《梵华楼藏宝·供器》主要内容包括:室般若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阳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珐琅佛塔、室瑜伽根本品珐琅佛塔、室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