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认为,分析哲学与解释哲学不仅在认识论方法论各有不同,而且对于哲学本质及其任务也完全殊异的各具不同特质的哲学思潮。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诠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想主流,尽管许多哲学家都想对其进行融合,但由于它们自身的独特本质,这种融合最后只能采取相互弱化的形式,即在相互若何各自的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吸收对方的一些观点,如诠释学在强调语言在解释中重要性的同事吸取了分析哲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而分析哲学在繁华分析原则的同事也吸取了诠释学传统里的语境论、历史因果理论。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册》目录:
总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分析哲学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分析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逻辑学的新发展
第四节 分析哲学的历史演变和四种分析类型
第二章 弗雷格的意义和所指理论
第一节 专名、概念词、对象、概念
第二节 意义和所指
第三章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第一节 专名和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第二节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斯特劳逊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第四章 前期维特根斯坦和他的《逻辑哲学论》
第一节 语言图像理论
第二节 重言式理论
第三节 命题的意义理论和哲学是语言批判
第四节 不可说的而只能显示的东西——“语言唯我论”
第五节 一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对《逻辑哲学论》的批评
第五章 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第一节 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可证实性原则及其演变
第三节 卡尔纳普的逻辑句法理论和语义学
第六章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哲学研究》
第一节 语言是游戏——“家族相似”
第二节 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工具箱理论
第三节 深层语法和使用规则
第四节 哲学疗法和私人语言批判
第七章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
第一节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先驱摩尔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剑桥学派——约翰·威斯顿姆
第三节 牛津学派——基尔伯特·赖尔
第四节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五节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第八章 奎因与戴维森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奎因的哲学变革
第二节 戴维森的意义与真理理论
第九章 新指称理论——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一因果指称理论综述
第一节 传统的意义指称理论
第二节 克里普克关于专名的指称理论
第三节 普特南关于通名的指称理论
第四节 先天性和必然性的区别理论
第五节 塞尔与卡茨为描述理论的辩护
结语
附录:命题逻辑
参考书目
《分析哲学导论》后记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下册》目录:
代序:我与伽达默尔的最后一次会见
第一章 诠释学概念
第一节 词源学意义
一、两种词源学解释
二、作为四要素合一的诠释学
三、诠释学译名之我见
第二节 诠释学性质规定的演变
一、作为《圣经》注释理论的诠释学
二、作为语文学方法论的诠释学
三、作为理解和解释科学或艺术的诠释学
四、作为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诠释学
五、作为此在和存在理解现象学的诠释学
六、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七、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
第三节 诠释学的转向
一、诠释学转向的两种看法
二、诠释学的三大转向
第二章 理解与解释
第一节 斯宾诺莎和克拉登尼乌斯:理解和解释的非同步性
一、解释是辅助性的
二、解释是教育性的
三、理解和解释是非同步的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理解与解释的同
一、诠释学作为避免误解的艺术
二、理解是重构作者的思想
三、解释的两种趋向
四、比作者还更好地理解作者
五、理解与解释的同
第三节 狄尔泰:作为生命体验的理解与解释
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野
二、理解是对生命表现之透视过程
三、解释是对生命表现之合乎艺术的理解
四、理解与体验
第四节 海德格尔:理解是理解者对此在自身之筹划
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二、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三、前有、前见和前把握
四、海德格尔的“转向”
第五节 伽达默尔:理解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一、理解是指相互理解
二、理解与解释的同一关系
三、理解的前结构
四、理解与应用的统
第三章 意义与真理
第一节 意义
一、多重意义与单一意义
二、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
三、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
四、文字的意义与精神
五、理想语言学派的描述意义观点
六、日常语言学派的行为意义观点
七、文本意义与历史观念
八、海德格尔:意义就是理解的筹划与显现
九、伽达默尔:意义在于完全性的先把握
十、赫施:本身意义与展现意义
十一、贝蒂:意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
十二、伽达默尔的回应
第二节 真理
一、真理符合论与真理开显论
二、真理是意义的开启
三、真理发生的条件性
四、真理发生于前科学的经验
五、真理与对话
六、简短结论
第四章 《真理与方法》中的诠释学经验理论
第一节 认识与经验
一、精神科学的独特性质
二、精神科学把握方式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解的前结构
一、海德格尔关于理解前结构的揭示
二、伽达默尔关于理解前结构的解释
三、对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关于前见观点的批评
四、完全性的先把握
第三节 时间距离与效果历史
一、历史主义的幼稚假定
二、效果历史意识
三、视域融合
第四节 问答结构与诠释学对话
一、问答结构
二、诠释学对话
第五章 《真理与方法》后的哲学诠释学
第一节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一、科学、技术、实践智慧
二、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
三、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智慧的应用
四、重新恢复实践智慧和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第二节 、作为修辞学或语艺学的诠释学
一、知识与智慧的区分
二、逻辑学与修辞学
三、逻辑学与诠释学
四、修辞学与诠释学
五、修辞学在法学上的意义
六、科学真理与诠释学真理
第三节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
一、想象艺术与精确科学
二、何谓想象力?
三、诠释学与修辞学
四、认知与经验
第六章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解阿尔克迈之谜
人类为何走向毁灭?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作目录
《哲学诠释学导论》后记
爱之理由 本书特色 作者哈里·g.法兰克福以擅写清新透彻的小作品著称,《爱之理由/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是他在这方面的杰作。作者以优美笔调,运用他的“关怀”(c...
增壹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典籍-(上.下册) 本书特色 《增壹阿含经》为佛教基础经典,汉译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五十一卷(苻秦昙摩难提亦曾翻译《增壹阿含经》...
回归真实的存在:工船山哲学的阐释 本书特色 船山认为,“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诚”不仅仅是德性意义上的真诚、诚实,更为主要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
《祖堂集(全2册)》是中国禅宗最早的史籍,记述了唐五代时期禅宗洪州系、石头系两大禅系发展的历史。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自
何新论美 本书特色 作者在进行美学研究时,有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意愿,有此立意,再加上创新性的思维与勤勉的研究,使得本书成为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一本里程碑式...
南怀瑾四书精讲-全8册 本书特色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以极...
1939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受聘为复性书院主讲,总持讲学事宜,复性书院设在四川省乐山县乌尤山的乌尤寺,风景绝佳。复性即复明
《客观知识》是当代著名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1994)后期重要论著。这一时期,作者的研究重心从方法论扩展到知识的本体论
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 本书特色 《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保守主义思想译丛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按主题分为...
揭秘原始性崇拜密码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中国许多学者都进行过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果。本书主要是侧重中国西南民族生殖崇拜的调...
易通老子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老子的智慧、老子与道教、老子与兵家谋略、老子的治国方略、老子的修身术、老子的理想人格等。易通老子 目录 **章 老子的智慧1....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标题是“人”,施蒂纳说明所有意识、宗教、道德、法律、真理、国家、社会、人民、民
马斯洛论自我超越 本书特色 精华*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
五经全解-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内容经典 体例科学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栏目,为读者扫除字、词、句等...
界限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将西方解构论主将德里达的哲思重新命名为“界限哲学”,深刻地考察了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正义和法律解释等问题,并且引证和分析了美国司法判...
易学普及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是介绍关于《易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历代易学家研究《易经》的突出成果。对六十四卦的哲学内涵、卦辞、卦象、爻象作出概括和分析...
圣严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圣严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编著者王志远。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特色《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
《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勘释例》,是国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
韩非子-古典名著白文本 本书特色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