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由张黎群等编写的《胡耀邦传》(**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胡耀邦传》(**卷)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15年到1976年的革命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到地方工作的经历。编者前言:胡耀邦从1929年(十四岁)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到1989年(七十三岁)与世长辞的历史,胡耀邦从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小鬼”成长为全世界*大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历史,胡耀邦在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薰陶中,形成的以人为本、光明磊落、无私无愧、清正廉明、容异纳谏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受个人和时代的局限所产生的失误和不足的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总结和借鉴的丰富遗产和宝贵财富。它对于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研究胡耀邦的历史,也就是从一个非常广阔的视野中窥见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一斑;或者可以说,研究胡耀邦的历史,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课题。胡耀邦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了少先队、青年团、共产党领导工作的考验,经历了党政军民学各方面工作的千锤百炼,形成了他热爱人民、勤奋学习、重视实际、不断创新、朝气蓬勃、宽厚坦诚的优良品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在中共中央领导岗位上,站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前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组织与领导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起参与制定并坚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在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组织开创了中兴大业的新局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促进了外事工作的发展,加强了中共党的建设。胡耀邦*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他担任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国际共运史上并非所有的领导人都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怀念,而耀邦却特具魅力,体现在他生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爱戴,身后更受到愈来愈深切的怀念。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颗真心诚意把人当成人来尊重、以人民利益为*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实践具有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在取缔西单民主墙后的1979年6月,胡耀邦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不顾高层人士对他支持民主运动的指责,义正词严地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大的自由”,“我奉劝同志们不要抓人来斗,更不要抓人来关。敢于大胆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恐怕也不在乎坐监牢。”他坚持言论自由,反对以言论治罪,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他从许许多多具体的典型事例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给专制与独裁敲丧钟,给民主和法制鸣锣开道。这是他多彩人生中十分耀眼之笔,也是人们对他*为怀念之处,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理念。胡耀邦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精神拨乱反正,使经过 “文化大革命”已经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严重丧失威信的党的形象获得了改善。他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力求真正实行民主,让人民当家做主。他在中央领导岗位上和其他同事一起,尽一切努力寻找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的痼疾,寻找把中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国家的道路,把中国引向当代世界文明国家之林的道路。因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的拥戴和全世界进步人士的高度赞许。尽管他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屡遭挫折,受到不公正的责难,未竟全功,但坚冰已破,航道已开,历史必将沿着它固有的轨迹向前发展,这是历史唯物论。20世纪50年代初,胡耀邦到青年团中央任**书记,我们几个人就在他领导下工作。我们受到他的教育,敬佩他的言行。1989年 4月15日他与世长辞后,我们就自发地聚在一起,不顾学识浅薄,在张黎群带领下,以研究耀邦生平历史为己任,张定、严如平、李公天分别在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查找和抄录耀邦的讲话、发言、报告和有关的记录、报道等材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我们访问了为数众多的同耀邦有过接触的人士,还数次去河北、江西、湖南等地访问,用信函、电报、电话向一些部门和人士咨询过某些问题。1999年4月15日,耀邦逝世十周年,我们在香港出版了《怀念耀邦》**集和第二集。2000年11月20日,耀邦八十五岁诞辰,我们又编辑出版了《怀念耀邦》第三集和第四集。这四集共有作者一百人,怀念文章一百篇,一百多万字。文章从不同角度记述耀邦的事迹,波澜壮阔、五彩纷呈,璀璨夺目,亲切感人。虽发行有限,但海内外读过此书的人大都予以肯定,希望继续编下去。十五年来,我们专心致志从事耀邦史料的搜集和研究,还先后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发表过一些文章,记述耀邦其人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写出一部尽可能完整的《胡耀邦传》,全面介绍耀邦的生平事迹。为了直接给写传记作准备,严如平还先后组织编写了《胡耀邦年谱简编》和《胡耀邦年谱初编》。六年前,在具有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这本《胡耀邦传》进入起草阶段,我们商定由唐非执笔写胡耀邦从童年到“文化大革命”部分(即本书**卷**章至第十三章),由严如平执笔从“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写起,到胡耀邦与世长辞(即本书第二、三卷第十四章至第三十六章)。每写出一稿,我们几个人就互相传阅,并聚在一起详细讨论修改(张黎群2003年3月11日不幸因病逝世)。数年间,无论篇章结构还是问题提法或史料运用,都经过了大家多次斟酌,作了重大修改,很多章节还分送有关专家或知情人审核,*后于2004年10月定稿。此书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得到了许多前辈和知情人士特别是《怀念耀邦》诸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了一些研究成果(见附件:征引目录),在此,我们谨向帮助、支持我们的诸位同志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很多应该查阅的文件和材料,我们至今未能看到。所以这本书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或不够完全准确之处,相信这是能得到读者谅察的。希望能在大家帮助下,以后得到补充纠正。现在先出一版,征求意见,并作为耀邦同志九十岁诞辰的献礼。毋庸讳言,几十年来个人迷信盛行,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对真实记述胡耀邦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作用都是极大的障碍。我们相信马克思说的一句话:“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5页)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力求这样做,力求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但受到种种条件限制,也未能尽如人意。只能做到宁缺毋讹,决不轻信谎言,传播迷信。对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舆论一律”,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保持一致”,但应该尊重和倾听不同的意见,以便补偏救弊,使认识更加全面,减少片面。所以我们诚恳地欢迎各方人士对本书批评指正。
为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由张黎群等编写的《胡耀邦传》(**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胡耀邦传》(**卷)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15年到1976年的革命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到地方工作的经历。编者前言:胡耀邦从1929年(十四岁)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到1989年(七十三岁)与世长辞的历史,胡耀邦从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小鬼”成长为全世界*大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历史,胡耀邦在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薰陶中,形成的以人为本、光明磊落、无私无愧、清正廉明、容异纳谏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受个人和时代的局限所产生的失误和不足的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总结和借鉴的丰富遗产和宝贵财富。它对于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研究胡耀邦的历史,也就是从一个非常广阔的视野中窥见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一斑;或者可以说,研究胡耀邦的历史,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课题。胡耀邦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了少先队、青年团、共产党领导工作的考验,经历了党政军民学各方面工作的千锤百炼,形成了他热爱人民、勤奋学习、重视实际、不断创新、朝气蓬勃、宽厚坦诚的优良品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在中共中央领导岗位上,站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前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组织与领导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起参与制定并坚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在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组织开创了中兴大业的新局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促进了外事工作的发展,加强了中共党的建设。胡耀邦*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他担任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国际共运史上并非所有的领导人都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怀念,而耀邦却特具魅力,体现在他生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爱戴,身后更受到愈来愈深切的怀念。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颗真心诚意把人当成人来尊重、以人民利益为*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实践具有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在取缔西单民主墙后的1979年6月,胡耀邦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不顾高层人士对他支持民主运动的指责,义正词严地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大的自由”,“我奉劝同志们不要抓人来斗,更不要抓人来关。敢于大胆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恐怕也不在乎坐监牢。”他坚持言论自由,反对以言论治罪,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他从许许多多具体的典型事例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给专制与独裁敲丧钟,给民主和法制鸣锣开道。这是他多彩人生中十分耀眼之笔,也是人们对他*为怀念之处,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理念。胡耀邦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精神拨乱反正,使经过 “文化大革命”已经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严重丧失威信的党的形象获得了改善。他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力求真正实行民主,让人民当家做主。他在中央领导岗位上和其他同事一起,尽一切努力寻找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的痼疾,寻找把中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国家的道路,把中国引向当代世界文明国家之林的道路。因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的拥戴和全世界进步人士的高度赞许。尽管他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屡遭挫折,受到不公正的责难,未竟全功,但坚冰已破,航道已开,历史必将沿着它固有的轨迹向前发展,这是历史唯物论。20世纪50年代初,胡耀邦到青年团中央任**书记,我们几个人就在他领导下工作。我们受到他的教育,敬佩他的言行。1989年 4月15日他与世长辞后,我们就自发地聚在一起,不顾学识浅薄,在张黎群带领下,以研究耀邦生平历史为己任,张定、严如平、李公天分别在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查找和抄录耀邦的讲话、发言、报告和有关的记录、报道等材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我们访问了为数众多的同耀邦有过接触的人士,还数次去河北、江西、湖南等地访问,用信函、电报、电话向一些部门和人士咨询过某些问题。1999年4月15日,耀邦逝世十周年,我们在香港出版了《怀念耀邦》**集和第二集。2000年11月20日,耀邦八十五岁诞辰,我们又编辑出版了《怀念耀邦》第三集和第四集。这四集共有作者一百人,怀念文章一百篇,一百多万字。文章从不同角度记述耀邦的事迹,波澜壮阔、五彩纷呈,璀璨夺目,亲切感人。虽发行有限,但海内外读过此书的人大都予以肯定,希望继续编下去。十五年来,我们专心致志从事耀邦史料的搜集和研究,还先后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发表过一些文章,记述耀邦其人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写出一部尽可能完整的《胡耀邦传》,全面介绍耀邦的生平事迹。为了直接给写传记作准备,严如平还先后组织编写了《胡耀邦年谱简编》和《胡耀邦年谱初编》。六年前,在具有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这本《胡耀邦传》进入起草阶段,我们商定由唐非执笔写胡耀邦从童年到“文化大革命”部分(即本书**卷**章至第十三章),由严如平执笔从“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写起,到胡耀邦与世长辞(即本书第二、三卷第十四章至第三十六章)。每写出一稿,我们几个人就互相传阅,并聚在一起详细讨论修改(张黎群2003年3月11日不幸因病逝世)。数年间,无论篇章结构还是问题提法或史料运用,都经过了大家多次斟酌,作了重大修改,很多章节还分送有关专家或知情人审核,*后于2004年10月定稿。此书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得到了许多前辈和知情人士特别是《怀念耀邦》诸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了一些研究成果(见附件:征引目录),在此,我们谨向帮助、支持我们的诸位同志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很多应该查阅的文件和材料,我们至今未能看到。所以这本书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或不够完全准确之处,相信这是能得到读者谅察的。希望能在大家帮助下,以后得到补充纠正。现在先出一版,征求意见,并作为耀邦同志九十岁诞辰的献礼。毋庸讳言,几十年来个人迷信盛行,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对真实记述胡耀邦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作用都是极大的障碍。我们相信马克思说的一句话:“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5页)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力求这样做,力求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但受到种种条件限制,也未能尽如人意。只能做到宁缺毋讹,决不轻信谎言,传播迷信。对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舆论一律”,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保持一致”,但应该尊重和倾听不同的意见,以便补偏救弊,使认识更加全面,减少片面。所以我们诚恳地欢迎各方人士对本书批评指正。
“为华北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胡耀邦在华北部队先后担任纵队政委和兵团政治部主任,一直从事政治工作。这一时期里,他既围绕各次战役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开展政策、纪律教育,组织对敌政治攻势,又以极大精力,加强部队经常性的政治工作建设。他领导政治工作的思路总是富有创造性,方式、方法总是生动活泼的,因此他所在的部队总是保持着蓬勃朝气。1948年10月13日,他在第一兵团报纸《人民子弟兵》上发表文章《提高战场政治工作》,系统地阐述了对战时部队政治工作的见解。他说:“在战场上,政治工作人员、政治机关的总任务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贯彻上级的决心,实现本军的作战意图,歼灭敌人,完成任务。”如何完成这个总任务呢?他说:“这就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各级主要的政治工作人世间哚经常了解上级和本军的意图与决心,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贯彻执行;要及时了解本军的思想、情绪,并适时提出正确口号与进行教育、解释,引导全军走向胜利;要及时发现作战时在战术上的好典型和坏例子,并发扬好的,纠正坏的;要及时了解敌军情况和瓦解工作的成效、缺点、方式方法及经验教训,并及时推广好的,纠正缺点;要及时了解部队执行政策纪律的情况,并表扬好的,纠正坏的,要及时了解医疗救护、给养供应等后勤工作方面的情况,并组织力量帮助解决这方面的困难。”
张黎群,1918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蒲江县。1937年3月加入红军。1938年3月入党,1938年底调往重庆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先后历任乐山地区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夹江县委书记、涪凌五县工委书记、南方局宣传部教委、青年组领导成员、新华日报研究室主任、编辑部党委书记、中共济南市青委书记、共青团市委书记。全国解放后,先后历任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团中央委员、常委,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新闻记协常委、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巴山漫话》、《红岩漫忆》、《一本未写完的书》、《黎群青年研究文集》等。此外组织并主编了《怀念耀邦》(1—4集)。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内容简介:将秦汉史置于整个东亚视角内审视是怎样一种体验? 享誉世界的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的经
陈寅恪-大家精要 内容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人。近现代中国融合中西、学贯古今的学术大师,在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有很高...
《西方法哲学探究》内容简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西方法哲学名著的解析,全面介绍了法律的概念、正义论等法哲学名著惊醒
“我只是跟着时代在走,在对的时机做了对的事情。”因一曲《十七岁的雨季》红遍亚洲的小旋风林志颖,出道22年,唱歌,拍戏,玩赛
曾国藩传 内容简介 论述了曾国藩生平功过是非,探究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为读者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文提供了极全面的参考。曾国藩传 目...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本书特色 “《百家讲坛》出镜率*高的主讲人”康震教授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苏轼》《...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 本书特色 这部小说是反映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人生经历的章回体文学作品。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采访过溥杰、李玉琴、李淑贤、郭布罗·润麒...
印象弘一大师-民国人物回眸 内容简介 他的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他“是我们时代里*有才华的几位...
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深入研读杜甫诗文以及与之相关的先秦两汉儒家文化典籍的基础上,结合先秦两汉及唐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运用文化学、社会学、接受...
元朝末年,乡下少年沈万三被官府抓了壮丁,机缘巧合之下到大都(北京)刘氏商行做了伙计。凭着善于察言观色的本事,沈万三逐渐学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内容简介:本书着眼于中国企业及制度层面的战略转型,深入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和通信设备行业中创新
马克斯·韦伯传(明德书系·大师传记馆) 本书特色 这是**部从德文原文译出的中译本。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内影响*大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之...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韬评传(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约三十余万字,全面介绍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王韬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动态地剖析了他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
银色披头士 本书特色 1956—1963,全世界尚未被“披头士”传奇攻克前的历史。这是一本稀有的书,见证了史上*成功的乐队历来为官方传记所忽视的青葱时代。由从未...
铁血沙龙:从士兵到总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记述以色列总理沙龙的传奇的人生的传记。书中描写了他曾经两度出任以色列总理,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风云人物;曾经纵横以色列...
鲁迅笔名索解 内容简介 一自序(1)二鲁迅的原名(11)周树人(12)三鲁迅笔名索解(15)1898年戛剑生(16)1902年树人(18)1903年庚辰(20)...
坚韧不拔-戴高乐 本书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大的一场战争。在这场以法西斯轴心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的大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之多、战场...
《感谢折磨你的人》内容简介:人生其实没有弯路,每一步都是必需。所谓失败、挫折并不可怕,正是它们才教会我们如何寻找到经验与教
鲁豫有约:伊人篇 内容简介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的经典人物访谈栏目,陈鲁豫的采访对象都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里有一定实绩或突出表现的人物,通过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
川上贞奴-日本最著名的艺伎 本书特色 著名画家毕加索画过她的像,普契尼创作的不朽人物《蝴蝶夫人》是以她为模特塑造的;她是一位轰动性人物,她是歌妓,也是国际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