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的冲突与矛盾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这是一场农耕与游与游牧生活方式的激烈而持久的较量。
通读这一精湛的著述,可以看到,程龙博士的研究范围、视角和方法,已经彻底超越了传统研究领域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讲,也代表了这一分支学科在当今的最高水平。虽然亦由堡寨入手,但却更多的着眼于其在屯田、运粮等后勤补给功能的探讨。而且由地理学的角度,结合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讨论堡寨的地理位置、外部形态等。
作者简介:
程龙,1976年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学习中文、历史、哲学。199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曾在《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前言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框架与内容 第二节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现状第二章 宋夏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北宋西北战区的地理环境第三章 北宋后勤补给的保护体系——堡寨 第一节 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一 来自历史事实的疑问 二 堡寨地理位置的所谓“要”和“险” 三 堡寨的守军规模和军事行动 第二节 北宋西北堡寨军事功能演化诸阶段 一 萌芽期:从北宋建立到至道二年(996年) 二 起步期:至道二年(996年)到庆历初年(1041年) 三 过渡期:康定、庆历初至治平末年(1067年) 四 定型期:治平末(1067年)至北宋末年第四章 北宋西北堡寨的外部形态与地理位置 第一节 北宋西北沿边堡寨的数量、规模与地理位置 一 北宋西北沿边堡寨的数量 二 北宋西北沿边堡寨的规模 三 北宋西北沿边堡寨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北宋西北沿边堡寨的形态第五章 北宋西北战区的兵力部署与演变 第一节 北宋西北战区禁军的数量及分布 第二节 北宋西北战区厢军的数量及分布 第三节 北宋西北战区乡军的数量及分布 第四节 北宋西北战区蕃兵的数量及分布第六章 北宋西北边界的屯田 第一节 北宋西北屯田的兴起 一 灵州之战与北宋西北屯田的出现 二 灵州之战后西北屯田的分布与扩展 第二节 西北屯田与康定、庆历时期宋夏战争的互动关系 一 西北屯田对战争进程以及战场选择的影响 二 战争对屯田发展的影响 三 庆历以后西北屯田分布及变化规律 第三节 宋夏西北屯田发展的地域差异 一 宋夏西部边界的拓展与熙河路屯田 二 宋夏东部边界屯田发展的滞缓 三 屯田扩展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第七章 北宋西北沿边的粮食运输 第一节 关中地区对陕西沿边四路的粮食运输 一 庆历以前关中地区向沿边诸路的粮食运输 二 庆历以后关中地区向沿边诸路的粮食运输 三 北宋朝臣拓展陕西粮食供给区及调整运输方案的构想与实践 第二节 河东地区对麟府路及鄘延路的粮食运输 一 庆历以前河东对麟府及瑯延路的粮食运输 二 庆历以后河东粮食运输的变化 第三节 泾原、秦凤路对熙河路的粮食运输 第四节 粮食运输的方式、代价与效果 一 粮食运输的方式 二 粮食运输的代价 三 粮食运输的效果第八章 入中和籴与西北宋军的后勤补给 第一节 西北入中的出现与实施方法 一 灵州之战与入中法在西北地区的出现 二 西北入中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节 解盐的引入与人中价格的新变化 一 解盐的引入 二 入中价格地域差异的新变化 三 入申粮食来源地的变化 第三节 北宋初期的和籴 第四节 人中与和籴的融合 第五节 人中和籴在熙河路的形成与发展 一 入中和籴在熙河后勤补给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熙河路籴本来源地的变化 三 熙河路入中和籴的地域分布 四 熙河路的和籴与交子 第六节 其他诸路的人中和籴活动 一 秦凤路的入中和籴 二 □延路的入中和籴 三 河东路的入中和籴 四 环庆、泾原路的入中和籴第九章 北宋对夏作战中的引兵就粮 第一节 关于“引兵就粮”的相关说明 一 就粮兵与“就粮禁军”的区别 二 引兵就粮与更戍、上番制度的区别 第二节 庆历以前西北沿边的就粮形势 第三节 庆历以后西北各路的就粮形势 一 陕西四路的就粮情况 二 麟府路的就粮情况 三 熙河路的就粮情况 第四节 北宋西北就粮制度的完善与就粮的负面影响 一 北宋西北就粮制度的完善 二 就粮措施的负面影响第十章 宋军入夏作战中的粮食补给 第一节 宋夏灵州之战的粮食补给 一 战前军政形势与宋军粮食补给 二 灵州之战与宋军粮食补给 第二节 元丰四年宋夏之战的后勤补给 一 战前后勤准备 二 战役进程中的粮食补给问题 三 攻城战斗的失败第十一章 后勤补给与北宋政府对西北战场的规划 第一节 宋军后勤补给与陕西四安抚使路的划分兼论环庆、泾原路治所的迁移 一 陕西四路的划分 二 关于泾原、环庆都部署略治所迁移的争论 第二节 后勤补给与北宋西北战场的圈层结构 一 极边 二 次边结语附表 北宋西北堡寨统计表参考文献后记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本书特色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
1866-1925-孙中山文集-(全两册) 本书特色 ★ 本书是原著1997年初次出版近20年之后的修订再版,除了参校迄今为止多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校订其文字,...
《说·影响力》内容简介:本书抛开常见的死板说教套路,通过新鲜、有趣的指点与探讨,达到修正读者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6卷 本书特色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6卷,共收11篇传记。邓颖超、钱学森、田汉、吴溉之、袁任远、赵苍璧、戎冠秀、维经斯基、陈明仁、王孚善、...
川军抗战-建川博物馆之 本书特色 樊建川抗战文物收藏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和铁的证据,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罪行和伪满政府、汪伪政权的奴颜卑骨;更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讴歌...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内容简介 这本个人论文选集与《宋代婚姻家族史论》[1]系姊妹篇,收入论文凡27篇,是从笔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论文中选出来的。其内容...
正面战场大会战-国民党军队抗战纪实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时间跨度从1937年“七七”事变,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真实再现了...
1873-18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本书特色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精)》收录了恩格斯的两部重要...
《老子教我来创业》内容简介: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实打实的教大家如何实践的指南。本书分为六章,从老子的思想
中国的政治发展-中美学者的视角 本书特色 香港中美交流基金会专门设立课题,邀请俞可平教授为首的12位中国的著名政治学家和李侃如教授为首的12位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
雷锋之歌:长篇小说 本书特色 《雷锋之歌》是作者张天天在到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县采访、体验生活,先后采访了雷锋的亲属、同学、朋友和望城县委领导,又到雷锋曾...
作者简介郭华榕,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在北京俄专学习,195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197
孙子译注 本书特色 《孙子译注》在性质上并不是一个带有资料长编性质的东西,而是以带有考据性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为主,具有一定可读性的读本。孙子译注 内容简介 《孙子...
《中国人的义气》内容简介:在中国游民社会文化史的语境里,“江湖”一词意义深远。在诸多由“庙堂”下渗到“江湖”的有识之士的努
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研究 本书特色 《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研究》由田志光所著,讲述了宋代的官僚制度和政治制度复杂多变,每每令治史者望而却步。《北宋宰...
政治逻辑丛书制度的逻辑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曹沛霖先生是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zui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任教后先从事马列主义基础、国际政治研究,后转...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内容简介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收入自二○○九年三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后,到二○一○年十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这段时...
铁血文库-003 本书特色 埃及自古占尽地利,一系列天然的边界保护着这片土地。尼罗河横贯埃及南部,全长近一千四百公里的河道上分布着六条瀑布,根本无人可...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的一次尝试。套用当今学术界的流行说法,本书也呆以算是“经济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