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史上的大事件,而湘军正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了同光之际,太平天国运动早已被镇压下去,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也相继失败,以农民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官顶的湘军将领也在走向衰亡。他们担心如果不趁一批湘军将领还健在的时候,把湘军的所谓“功劳”“勒成一书,以信今而传后”,就可能造成“传闻失实,功烈不彰”的后果,因而议修湘军志的呼声日渐高涨。光绪元年(1875年),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面,邀请“文翰颇翩翩”且又与湘军将领多有交往的湘潭名士王闿运来主持纂修《湘军志》的工作。
王闿运少负才名,敢为大言,颇有古之狂士品性。在他死后,有人这样评他:“人物总看轻宋唐以下,学成别派,霸才雄笔固无伦。”他的名士习气由此可见一斑。但综观王的一生,却是有才无命,“纵横志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光绪三年二月,王正式着手《湘军志》的编纂工作。光绪四年十一月,《湘军志》初稿成。光绪七年闰七月,《湘军志》最后定稿。王作《湘军志》共16篇,即: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等。在草稿初成之后,王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作入川之游,因而定稿之后也就先在成都刻板。光绪七年十月,王携板回湘。没想到,一番风波正等着他。
王闿运毕竟是文人而非史家,因而在接受纂修《湘军志》的任务后,才真正认识到修史之难:“不同时,失实;同时,循情;才学识皆穷,仅纪其迹耳。”但凭他的个性,虽然遇此困难,似乎很难中途歇手,而且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展示才学的大好机会。事实也恰恰证明,他在接手纂修《湘军志》时,就很想以自己的才学识来完成一家之言,做到既真实,又不循情。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湘军志》就是一部颇具个性色彩的史学作品,而非循情应景的泛泛之作。虽然他在书中拘于阶级立场,对太平军等农民斗争极力诋毁,对湘军将领曾国藩、胡林翼等的品格、才略大加赞美,但在另一方面,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的艰难、挫折和战略、战术上的失误等一系列问题,他也直抒胸臆,并不隐瞒;对湘军将领的内部矛盾、曾国荃在攻下南京时纵军劫掠的丑行,他更是秉笔直书,痛快淋漓。当然,他这样修史,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曾国荃等湘军将领请他编《湘军志》的目的是要为湘军将领溢美,而不是露丑。果然,在曾国荃等看到王作《湘军志》后,极为恼怒,同声谴责。相传曾国荃还扬言要杀王闿运以泄心头之恨。
在湘军将领和湘籍绅士的巨大压力下,王闿运深深地感到“直笔非私家所宜为”,于是不得不退让,于光绪八年将刻板送郭嵩焘销毁,以息众怒。事虽如此,但他始终心有未甘,所以在光绪九年九月重校之后,他又在四川重刻再版。重刻之时,王坦言,“此书信奇作,实亦多所伤,有取祸之道,众人喧哗宜矣。”可见,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循情”,因而对于“众人喧哗”是有心理准备的。他的这种态度在光绪二十三年与友人的一封信中也说得非常明确,他称自己作《湘军志》是要步司马迁、陈寿、范晔之后,使《湘军志》与《三国志》、《后汉书》等相媲美。
曾国荃等既对王闿运在《湘军志》中品评湘军人物语带讥刺、隐功扬恶甚为不满,又无法禁绝《湘军志》在社会上流传,就只好采取别的补救措施来挽回影响。补救措施主要有二:一是曾国荃命其幕僚王定安另起炉灶,重作一部《湘军记》以挽回影响;二是对《湘军志》的疏漏错谬之处进行驳斥。
王定安的《湘军记》始作于光绪十三年,完成于光绪十五年,阅时几三载,足迹遍五省。《湘军记》共分二十篇,包括粤湘战守篇、湖南防御篇、规复湖北篇、援守江西上篇、援守江西下篇、规复安徽篇、绥辑淮甸篇、围攻金陵上篇、围攻金陵下篇、谋苏篇、谋浙篇、援广闽篇、援川篇、平黔篇、平滇篇、平捻篇、平回上篇、平回下篇、勘定西域篇、水陆营制篇等。以体裁论,较《湘军志》要完整。又因为有《湘军志》这个底本,王定安的续作对于《湘军志》的疏漏处自然可以补添完整,因而资料就更为丰富,而叙次也更赡备。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述及近人创作的纪事本末体史著时就说:“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运之《湘军志》等。……壬秋文人,缺乏史德,往往以爱憎颠倒事实。……要之壬秋此书文采可观,其内容则反不如王定安《湘军记》之翔实也。”
驳斥《湘军志》的疏漏错谬主要是郭嵩焘兄弟俩。郭氏兄弟在王闿运作《湘军志》前就有纂《楚军纪事本末》的打算,“会文襄虑近于张功,事以中辍”。现在既不满意于《湘军志》,遂萌改作之意,但终究没有完成。他们对《湘军志》中的疏漏错谬处或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地方一一笺出,加以批评订正,以正视听。但当时并未勒成一书出版,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其侄孙郭振墉才把这些批识文字辑录成轶,并加笺注,以《湘军志评议》为名出版。此书对于读《湘军志》者来说,还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湘军志》付梓后,虽然反对者甚众,但赏之者也不乏人。曾门四子之一的黎庶昌就对《湘军志》深许之。他称赞《湘军志》“文质事核,不虚美,不曲讳,其是非颇存咸同朝之真,深合子长叙事意理,近世良史也。”他所选辑的《续古文辞类纂》就辑录了《湘军志》中的曾军篇、曾军后篇、湖北篇、水师篇、营制篇等。王闿运于一片责难声中得一援手,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他在致黎庶昌的信中说:“节下蝉翼轩冕,一意立言,真人豪也。”只是在当时情形下,赏之者毕竟太少了。
《中韩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内容简介:从16世纪到至今,学术期刊不断摸索着走向“本土”、走向“国际”,即走向真正意义上为学术
决战阿拉曼 本书特色 本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文读本,再现了阿拉曼战役全过程。英军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盟 军获得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
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研究 本书特色 《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研究》(作者佟立)依据国内外*新的有关文献,用比较的方法,对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进行分析研究,全书包括全球化...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本书特色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进行的一场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
宋代科举社会 本书特色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
转型发展论 本书特色 《转型发展论》从中国转型发展的现实逻辑出发,在充分汲取国内外转型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转型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美国政党与选举(中文版)》内容简介:美国选举的参选率比绝大多数成熟的民主国家都要低得多。原因或许在于,虽然许多美国人既不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本书特色 了解中国外交政策与大国政治演变的历史必然。*有趣的外交史料!*真实的政治秘闻!*犀利的事实观点!源自《人民日报》数据库的*完全统计!...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剑桥大学、基辅州立大学、东京大学的世界知...
《数字基建 通向数字孪生世界的迁徙之路》内容简介:围绕当下社会最关心的数字商业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议题,碰撞思想、洞察未来,
人们为什么不信任政府 本书特色 美国多届政府智囊团要员、“软实力之父”小约瑟夫·奈领衔编写。人们为什么不信任政府 内容简介 公众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度30年来一直在...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 内容简介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揭示汉唐历史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裨于破解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将国家权...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中国梦重要论述 本书特色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中国梦重要论述编写组编著的《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中国梦重要论述》结合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历次讲话,...
《清初政治史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包括前编和后编两部分。前编是我的博士论文《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后编由三篇文章组成。《初探》的任务是解...
世界大棋局-对21世纪世界形势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特色 观察世界形势,认识中国国情,《世界大棋局》是一本特别适合阅读的书籍。--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鲁健。要认清...
对比与反差现代尖端武器 本书特色 全面再现经典武器的历史影像及其背后跌宕起伏的战争传奇。利用精美的图片一目了然地展示了各种装备间的差异,让读者对经典武器及现代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本书特色 由王先俊等著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是一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学术著作。...
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研究二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推而广之,找出美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
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精装) 本书特色 21世纪是一个充满跨国威胁的世纪——经济动荡、气候变化、核扩散、冲突、贫穷、恐怖主义、疾病,不一而足。...
《战斗民族的钢铁巨龙:苏俄装甲列车图史1917-2015》一书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线图、彩绘和精悍的文字,集中展示了苏联(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