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一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二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三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雜阿含經導讀
異部宗輪論導讀
大乘成業論導讀
解深密經導讀
阿彌陀經導讀
唯識三十頌導讀
唯識二十論導讀
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金剛經導讀
心經導讀
中論導讀
楞伽經導讀
法華經導讀
十地經導讀
大般涅槃經導讀
維摩詰經導讀
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
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
四法寶鬘導讀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
基督教在西方哲学中的浮沉 内容简介 本书的著者以“三元文化说”,向学界“两希文化论”的流行观点提出挑战:基督教不单是古希腊哲学与希伯来犹太教两种文化基因的合成,...
图注心眼指要 内容简介 无锡章甫辑。章甫字仲山,号无心道人,为清中叶〔无常派〕宗师。私淑蒋大鸿,称之为师,故其门人亦奉蒋氏为祖。《心眼指要》为无常派重要经典。章...
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希腊怀疑论原典 内容简介 怀疑论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共同构成“希腊晚期哲学”。它们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发...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分五章
先秦儒学史 本书特色 陈战国编著的《先秦儒学史》内容介绍:依据儒家经典文本和历史文献资料,在吸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按时间顺序将先秦...
中印佛教造像比较百例-从古印度到中国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之路 本书特色 ★ 大16开软精装,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所辑录的印度佛像是作者深入印度田野考查所得,...
木犁书系/我思文丛:直观 本书特色 “风雨文丛”,是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影响的前辈学者(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学术随笔自选集,或是对现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
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史与思、文学与文化、学术评论、历史中的哲学、古典今读等。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目录 中西之间...
季羡林谈人生-图文纪念版 本书特色 ★ 纪念季羡林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其子季承首次授权出版的图文珍藏版。 ★ 书中包括大量季羡林先生生前各个人生阶段的...
哈贝马斯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现代哲学由于哈贝马斯的理论贞献而变得不同,他的交往行动理论或互主体性哲学对传统的意识哲学的批判,是与分析哲学对心理主义认...
道教(中国道家文化百科999问) 内容简介 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
著名思想家钱新祖代表作首次在大陆出版深受海内外名家高度推崇,风行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崭新阐释《中国思想史讲义》依
思想者的足迹-池明观 内容简介 堀真清编著的《思想者的足迹(池明观)》主要内容包括:日本占领朝鲜时期,池明观的青少年生活,朝鲜战争结束后,池明观留学日本、美国参...
吕澂先生专力佛学和十年,著作宏富,持论谨严,多孤明先发之见。惜十年动乱中,文稿大部散失。劫后寻访搜集,渐得多数旧稿。承先
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 本书特色 《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埃利希法社会学思想为主旨进行展开...
明天会怎样:雅克.德里达与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对话录 本书特色 维克.雨果曾在他的诗集《黄昏之歌》中问道:“明天会怎样”他指出“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精神还是...
钦定协纪辨方书-(全三册)-文白对照.足本全译 本书特色 《钦定协纪辨方书》系中国古代择吉典籍中集大成之著作。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允禄、何国宗、梅瑴...
美与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在那里,人的行为不是来自对传统习俗的粗劣摹仿,而是源于人自身所具有的美的天性;人在自由显现中敢于以天性的质朴和优雅来...
属灵的寓意-《约翰福音》注疏-(上下) 本书特色 “新约历代经解”致力编译西方历代思想大家的经解要著,尤其重视今人校勘笺释的故书,有别于今人编写的供教会生活所用...
#汉译经典034-性与性格 本书特色 该书出版后,魏宁格曾说:“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象的辉煌。”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