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一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二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三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雜阿含經導讀
異部宗輪論導讀
大乘成業論導讀
解深密經導讀
阿彌陀經導讀
唯識三十頌導讀
唯識二十論導讀
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金剛經導讀
心經導讀
中論導讀
楞伽經導讀
法華經導讀
十地經導讀
大般涅槃經導讀
維摩詰經導讀
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
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
四法寶鬘導讀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
在上苍的阴影下:一个德国人眼中的汤若望 内容简介 瓦勒里每逢开学总要下雪,公元一六○六年也不例外。摇铃声惊醒了睡梦里的亚当,风雪中的沙尔贵族之家还沉浸在一片黑暗...
《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下)》试图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给出一个基本的澄清和说明,它探究
奇门奇悟 本书特色 靠前已经出版的各类奇门遁甲著作中,几乎全是以转盘奇门为主流的,极少有人真正懂飞盘奇门局的具体布局方法,由于传统奇门自古便分为飞盘、转盘两大类...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 目录 分卷序**章狄尔泰1、狄尔泰的生平、著述及根本问题2、历史理性批判3、生命与经历4、作为基础科学的描述心理学5、走向释义学6、释义学和历...
《隐蔽的上帝》主要内容:悲剧观只看到一个前景,就是以上帝的存在打赌,上帝是各种对立的综,他使人的模棱两可的存在具有有意义的悖
论语通释-(二) 本书特色 1. 名家执笔,精心编著; 2. 文本厚重,阅读性强;3。寓理于事,深入浅出。 论语通释-(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
一日参佛一世缘 本书特色 1、看洪丕谟的佛学经典之作,解读我们每个普通人身边的佛学理念。2、予佛理禅趣于浅显易懂的文字当中,点滴时间即可获得生活智慧。一日参佛一...
周易应用经验学 本书特色 《中国易学博览:周易应用经验学》适合于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化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的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易经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禅学的黄金时代 本书特色 吴先生所著英文的《禅学的黄金时代》一书,据管见所及,也许是台湾学术界出版的**册好书,同时也是吴先生所著诸书中对中国学术*大贡献的一本...
一本著作、一个哲学传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同时代人对它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从这个考虑出发,上海人民出版社经
佛教文化150问 本书特色 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加紧进行,...
双语译林006-沉思录 本书特色 温家宝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买中文版送英文版双语译林006-沉思录 内容简介 ...
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 本书特色 《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是□□部系统研究宋明理学分系的专著。以“复性”为主线,以性论为中心,阐释宋明...
本书是国际公认最通用的圣经希伯来文语法教程。本文的基本架构是以演绎的方法,将希伯来文语法的基本要素作系统性的传授,兼以归
南怀瑾著作精选-(含精装19册) 本书特色 ★ 16开箱精装,重达12公斤,东方出版社出版★ 南怀瑾,国学大师,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
牟宗三(1909-1995),宇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于1927年人北京
《周易》这部书,充满了神秘色彩。旧时江湖上卖卜的术士,常常高悬“文王神卦”的奇播,招徕一群群求问吉凶祸福的人们;至今仍存
《劳特里奇哲学史》第二卷对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5世纪--即从伯拉图去世到基督教哲学开始--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作的哲学家
西方美学史资料翻译:残稿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涉猎之广,钻研之深,用力之勤,评介之精,除了朱先生,我们找不到另一人。——何怀顺在中国近代...
本书系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争论问题的一部专门评述。鉴于课题涉及西方人文学术的改造与发展前景,又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