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系统阐述因明学史及其基本范畴的专著,比较既有的同类研究成果,在材料上引入了敦煌古文献、在体系结构上更趋完美、在语言表述上更平实易懂,是为少有的力作佳作,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科书。
本书第一编为"起源、变迁与东渐",阐述了从印度古因明、新因明到中国玄奘、窥基、慧沼以及藏传因明的宗门派别、传承教习;第二编"因明学"则系统分析阐述了学术理论和历代讨论辨析的重点范畴。
自序
第一编 起源、变迁与东渐
第一章 佛教逻辑的渊源与嬗递
一、《遮罗迦本集》的论议原则
二、正理一胜论派的逻辑
三、陈那以前的佛教逻辑
四、陈那创立的新因明
五、法称及其后的佛教逻辑
第二章 佛教的传人与古因明论典之迻译
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人中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古因明论典之迻译
三、《方便心论》概要
四、《如实论》概要
第三章 三藏法师玄奘与唐代的因明研究
一、唐代因明研究概观
二、玄奘研习因明事略
三、玄奘借助因明击败论敌略述
四、玄奘所译的因明
五、玄奘所传的因明
六、玄奘对因明的贡献
七、关于《真唯识量》
第四章 神泰与文轨的因明疏记
一、神泰与《正理门论述记》
二、文轨与《因明人正理论疏》
第五章 窥基及其《大疏》
一、《大疏》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二、《大疏》概要
三、窥基在因明研究上的贡献
第六章 净眼的《略抄》与《后疏》
一、净眼的因明论疏及《略抄》与《后疏》写卷
二、关于《因明人正理论略抄》
三、关于《因明人正理论后疏》
第七章 唐代诸师关于因明的歧见与论难
一、关于“互相差别”的讨论
二、关于“是遍而非宗法”的讨论
三、关于“同品”的讨论
四、关于“异品”的讨论
五、关于“不成因”的讨论
六、关于“所依不成”的讨论
七、关于“相违决定”之二量如何断胜负的讨论
八、关于“相违因”的讨论
九、关于对过失作再划分的问题
十、关于有体与无体的讨论
十一、关于似同法喻中“无体俱不成”的论难
第八章 吕才与唐代因明的一场僧俗之争
一、吕才的行状与撰述
二、吕才的义理逻辑
三、关于因明的一场僧俗之争
四、论争简析
第九章 藏传因明概观
一、吐蕃佛教的兴废及前弘期的因明传译
【附表】 前弘期吐蕃赞普世系表
二、后弘期的因明传译和著述
【附录】 关于扎仓的组织形式和学僧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编 佛教逻辑学
第一章 引论
一、释名
二、因明纲目
三、“四真”、“四似”略说
四、新、古因明的差异
第二章 立宗
一、什么是宗
二、体三名与义三名
三、所谓“互相差别”
四、表诠与遮诠
五、“全分”、“一分”非量说
第三章 辨因
一、什么是因
二、因三相
三、九句因
四、论辩的六元语用理论和模型——生因、了因与六因辨析
第四章 引喻
一、什么是喻
二、同法喻、异法喻
三、合作法、离作法
第五章 有体与无体
一、有体宗、无体宗
二、有体因、无体因
三、有体喻、无体喻
第六章 三种比量与简别方法
一、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
二、简别
三、三种比量与能立、能破的关系
第七章 谬误论(上):似宗
一、概说
二、五相违
三、四不成
第八章 谬误论(中):似因
一、概说
二、四不成
三、六不定
四、四相违
第九章 谬误论(下):似喻
一、概说
二、似同法喻
三、似异法喻
第十章 公理、规则和谬误性质的探讨
一、三支论法的公理
二、三种不同性质的规则
三、三类不同性质的谬误及其交集
第十一章 误难论
一、误难论的递嬗与终结
二、误难的过数和次序变化
三、陈那的十四过类说
四、结语
第十二章 堕负论
一、堕负论的提出及其嬗变
二、《方便心论》的“明负处品”
三、《正理经》与《如实论》的堕负论
第十三章 知识论
一、古印度诸哲学派别的知识论概述
二、量与所量之对应关系
三、现量与似现量
四、比量与似比量
五、量果
第十四章 印度古典论法的逻辑性质
一、古正理五支论证式的逻辑性质——例证(类比)法
二、新因明三支论式的逻辑性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三、余论
[附论一] 《遮罗迦本集》的论议学说
一、遮罗迦与《遮罗迦本集》
二、论议的原则
三、结语
附记
[附论二] 《真唯识量》略论
[附论三] 因三相答疑
一、是规则还是公理?
二、因三相的涵义
三、三相与三支的关系
四、何谓“除宗有法”?
[附译一]正理经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卷 第二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卷 第二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三卷 第二章
第四卷第一章
第四卷 第二章
第五卷 第一章
第五卷 第二章
[附译二] 《正理经疏》研究·序论
一、《正理经》的诞生
二、关于《正理经》的构成情况
三、《正理经》所涉及的其他各种思想
无为无不为:画讲新道家 本书特色 《无为无不为》一改老子关注国家大事的传统,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与休闲,名与利,宁静与健康、幸福与爱等“小处”入手,但从老子...
中国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思想史》由著名思想家张岂之先生主编,原是为高等院校中文、教育、政治学等文科系的学生们编写的教材,自1993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包括巴门尼德著名哲学诗篇的现存残篇文本及其新的英文译文。对于流传到我们手中的巴门尼德残篇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巴门尼德生平与思...
哲学书简 本书特色 《哲学书简》由八封信组成。在这些书信中,恰达耶夫对俄罗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了激烈的批判与彻底的否定,同时也猛烈地抨击了俄国野蛮的专制制度...
道德经与科学思索 本书特色 《道德经与科学思索·陪伴一生的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名,町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中国儒教史(下卷) 本书特色“儒教是教说”是中国大陆近二十年来在宗教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创新学说。它否定了近百年来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非宗教国”的“...
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采用多元客观的研究方法,试图对张岱年的哲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研究...
哲学是一种冲击边界的思考。这边界既可以是本体论的边界,也可以是认识的边界,既可以是善与恶的边界,也可以是语言的边界。西方
尚书集释 本书特色 《尚书集释》是著名学者、台湾中研院院士屈万里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书释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更参酌了民国以来的许多学术成果,尤...
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 本书特色 为了讨论在湖北荆门附近的郭店新发现的《老子》,二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中西学者筹备了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即...
本书为山西省社会科学2005年重点课题,是关于北朝与欧亚大陆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的论文集合。全书共收入
五灯会元-(精译彩图本) 本书特色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_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
佛本是道-(4) 本书特色 《佛本足道》中国新版神话的崛起!讲述了上古封神之战的秘密,由一个都市少年揭开,一件神奇的法轮,述说了当年佛与道的秘密……《佛本足道》...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
解决问题的智慧:人生问题三百问 本书特色 不管人们生活在哪一个时代,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卓越、更有意义和价值,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吸取历史上人类文明的精华,并结...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 本书特色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徘徊,是思想者的生活常态,崇高的理想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琐碎的现实如何得到升华,愿...
导读弗洛伊德 本书特色 重点聚焦精神分析作为一种解释性策略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影响第1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早期的医疗实践。在这期间,他治疗了很多中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女患...
观念图志 本书特色 漫画本来是不是需要或者基本不需要文字说明的。我一直坚持这个传统感觉,总觉得一旦需要文字帮忙,就证明图像水平不高。但是有一些碰巧知道做哲学的赵...
无名集-石衍丰宗教研究论稿 内容简介 《无名集:石衍丰宗教研究论稿》是关于宗教学、道教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内容包括《浅析宗教和迷信的关系》《社会...
基督教先驱的受难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前,基督教脱离犹太教的母体而生。拉比学者保罗是基督教的立论者和守护者,却又是犹太教的叛徒。这种双重身份预示了基督教不会守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