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2卷)》内容简介:本卷介绍了包括西晋、十六国、东晋的汉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绍西晋佛教;第二章介绍十六国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为主;第三章介绍东晋佛教。本卷重点介绍了般若学说,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活动、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绪言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 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 西晋社会 魏晋玄学的盛行 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 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 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 竺法护 聂承远和聂道真 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 竺叔兰和无叉罗 帛法祖 附:法祚 疆梁娄至和安法钦 法立、法炬 支法度和若罗严 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 (一)译经概况 (二)佛的法身论 (三)佛的“色身”论 (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 (五)“有想”和“无想 (六)“汝即是道 (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 (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 (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 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 (一)无和空 (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 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 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 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释道安 (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 (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一约348年之前) (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 (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 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 僧团和戒规 (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公元379—385年) 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 组织翻译佛经 (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 (2)翻译小乘佛经 (3)翻译戒律 (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 竺僧朗 竺法雅和“格义 竺法汰 昙翼 法遇 昙徽 道立和昙戒 第四节 六家七宗 (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 (二)本无宗 (三)心无宗 (四)即色宗 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 龟兹的佛教 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 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 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译经 鸠摩罗什的著作 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 关于《阿含经》的起源 《阿含经》的翻译 《阿含经》的内容 1.“初转法轮”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 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 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 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 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一)详经概况 (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 (四)“八不缘起”论 (五)所说皆是可破 (六)五眼与三智 (七)实相即是涅檠 (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 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 (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 (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 (四)四安乐行与顿渐 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毅、僧肇 (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 (二)僧觳 (三)僧肇 1.《物不迁论》 2.《不真空论》 3.《般若无知论》 4.《涅槃无名论》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 第一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王公贵族与佛教 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孙绰与《喻道论》 何谓佛,何谓佛道? “周孑乙即佛,佛即周孔” 孝与出家 郗超与《奉法要》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 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东晋南方的寺院 第四节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西行目的 关于《佛国记》 从长安到西域 游历天竺 佛经翻译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 第五节 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庐山僧团 3.《般若无知论》 4.《涅槃无名论》第三章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第一节东晋社会与佛教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王公贵族与佛教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孙绰与《喻道论》 何谓佛,何谓佛道? “周孑乙即佛,佛即周孔” 孝与出家 郗超与《奉法要》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东晋南方的寺院第四节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西行目的 关于《佛国记》 从长安到西域 游历天竺 佛经翻译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第五节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庐山僧团 慧远与王公贵族的交往 慧远与鸠摩罗什 慧远与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 弥陀净土信仰和修行 慧远的著作 慧远的弟子 第六节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 (一)沙门不敬礼王者——佛教礼法与封建礼法 (二)佛教宗教观念的创新和它的思想渊源 神不灭论 报应论 宗教的社会效果 (三)佛教世界观的佛典根据 (四)同鸠摩罗什僧团的佛学交流及其分歧 法身问题 四大与五根 法性问题附录一:西晋、东晋十六国译经目录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译经卷数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西晋、东晋十六国)索引插图:一、十六国简表 二、鸠摩罗什舍利塔 三、法显西行求法路线图 四、庐山东林寺
《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对于重视“情节论证”的解经法来说,如何疏解亚里士多德的论说文体,成为这种
《东正教神学导论》是俄国神学思想家弗?洛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神秘主义神学、否定神学的三一论以及东方神学的救赎论等细
中西美学之间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的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美学方面的单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过去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它们是作者每个时期对相关问题探索性的思考。...
儒学的时代价值 本书特色 儒学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苦难与面临的问题,其看法固不同于其他中国的时学,因为儒学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道德立场与文化视阈,而这些不同的...
《性爱二十讲》内容简介:无论是封闭的性禁锢者,还是开放的性放纵者,或是性神秘者,都是“性愚昧”的群体。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
人文科学的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本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本书特色 孔颖达一句“礼是郑学”,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学研究;郑玄之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汉唐经学又受到他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将为您揭...
柏拉图正义学说 本书特色 研究柏拉图的正义学说,使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柏拉图;回到*早系统地论述了正义问题的柏拉图(之源),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正义思想发展(之流)...
佛经故事 内容简介 佛经故事是佛陀为宣传佛教的教理而采用的一种形式。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中精选了81个经典的佛经故事。全书共分四部分:佛传类、佛本生故事类、...
周易全鉴-第2版-典藏版 本书特色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通过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进而阐释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
秀甲天下-峨眉山 本书特色 《中国佛教文化之旅》系列丛书的编辑理念就在于,它既视佛教为宗教,又视佛教为文化,更视佛教为能给普通大众的现实人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一...
经典与解释-叙拉古的雅典异乡人:柏拉图《书简七》探幽 本书特色 《叙拉古的雅典异乡人:柏拉图探幽》:“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
中国经学史 本书特色 经学是“中国学术分类法没有发达以前之一部分学术综合的名称”。它的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后期作品,代表了他的“日常语言分析”,是对早期“科学语言分析”的反思和否定。全书讨论的问题涵盖了语义学、逻辑学、数学哲学、...
了凡四训-升级版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是一本劝善之书,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极为推崇,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之书。看人生贫富之真相,明改...
禅是一枝花 本书特色 更能代表胡兰成学术思想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好读本。本书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诸范畴初探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章内容,包括:古希腊民主的自由内涵及其政治哲学基础、资本主义民主的自由内涵及其政治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民主的自由内...
卡尔·萨根的上帝 本书特色 美国超级畅销书卡尔·萨根《宇宙》的姊妹作! 1985年著名的苏格兰吉福德讲座(giffford lectures)百年纪念的献礼,阅...
目前居於主流的佛學研究法源自歐洲,它主要的弊病是把佛教當成概念體系來研究,而漠視佛教對實證的要求,以致其研究結論不為佛教
往生论注译释 本书特色 《往生论》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三经一论中的“一论”,是净土宗主依经典。为古印度天亲菩萨原著,魏菩提流支翻译,魏昙鸾注解。本论的特点是提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