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田健次郎
一九四九年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中退。博士(文學)。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宋代思想、日本江戶時代思想。著作包括:《道學の形成》、《近世儒學研究の方法と課題》(編著)、《聖教要錄、配所殘筆》(譯作),以及論文〈朱子學と禪〉、〈三教図への道—中國近世における心の思想〉等。
野口善敬
一九五四年生於福岡縣,九州大學文學部哲學科(中國哲學史)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博士(文學)。花園大學文學部佛教學科教授(特聘),臨濟宗妙心寺派長性寺住持。專門領域為中國近世禪宗思想史、臨濟宗學。著作包括:《元代禪宗史研究》、《訳注.清初僧諍記》、《東沢瀉》、《ナムカラタンノーの世界》等。
陳繼東
一九六三年生於中國安徽省,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滿期中退。博士(文學)。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專任講師、武藏野大學人間關係學部副教授,現任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日中佛教交流、中國近代思想史。著作有《清末佛教の研究》,主要論文有〈近代佛教の夜明け—清末、明治佛教界の交流〉、〈哲學と宗教の狹間—近代中國思想における佛教の位置〉等。
西尾賢隆
一九四二年生於石川縣,花園大學佛教學部畢業,大谷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學分取得。現任花園大學特聘教授,博士(文學)。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日中交流史。主要著作有《中世の日中交流と禪宗》、《中國近世における國家と禪宗》等。
肥田路美
一九五五年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美術史專修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中退。博士(文學)。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美術史、佛教美術史。主要編著有《佛教美術からみた四川地域》、《中國四川唐代摩崖造像—蒲江、邛崍地区調查研究報告》、《淨瑠璃寺と南山城の寺》及多篇論文。
小島毅
一九六二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了。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專門領域為儒教史、東亞王權理論、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輔助金特定領域研究「東アジアの海域交流と日本伝統文化の形成」(二○○五—○九年度)擔任計畫總主持人。著作有《中國近世における礼の言說》、《宋學の形成と展開》、《東アジアの儒教と礼》、《義經の東アジア》、《海からみた歷史と伝統》、《中國の歷史07. 中國思想と宗教の奔流》、《近代日本の陽明學》、《靖國史觀》、《足利義滿 消された日本國王》等。
馬淵昌也
一九五七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中國哲學專門課程(博士)、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取得中退。文學碩士、碩士(佛教學)。現任學習院大學外國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中、近世知識人思想史(隋唐佛教、宋明儒學)。主要論文有〈劉宗周から陳確へ—明代儒教から清代儒教への轉換の一側面〉、〈清涼澄觀の安國批判をめぐって—初發心成佛と一生有望〉等。
程正
一九七一年生於上海市,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禪學科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佛教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修了。博士(佛教學)。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禪學科副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禪宗史。主要著作及論文有《禪學研究入門〔第二版〕》(合著)、〈淨覺—その人と思想〉、〈俄藏敦煌文獻中に發現される禪籍について〉、〈唐代社會における《般若心經》の位置づけ〉等。
磯部祐子
一九五五年生於宮城縣,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中退。富山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文學。主要著作有《中國地方劇初探》(合著)、《北方の河》(翻譯、解說),主要論文有〈中國民間演劇の再燃〉等論文、共同著作多部。
張文良
一九六六年生於中國河北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文學)。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中國華嚴思想史。著作有《澄觀華嚴思想研究》,另有論文、共同著作、譯文等著作豐富。
邢東風
一九五九年生於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博士(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愛媛大學法文學部人文學科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思想史、中國禪宗史。主要著作有《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禪宗與禪學熱》、《神會語錄》、《馬祖語錄》,另有論文、共同著作、譯文等著作豐富。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言 沖本克己
體例說明
第一章 宋代思想與文化 土田健次郎
第一節 宋代思想文化史素描
一、 宋代思想史的定位
二、 北宋前期
三、 北宋中期、後期
四、 南宋
第二節 道學登場
一、 朱子學登場
(一) 何謂朱子學派
(二) 朱熹的思想
二、 道學與佛教
(一) 佛教對道學形成的貢獻
(二) 達到最高存在之可能性──佛與聖人
(三) 內心與外界
(四) 修養論的發展
(五) 因應死亡
(六) 三教並存之道
三、 朱子學之後
【專欄一】 佛教與朱子學 小島毅
第二章 元、明佛教 野口善敬
第一節 宋代佛教傳承與獨自發展
斷代與通代——兩種觀點
第二節 元代佛教
一、 元朝對佛教的禮遇措施
二、 佛教宗派的階級關係
(一) 西藏佛教的定位
(二) 禪、教、律的關係
(三) 與其他宗派的關係
三、 華北、華南的區域特色
四、 華北佛教
(一) 教宗的狀況
(二) 曹洞宗──在家士大夫的活躍
(三) 曹洞宗──出家人的活躍
(四) 臨濟宗的並立
五、 華南佛教
(一) 獨自興盛與統制
(二) 臨濟宗的榮盛
(三) 隱遁禪風
(四) 華南的教宗發展
六、 其他佛教——白雲宗與白蓮宗
第三節 明代佛教
一、 元代至明代
二、 前期——洪武、永樂時期
(一) 善世院時期
(二) 設置僧錄司
(三) 變更宗派分類
(四) 明初嶄露頭角的僧侶
(五) 對西藏佛教的因應措施
三、 中期——宣德至嘉靖時期
(一) 明代中期的僧侶
(二) 西藏佛教的活動
四、 後期——隆慶、萬曆至明亡
五、 萬曆三高僧(明末四高僧)
(一) 雲棲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二) 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三) 紫柏真可(一五四三-一六○三)
(四) 蕅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
六、 超越禪門三高僧的發展趨勢
重視師承法系
七、 宗旨論爭
(一) 棒喝與綱宗論爭
(二) 濟、洞宗旨論爭
(三) 「主人公」論爭
八、基督教批判
附 論 清初佛教
一、 辮髮與遺民僧出現
二、 清初四帝與佛教
三、 世祖與兩位禪僧
四、 西藏與世祖、聖祖
五、 法王世宗現身
六、 高宗的佛教去勢行動
七、 結語
由盛轉衰──僧侶的自覺
【專欄二】 佛教與陽明學 馬淵昌也
第三章 民間佛教信仰的諸相 陳繼東
第一節 中國庶民與佛教信仰
儀式、教派、結社
第二節 佛教四大名山
一、 聚集於「名山」的信仰
二、 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
三、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
四、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
五、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第三節 民間信仰的各種型態
一、 明代「羅教」之例
二、 香花僧與葬儀
三、 佛典刊行——民眾在助印中的寄願
四、 觀音信仰與女性
五、 結語
【專欄三】 中國四大名山 程正
第四章 中日交流史 西尾賢隆
第一節 唐代後期的中日交流
一、 唐大和尚鑑真東征
二、 還學僧最澄,以及留學僧空海
三、 日本禪宗初傳──義空
四、 圓仁所見的會昌廢佛
五、 公驗、過所中所見的圓珍
第二節 趙宋時期的中日交流
一、 北宋的求法日僧──奝然、成尋
二、 兩度入宋求法──榮西
三、 南宋後期的入華日僧──圓爾
四、 渡日僧──蘭溪道隆
五、 南禪寺《一切經》
第三節 蒙古人統治下的元代中日交流
一、 八思巴文字印
二、 北條時宗──招聘宋朝名僧
三、 元朝國信使──一山一寧
四、 新安沉船與東福寺
五、 古源邵元及其撰文
第四節 明代中日交流
一、 絕海中津與蒲室疏法
二、 成化四年──奉明憲宗之表
三、 遣明使──策彥周良
【專欄四】 中國說唱曲藝與佛教——紹興宣卷 磯部祐子
第五章 佛教美術 肥田路美
第一節 中國佛教美術的起緣
一、 佛教初傳與佛教美術
二、 最早期的佛像
三、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古式金銅佛
四、 現存作品的偏向與研究史
第二節 石窟美術
一、 營造石窟
二、 北魏的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
三、 法滅盡意識與石窟
四、 刻造摩崖大佛
五、 石窟美術大眾化
第三節 佛教雕刻與佛教繪畫
一、 中國式佛像誕生
二、 崇尚「印度式」造像與靈驗像
三、 寺院壁畫與變相圖
四、 日本迎請的佛像與佛畫
第四節 佛舍利與佛塔
一、 阿育王塔與仁壽舍利塔
二、 中華形象、印度形象
【專欄五】 中國佛教協會 張文良
第六章 中國佛教現狀 陳繼東
第一節 清朝佛教遺產
一、 皇朝更迭造成的變化與重生
二、 清末日僧所見的中國佛教
三、 清朝佛教的變革
(一) 廢除試經制
(二) 廢除漢譯咒文
(三) 《禪門日誦》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復興近代中國佛教
一、 從楊文會傳法活動中顯示居士佛教的盛行
二、 馬鳴宗的成立與背景
三、 楊文會的教判思想
四、 邁向宗派統合之道
第三節 未完成的佛教改革
一、 社會近代化與排佛
二、 太虛的佛教革命
三、 邁向世界佛教的構想
四、 提倡「人生佛教」
第四節 面臨分歧的中國佛教現狀
一、 共產黨政權下的統制與改造
二、 現代佛教的復興實例——南普陀寺
三、 加速經濟成長與寺院變異
四、 社會主義國家與佛教的應有型態
五、 佛教在現實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六、 結語
【專欄六】 居士佛教 邢東風
年表/參考文獻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周叔迦说佛图文本 本书特色 佛教徒只有公愤而无私怨,有人侵犯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是不生气动怒的,更不会记恨与报复。看见别人比自己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只有...
黄侃曾对弟子陆宗达说:“记日记是很好的方法,既可留下心得,又能锻炼手笔。”黄侃作为一位经学大师、现代语言学大师,他的日记
2011-2013-中国应用伦理学-国际伦理专辑 本书特色 由杨通进等主编的《中国应用伦理学(2011-2013国际伦理专辑)》由六个部分组成。**部分“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是韦伯*具影响力的著作,是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部。韦伯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和成...
中国思想史话 目录 **章萌芽时代一从陶纹谈起二巫的作用三祭祀:山川日月皆有神灵四凿破混沌的天命观第二章争鸣时代一黄钟与琴瑟:礼乐文明二儒即是柔吗三士以天下为己...
孔子的智慧 本书特色 本书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全书共分11章,文字风格则是前后一贯的论辩,讲诉林语堂先生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本书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
人的存在论 内容简介 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
新编宗教史话 内容简介 作者编写的这本宗教史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用史话形式、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详实地介...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
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视角系统研究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学术专著。首先,考察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理论渊源、...
庄子纂笺-钱穆先生全集 本书特色 《庄子》一书为中国古籍中一部人人必读之书,但需学有根柢,才能读通此书。钱穆先生在《庄子纂笺》中除郭象注外,详采古今各家注,凡逾...
鬼谷子-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 本书特色陈蒲清译注的这本《鬼谷子(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 )(精)》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已失传。该书是 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融会...
尚书.礼记-(图解) 本书特色 近二百幅版画配图,意境古远与典籍内容相得益彰,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专家难点释文,使原文通俗易懂。生僻字和异体字分别注音,使诵...
美之在-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师》与《治邦者》 本书特色 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
李凇,本名李松,笔名李凇。湖北荆州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三卷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4年1月--12月所写的87篇文章。文章的绝大部分发表在美国进步的资产阶级报纸《纽约每日论...
怀疑论美学 本书特色 怀疑论美学从“沉默”开始,展示对于美学上虚假意识的否定和悬置多先验的前提,合乎逻辑地确立自己的方法论。对于怀疑论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追...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本书特色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为“大家小书”之一,“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
金刚经讲义-(上下册) 本书特色 历代关于《金刚经》的解说和注本不胜其数,此书被称为自古迄今解释《金刚经》的*佳读本。民国著名佛教居士江味农倾注毕生心血之遗著,...
人文科学的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本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