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史丛书---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修订版)

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史丛书---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修订版)

作者:萧华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5-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61713747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史丛书---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修订版) 目录

总序(徐中玉)
导言:中国诗学思想的逻辑发展
一、小引
二、文化思想与诗学思想
三、汉学与宋学
四、情礼冲突与情理冲突
五、诗骚之辨与唐宋之争
六、中密与杜甫
上篇 情礼冲突(先秦-唐)
先秦**章 诗以言志
一、题解
二、通论:以用说《诗》与诗学之发生
三、诗人的创作自诉
四、从“诗言志”到“诗言道”
五、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
六、“比兴”观念的萌芽
七、“天”:庄子的“潜诗学”
八:骚人的创作自诉
汉代第二章 主文谲谏
一、题解
二、通论:以“经”解《诗》与诗学之演进
三、时世——情志——美刺
四、“比兴”说
五、《诗》“经”精神
六、宗经辨骚(一)
七、宗经辨赋
魏晋南北朝第三章 缘情绮靡
一、题解
二、通论:庄老玄学的流行与诗学之突破
三、生命悲感与感物兴情
四、“缘情绮靡”说的提出与发展
五、“兴”义的演化与缠夹
六、“神与物游”:创作构思论
七、“穷情写物”:艺术传达论
八、声律、对偶、用典
九、古今之争与情礼冲突
十、刘勰等人的调和折中
十一、宗经辨骚(二)
十二、从“清虚”到“清靡”
隋唐第四章 复变之道
一、题解
二、通论:三教并行与诗学之分化
三、“复”:政教意义的再强调
1.“人文化成”与“六义比兴”
2.宗经辨骚(三)
3.“兴寄”与“风骨”
4.乐府体貌,《诗》“经”精神
四、“变”:诗美的新探讨
1.“绮靡之功”与“文外之旨”
2.“兴象”与“象外之象”
3.“境”与“境生象外”
4.“味”与“味外之旨”
五、中唐诗学思想的异变
1.从“尚情”到“尚意”
2.杜甫的诗论及其诗作的示范意义
3.“以文为诗”与韩愈的诗学思想
4.“咏性不咏情”: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另一侧面
下篇 情理冲突(宋-清)
宋元第五章 技进于道
一、题解
二、通论:理学流行与诗学之转折
三、江西诗学的准备期
1.朱初非难“九僧”、“西昆”的角度
2.“古淡”:宋代诗学基调的奠立
3.崇陶尊杜:宋代诗学的两个支柱
4.李杜优劣论
四、江西诗学的流衍期
1.苏轼:一个参照系统
2.江西诗法的底蕴
3.“活法”与“参悟”
五、江西诗学的蜕变期
1.江西诗学的自赎
2.“工夫在诗外”:陆游、杨万里走出江西诗学的道路
六、江西诗学的逆反期
1.不绝如缕的非难者
2.叶道与唐音的复倡
3.严羽的意义
七、江西诗学的余流期
1.方回与江西诗学的余波
2.元代诗学的宗唐趋向
明代第六章 拟议变化
一、题解
二、通论:心学流行与诗学之深化
三、一代诗学的逻辑起点
1.从师古到盛唐高标的确立
2.从以声论诗到“格调”说的奠定
3.“拟议变化”说的初露端倪
四、“拟议”下的“变化”
1.“拟议变化”说的提出
2.“筏喻”之争
3.“四务”与“三会”
4.“广其资”与“参其变”
5.“悟”与“兴”
6.“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
五、“变化”而不离“拟议”
1.穷态极变
2.穷神知化
3.“拟议变化”说的总结
六、由“真性灵”求“真变态”
1.异端思潮
2. 时与变
3.“但抒性灵,不拘格套”
4.趣
七、“拟议变化”的新倾向
1.“灵”与“厚”
2.“兴”与“韵”
清代第七章 祧唐祢宋
一、题解
二、通论:清代“实学”与古代诗学思想之终结
三、“祢宋”诗学的滥觞
1.对前代诗学思想的反拨
2.主“变”:“祢宋”诗学的理论基础
3.“万古之性情”
4.理与识
5.情意与比兴
四、“神韵”与“格调”:康乾之际的“盛世雅音”
1.“一代正宗”王士稹
2.“神韵”说
3.“格调”说
4.“祢宋”诗学的发展
五、潜移暗转:“性灵”与“肌理”
1.从考据学说起
2.“性灵”说
3.“肌理”说
六、今文经学的兴起与“祢宋”诗学的鼎盛
1.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
2.“祢宋”诗学的泛滥
3.“宋诗派”的诗学思想
4.刘熙载
晚清第八章 接木移花
一、题解
二、通论:“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诗学之近代转化
三、“更搜欧亚造新声”的“诗界革命”
四、“诗界革命”与“祢宋”诗学的联系
五、“同光体”的诗学思想
六、早年鲁迅对“摩罗”诗魂的呼唤
七、王国维的诗美学
八、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史丛书---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修订版) 内容简介

书中有些愚者千虑的一得之见,略举其大者:如认为中国诗学思想史可以宋代为《诗》、《骚》之辨;后期的深层底蕴是“情礼冲突”,外化为唐宋(诗)之争;中唐是演化的枢纽,杜甫是枢纽的枢纽,宋人入其诗的解释接替了汉人对《诗经》的解释;称汉人解《诗》的原则与理论为《诗》“经”精神(《诗三百》的经学精神),以别于通常所谓“《诗经》精神”,《诗》、《骚》之辨实为教化的《诗》“经”精神与审美的楚骚原则的龃龉;与之相应,“比兴”有经学的“比兴”说与文学的“比兴”说,而朱自清所谓“兴”义*为缠夹,始于西亚挚虞以“有感之词也”的“感兴”之“兴”释“赋比兴”的托喻之“兴”,迄今仍在缠夹;关于唐宋之争,本书创为“典型唐诗”及“宋型诗”之目,前者大抵指盛唐诗,后者除宋诗主流外,尚含前此中唐“天宋人门户”者的部分诗及后此的种种宋诗派之诗;争讼肇自宋末严羽,故其《沧浪诗话》在历代诗话中影响*大,几可与《毛诗序》相颉颃,成为有明一代诗学主流的理论基石,而王土禛“神韵”则是些主流诗学演化的嗣响与结穴。再如,用以概括各时代诗学主流的各章四字标题,皆出自该时代论诗的原文,其中尤以以“技进于道”题宁元,以“拟议变化”提目明,以“挑唐祢宋”目清,当时*费斟酌。等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