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下)》实际上作为忽滑谷快天博士论文一部分的该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内容从论述印度禅学入手,进而论述禅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演变,并考察禅宗形成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情况和禅法特点。
原著《禅学思想史》钜着全书分为两大部,前部是"印度部",后部是"中国部"。"印度部"篇幅仅占全书约百分之十左右(共二十七章),主要的论述重点集中在"外道禅"和"小乘禅",指出佛教的禅法源于婆罗门的《奥义书》,具有"外道禅"的特色,但还是有发展。本书的所谓"外道禅",其发展时间是指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后五百年的大约一千五百年间,重点在于"摄心入定"的方法;而所谓"小乘禅"发展的时间是指始自佛住世的西元前六世纪至鸠摩罗什时代(西元后四世纪)的一千年间,其重点在于各种禅观的表现。印度禅的部分,大大有助于理解原始禅学的内涵,及其后的发展。不过,全书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中国部"的部分(共五十六章),"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这是中外学者所公认的事实,印度禅传入中国之后进一步中国化,而形成了"中国禅"。忽滑谷快天将中国禅学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前期)、禅道烂熟时代(后期)、禅道衰落时代等。自安世高以下的禅法传播内涵和各家特色,逐一介绍。因为有如此众多优点和丰富的原始资料。
中文的《禅学思想史》节译本,即《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下)》分为以下六大部分:
(1)准备时代:从东汉桓帝(西元146年)至梁武帝大约叁百五十年间,为祖师禅勃兴的准备期。此时的禅法修持者有一类人或称能伏鬼魅,强调神通;另一类人则禅净兼修,发参禅念佛之端。后鸠摩罗什来华,叁论空宗得到新的发展,罗什门下道生、僧肇以空理会通老庄,影响唐代及唐以后禅宗之发展。
(2)纯禅时代:从达磨东来(西元528年)至六祖惠能入灭大约一百九十年间,为纯粹达磨禅实行的时代。达磨纯禅时代有七个主要特色:第一,不摒弃经教直探根本;第二,没有特殊禅的术语,尽用普通佛教术;第叁,没有厌世、不强调神通,展现平实稳健之宗风;第四不染老庄哲思,信奉大乘教理;第五,不坐死禅、枯禅;第六,不借棒喝机用,亦无脱常轨异言异行之高风;第七,致力于传教,不以闲散自乐。
(3)禅机时代:从六祖惠能寂后(西元713年)至五代末年的二百五十年间。六祖之后禅风大变,棒喝之机用大行其道,竹头接木之语泛滥禅海。其中代表人物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皆为六祖门下宗匠,特别是唐武宗会昌五年(西元845)灭佛之后,自宣宗之后禅宗又进入新一波的发展,如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佑与其徒仰山慧寂开出沩仰宗;黄蘖希运棒下打出临济义玄,而为临济宗之祖;洞山良价行业纯密,开创出曹洞宗派。然唐末禅病渐生,去简就繁,舍易取深,禅风又为之变。唐灭,五代乱世佛教诸宗皆衰,唯禅门不见衰兆。如德山宣鉴之法叁传至云门文偃,开出云门宗,四传至清凉文益,而为法眼宗之祖,至此禅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4)烂熟时代(前期):从北宋建国(西元960年)至其南迁的一百六十年间,为禅宗烂熟时期。五代末年法眼宗开宗立派,融摄华严圆融妙谛成为禅学的思想主流。北宋建国后禅净双修、显密合流之势更加明显,如永明延寿倡导华严禅,同时兼修持咒念佛。禅净显密合流之后禅法渐失特色,虽风靡一时却造成禅道之烂熟,就像是一粒果子成熟到了极点,走向衰败势不可免。
(5)烂熟时期(后期):宋室南迁之后(西元1127年)的一百五十年为禅道烂熟之后期。此一时期曹洞宗天童正觉主"默照禅",临济宗大慧宗杲倡"看话禅",二者皆盛于一时。然此期倡叁教合一之风甚烈,儒家亦沿禅学义理为己用,宋代理学乃见大成。
(6)衰落时期:自元代(西元1206年)至清乾隆的四百五十年间,是谓禅道衰弱时期。元太祖虽崇信藏传佛教,毁斥道教,但亦助长迷信之风,佛教衰落之势愈甚,如天目中峰国师尚立足于多神信仰,以禅净双修为宗。明代以降,叁教合一、儒释混杂、多神信仰兴盛,至明宪宗、武宗溺于密教,禅法陷落之势已明。有清一代亦崇藏传佛教,清初时禅门势力更衰,至乾隆时期是禅道衰败之极。忽滑谷快天在本书中运用大量的汉译佛经及中国佛教史料,详细解析禅学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演变,从魏晋南北朝至清初禅学逐渐形成、兴盛、衰落的过程,虽已是八十年前的旧作,却依然是禅学研究者不能轻忽的大作。
《中国禅学思想史》导读 杨曾文
第一编 准备时代概说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第五章 朱士行与中国沙门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第七章 佛图澄与道安之伟业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第九章 庐山慧远及其念佛禅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貌岸然生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第十三章 宝志之出世与佛陀之渡来
第二编 纯禅时代概说
第一章 禅观之流行于西域
第二章 菩堤达磨之东来
第三章 达磨之教旨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一亡名之《息心铭》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第三编 禅机时代概说
第一章 禅风之大变
第二章 牛头禅及无相之三句
第三章 青原与石头之宗乘
第四章 南岳与马祖之宗乘
第五章 永嘉玄觉与《证道歌》
第六章 荷泽神会与南北地宗之争
第七章 南阳之慧忠及其宗风
第八章 大珠慧海与《顿悟入道要门论》
第九章 百丈怀海之开创禅刹
第十章 南泉与西堂之玄化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满与章敬怀晖之见解
第十二章 庞蕴之参禅与白居易之念佛
第十三章 药山惟严与丹霞天然之禅风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争论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禅
第十六章 沩山仰山之宗风
第十七章 黄櫱希运之禅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沩山大安古灵神赞
第十九章 德山宣监之玄风
第二十章 临济义玄之宗旨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风
第二十二章 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
······
第四编 禅道烂熟的时代(前期)
第五编 禅道烂熟的时代(后期)
第六编 禅道衰落时代
概说
第一章 元初佛教与道佛二教之争
······
跋(黄心川)
绛云赘语(何绛云)
后记(黄夏年)
本书主要收录了2011年3月索达吉堪布应邀前往上海,出席“上海慈惠公益基金会”的成立仪式。后又应邀前往复旦、南大、人大,与知识
论语译注 本书特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
宋明理学政治文化-余英时文集-第十卷 本书特色 本书收文11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主体部分出自《朱熹的历史世界》及《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第二部分为余...
《韩诗外传集释(繁体竖排版)》由韩婴撰,许维遹校释。清人考订全书的以赵怀玉的校和周廷寀的注为最着。这两部书,在一年内相继印
在周、孔、思、孟、荀、董的精神线索之外,道与禅是中国精神史的一个重要侧翼。本书从远古巫教遗存—道家—道教到作为中国传统生
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 本书特色 本书以隋唐时期长安佛教造像为核心,探讨了造像艺术中所体现的佛教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勾勒了皇室、僧团与信众之闻的关系。在此...
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本书特色 伟大的德国浪漫诗人海涅评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本书选择康德哲学中*容易被中国读者误解的...
2009年,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尼泊尔的一次大众教授时,数次提到了更敦群培,他说:“有位大师、大学者,当代西藏学者中最好的学
道教史 本书特色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也是中国 人灵魂信仰的中心,直接反映出国民的宗教意识和社 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道教史》是现代著名学者 许...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本书特色 1. 继精炼、严谨的“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之后,东方出版社推出“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将国学领域中地位*高的经典文献之:《孟子...
五经全解-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内容经典 体例科学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栏目,为读者扫除字、词、句等...
奇门与四柱 目录 序前言**章 奇门遁甲基本理论**节 奇门遁甲的起源第二节 奇门遁甲术的纲领性篇章《烟波钓叟赋》第三节 奇门遁甲模型的结构第四节 论奇门遁甲中...
老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 本书特色 《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黄朴民编著的《老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是对《...
回归本觉:净影寺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慧远思想中*核心的“真识心缘起”为主轴,所谓的“真识心缘起”,就是指的人的*终认识包含了世界宇宙所具有...
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 本书特色 《现代欧洲思想史--新评价和新视角》为两位著 名的思想史研究学者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和斯蒂文· l·卡普兰主编...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Moore,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本书特色 本书对朱熹哲学思想的介绍分三部:**部着重于介绍朱熹思想演变从早岁至成熟期前对于生活、师承及中和说与仁说的讨论。...
選擇上師,並且決定追隨他直到證悟,與墜入情網而結為夫妻一樣,過程會充滿不安、刺激、酬賞又具毀滅性。你知道那是一個冒險,但
民国佛学四大名著:佛学研究十八篇 内容简介 粱启超说:“我喜欢研究佛教”,“愿夙好治佛学史”。他一生共发表了30余篇佛学文章,并经两次结集。1936年,中华书局...
宗教改革掠影 本书特色 《宗教改革掠影》探讨了几位宗教改革领军人物的思想,包括那些至今依然很有名气的人(路德与加尔文),还有那些基本上已经被后世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