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下)》实际上作为忽滑谷快天博士论文一部分的该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内容从论述印度禅学入手,进而论述禅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演变,并考察禅宗形成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情况和禅法特点。
原著《禅学思想史》钜着全书分为两大部,前部是"印度部",后部是"中国部"。"印度部"篇幅仅占全书约百分之十左右(共二十七章),主要的论述重点集中在"外道禅"和"小乘禅",指出佛教的禅法源于婆罗门的《奥义书》,具有"外道禅"的特色,但还是有发展。本书的所谓"外道禅",其发展时间是指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后五百年的大约一千五百年间,重点在于"摄心入定"的方法;而所谓"小乘禅"发展的时间是指始自佛住世的西元前六世纪至鸠摩罗什时代(西元后四世纪)的一千年间,其重点在于各种禅观的表现。印度禅的部分,大大有助于理解原始禅学的内涵,及其后的发展。不过,全书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中国部"的部分(共五十六章),"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这是中外学者所公认的事实,印度禅传入中国之后进一步中国化,而形成了"中国禅"。忽滑谷快天将中国禅学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前期)、禅道烂熟时代(后期)、禅道衰落时代等。自安世高以下的禅法传播内涵和各家特色,逐一介绍。因为有如此众多优点和丰富的原始资料。
中文的《禅学思想史》节译本,即《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下)》分为以下六大部分:
(1)准备时代:从东汉桓帝(西元146年)至梁武帝大约叁百五十年间,为祖师禅勃兴的准备期。此时的禅法修持者有一类人或称能伏鬼魅,强调神通;另一类人则禅净兼修,发参禅念佛之端。后鸠摩罗什来华,叁论空宗得到新的发展,罗什门下道生、僧肇以空理会通老庄,影响唐代及唐以后禅宗之发展。
(2)纯禅时代:从达磨东来(西元528年)至六祖惠能入灭大约一百九十年间,为纯粹达磨禅实行的时代。达磨纯禅时代有七个主要特色:第一,不摒弃经教直探根本;第二,没有特殊禅的术语,尽用普通佛教术;第叁,没有厌世、不强调神通,展现平实稳健之宗风;第四不染老庄哲思,信奉大乘教理;第五,不坐死禅、枯禅;第六,不借棒喝机用,亦无脱常轨异言异行之高风;第七,致力于传教,不以闲散自乐。
(3)禅机时代:从六祖惠能寂后(西元713年)至五代末年的二百五十年间。六祖之后禅风大变,棒喝之机用大行其道,竹头接木之语泛滥禅海。其中代表人物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皆为六祖门下宗匠,特别是唐武宗会昌五年(西元845)灭佛之后,自宣宗之后禅宗又进入新一波的发展,如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佑与其徒仰山慧寂开出沩仰宗;黄蘖希运棒下打出临济义玄,而为临济宗之祖;洞山良价行业纯密,开创出曹洞宗派。然唐末禅病渐生,去简就繁,舍易取深,禅风又为之变。唐灭,五代乱世佛教诸宗皆衰,唯禅门不见衰兆。如德山宣鉴之法叁传至云门文偃,开出云门宗,四传至清凉文益,而为法眼宗之祖,至此禅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4)烂熟时代(前期):从北宋建国(西元960年)至其南迁的一百六十年间,为禅宗烂熟时期。五代末年法眼宗开宗立派,融摄华严圆融妙谛成为禅学的思想主流。北宋建国后禅净双修、显密合流之势更加明显,如永明延寿倡导华严禅,同时兼修持咒念佛。禅净显密合流之后禅法渐失特色,虽风靡一时却造成禅道之烂熟,就像是一粒果子成熟到了极点,走向衰败势不可免。
(5)烂熟时期(后期):宋室南迁之后(西元1127年)的一百五十年为禅道烂熟之后期。此一时期曹洞宗天童正觉主"默照禅",临济宗大慧宗杲倡"看话禅",二者皆盛于一时。然此期倡叁教合一之风甚烈,儒家亦沿禅学义理为己用,宋代理学乃见大成。
(6)衰落时期:自元代(西元1206年)至清乾隆的四百五十年间,是谓禅道衰弱时期。元太祖虽崇信藏传佛教,毁斥道教,但亦助长迷信之风,佛教衰落之势愈甚,如天目中峰国师尚立足于多神信仰,以禅净双修为宗。明代以降,叁教合一、儒释混杂、多神信仰兴盛,至明宪宗、武宗溺于密教,禅法陷落之势已明。有清一代亦崇藏传佛教,清初时禅门势力更衰,至乾隆时期是禅道衰败之极。忽滑谷快天在本书中运用大量的汉译佛经及中国佛教史料,详细解析禅学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演变,从魏晋南北朝至清初禅学逐渐形成、兴盛、衰落的过程,虽已是八十年前的旧作,却依然是禅学研究者不能轻忽的大作。
《中国禅学思想史》导读 杨曾文
第一编 准备时代概说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第五章 朱士行与中国沙门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第七章 佛图澄与道安之伟业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第九章 庐山慧远及其念佛禅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貌岸然生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第十三章 宝志之出世与佛陀之渡来
第二编 纯禅时代概说
第一章 禅观之流行于西域
第二章 菩堤达磨之东来
第三章 达磨之教旨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一亡名之《息心铭》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第三编 禅机时代概说
第一章 禅风之大变
第二章 牛头禅及无相之三句
第三章 青原与石头之宗乘
第四章 南岳与马祖之宗乘
第五章 永嘉玄觉与《证道歌》
第六章 荷泽神会与南北地宗之争
第七章 南阳之慧忠及其宗风
第八章 大珠慧海与《顿悟入道要门论》
第九章 百丈怀海之开创禅刹
第十章 南泉与西堂之玄化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满与章敬怀晖之见解
第十二章 庞蕴之参禅与白居易之念佛
第十三章 药山惟严与丹霞天然之禅风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争论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禅
第十六章 沩山仰山之宗风
第十七章 黄櫱希运之禅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沩山大安古灵神赞
第十九章 德山宣监之玄风
第二十章 临济义玄之宗旨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风
第二十二章 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
······
第四编 禅道烂熟的时代(前期)
第五编 禅道烂熟的时代(后期)
第六编 禅道衰落时代
概说
第一章 元初佛教与道佛二教之争
······
跋(黄心川)
绛云赘语(何绛云)
后记(黄夏年)
忏悔录-汉译经典-048 本书特色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品有...
经与经学-蒋伯潜讲国学 内容简介 “五四”以来,朱自清、蒋伯潜等著名学者在国学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著作也成为国学入门的经典读物。其中...
南宋思想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南宋是理学思想的成熟期,也是三教合流思潮的盛行期。本书全面探讨了南宋释儒道的发...
黄侃(一八八六——一九三五),原名乔馨,后更名侃,字季刚,别署运甓、信川、不佞、病蝉、旷处士、盛唐山民、量守居士等。湖北
莱布尼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勤于探索,著作等身。他在半个多世纪的
此书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文字洗练,对《四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
禅宗智慧 内容简介 禅宗乃是佛教*上乘之法。本书以《祖堂集》《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六祖法宝坛经》等禅门经典为底本,编撰了八十一位禅师的五百八十个公案。先【...
本书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在英美各大学,均被采用为教本。此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其中“1860年后欧美
佛法在人间 内容简介 惟贤长老为当代著名高僧、教界硕德、法门领袖。长老童贞入道,戒行冰洁,青年问道,博学睿智。长老以耳顺之年,投身于劫后佛教的振兴大潮,数十年如...
子评真诠评注 本书特色 《子平真诠》系清代乾隆年间沈孝瞻所著。后经清末民国初期的命理大家徐乐吾评注,始成今日之版本。这本《子平真诠评注(*新编注白话全译...
思问录 俟解 黄书 噩梦 本书特色 《思问录 俟解 黄书 巫梦(繁体竖排版)》由中华书局出版。思问录 俟解 黄书 噩梦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收入王夫之的四部著作。...
圣经和希腊主义的双重视野(奥利金其人及神学思想)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以古典的情怀对奥利金的一生,以及神学思想和思想遗产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阐述。纵览全书,基督...
老子的帮助-王蒙文集 本书特色 《老子的帮助》是王蒙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思考历程,对老子及其哲学思想所做的个性化理解和阐释。书后附王蒙关于老子的论文。老子的帮助...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本书特色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飞是一科奇妙的体验,飞有一种绝对的高度,还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飞起来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神,...
中国教育哲学史 第1卷 目录 前言本卷引言**章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节 孔子一、求安重义的理论价值取向一、 “义”对“仁”和...
(精)徐梵澄传 本书特色 徐梵澄(1909-2000):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现代重建,是国人在19世纪中叶以来就开始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本书...
伦理学原理 本书特色 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结果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
中国方术续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方术四题、咬文嚼字、穷原竟委、礼仪为本、星官索隐、地书发微、数术丛谈、方技琐语等。中国方术续考 目录 “关公战秦琼”的可行...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