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作者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的邀请,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开设了13次的公开课,从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和多因素的视野来考察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代精神的儒学诠释。作者的核心关切是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回应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兴起的著名命题。作者认为,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之间有选择的亲和性,并没有反证韦伯的命题,但却迫使韦伯命题只通用于现代西方。也就是说,西方的现代化虽在历史上引发了东亚的现代化,但没有在结构上规定东亚现代性的内容。因此,东亚现代性是西化和包括儒家在内的东亚传统互动的结果。
作者对儒家传统和现代精神的理解烙下了80年代的深深印痕,如从韦伯—帕森斯—哈贝马斯一脉相承所构想的理性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本质特色,而对以福柯、德里达、拉康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行的反思则涉及较少。而作者对东亚现代性中的儒家因素则从几个层面来把握: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精神资源,企业伦理,民间社会的“心灵积习”,生命形态的价值取向,认为发掘儒家传统的人文资源,不仅有助于中国现代精神的发展,也可以用来构建全球伦理这个设想。
维柯与古今之争 本书特色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
卡尔.巴特神学研究 本书特色 巴特发动了四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场革命,是领导教会抵抗纳粹的教会领袖,是“新新教”的奠基人,是无可争议的“20世纪基督教教父”和“...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老子全译 内容简介 本书对《老子》进行了译注和解读。 老子,即史书所载春秋时期楚人老聃(dan),生卒年月不详。与孔子同时而年长...
中国人生哲学 本书特色 方东美编著的《中国人生哲学》是方东美作品系列之一。本书包括两大部分。**部分是《中国人生哲学概要》,第二部分为作者英文原著《中国人的人生...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三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主办的专业性连续出版物,2003年起出版,年出一卷,本书为第三卷。...
马克思的哲学 内容简介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面对深邃的哲学思想论述,我们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坦率地讲,这绝不是一本易读的书,首先是因为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一...
《禅宗语言研究入门》禅宗语言研究属于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一个分支。从时段上说,它大致处于中古
中国现代哲学通论(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后,哲学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把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哲学史看...
学诚法师文集-(全八册) 本书特色 《学诚法师文集》为中国佛教协会新任会长学诚法师的佛法文集套装,共计8本,《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1:信仰与对话》《学诚法师文集系...
伊本.马哲圣训集 本书特色 《伊本·马哲圣训集》系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六大部圣训集之一,为波斯圣训学家伊本·马哲辑录,故以汇集者冠名。该圣训集共辑录圣训4341段...
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 本书特色 明清编著的这本《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将邵雍主要哲学著作《皇极经世书》中的心性学及其赖以产生的禅学思想作...
他是有史以来自称“哲学家”而最名不副实的人?是纳粹主义的辩护者?还是大陆哲学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存世的第一部古典目录要籍,同时也是步入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阶梯。清代学者甚至断言:
藏传佛教大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揭示藏传佛教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以及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反映。书中首先回顾了西方人探寻藏传佛教的历程,随后展现了藏传佛教在欧美传播的...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 内容简介 在与当代政治哲学思想巨擘罗尔斯和诺齐克的对话中,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和政治理论教授、分析马克思主义...
民族与文化-[新校本] 本书特色 钱穆先生著作简体新校本,经钱胡美琦女士授权出版,以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所编《钱宾四先生全集》繁体版为本,进行重排新...
社会契约论 本书特色 《社会契约论》主要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卢梭相信,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与约翰 洛克一样,卢梭认为政府的...
李宗吾全集-经典珍藏版·上下册 本书特色 1、柏杨、林语堂、南怀瑾*想推荐的书。2、本书囊括李宗吾所有文字,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李宗吾全集》。3、柏杨:这本书之好...
荀子新注 本书特色《荀子》一书,现存共三十二篇,是先秦学者荀子思想的集中展现。本书由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主持撰写,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气论与仁学 内容简介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