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在内容上,是从北宋儒学写起,由宋初三先生(胡安定、孙明复、石介)之讲《春秋》与《易》,目的在建立一理想政治与民族文化,以对抗佛老;然后有邵康节之象数与周濂溪之太极,立人道以通天道,下开张横渠、二程、朱子、象山、阳明……直至清儒。其中有关气、理、性、情、心、良知等问题,唐先生均有论述,阐释透彻,特别对学术史上之大事——朱陆异同问题,作了细致分疏,指出朱陆各有知行两面,而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虽不同于二者,但思路其实是从朱子之工夫论转出。见解深刻,不同前人。读者官细着。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为唐君毅先生继《原道篇》后,论中国哲学史之作。盖明道之后,必然成教;用哲学话语来说,也就是本体论之后,须用工夫论,唐先生即依此意,定《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为《原教篇》。
出版前言
《唐君毅著作选》编序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1975)导读
自序 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一、释名 (3)
二、内容大旨 (5)
三、论述方式 (9)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一、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13)
二、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19)
三、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越(25)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一、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之历史地位(28)
二、邵康节之象数之学(31)
三、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37)
四、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41)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一、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47)
二、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54)
三、希贤希圣之工夫之圣德(59)
四、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67)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一、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72)
二、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77)
三、大心篇贯义(80)
四、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88)
第五章 张横渠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五、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93)
六、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103)
七、诚明与书性至命(106)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徹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一、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121)
二、横渠之言知心之学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言心具天德(126)
三、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132)
四、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137)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徹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五、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143)
六、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146)
七、明道之言天理义(152)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应外之道(上)
一、明道与伊川之同异(162)
二、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性情之辩(167)
三、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171)
四、伊川之性及理、性情、寂感、理气只具于一心之义(174)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 外之道(下)
五、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183)
六、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188)
七、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至知之工夫(194)
八、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199)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一、导言(204)
二、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215)
三、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224)
四、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227)
五、象上阳明之言读书之道(234)
六、象山着发明本心之工夫(240)
七、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249)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至良知之道(中)
一、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257)
二、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259)
三、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262)
四、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267)
五、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275)
六、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281)
七、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285)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至良知之道(下)
一、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样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篇(291)
二、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至良知义,与知行合一义(300)
三、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意(308)
四、朱子与阳明言戒惟义(314)
五、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322)
六、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330)
七、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334)
八、至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诸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340)
馀论 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至良知之道(347)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一、导言(351)
二、吕泾野、罗整菴对阳明学之评论(354)
三、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356)
四、阳明朱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362)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五、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至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368)
六、聂双江、罗念菴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372)
七、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377)
八、王心齐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383)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387)
第十五章 罗念菴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一、良知发现之搀和问题(394)
二、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400)
三、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404)
四、念菴之学之三转(411)
五、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415)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一、导言(418)
二、心知与天道(420)
三、光景之破除(430)
四、仁德(433)
五、工夫之指点(435)
六、学者之智(441)
七、结论(441)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义之教
一、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444)
二、顾虑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448)
三、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452)
四、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456)
五、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即东林之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462)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一、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之学之方向(468)
二、王一菴、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473)
三、心之性情与理气(479)
四、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485)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一、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495)
二、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500)
三、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家史中之地位(505)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一、前言(515)
二、道即器之道义(517)
三、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520)
四、道之调剂乎阴阳义(523)
五、太极(524)
六、乾坤并建(528)
七、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530)
八、乾坤之易简义(537)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一、性命之意义(541)
二、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543)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一、性善气善义、性日降命日生义、性相近义(557)
二、受命在人(561)
三、心与性与理(564)
四、情、才、欲(569)
五、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572)
六、人有不善之原(575)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一、人道之尊(581)
二、思诚(588)
三、四德与三德(595)
四、持志与正心诚意(598)
五、意气(603)
六、忠俗(606)
七、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608)
八、至善(613)
九、圣贤之不朽义(617)
第二十四 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623)
二 历史文化意识(629)
三 宗教意识(631)
四 礼诗乐(636)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五 政治(647)
六 历史之评论(652)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660)
八 后论(666)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一、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670)
二、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675)
三、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681)
四、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685)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五、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涵义(688)
六、清初程朱陵王之学(693)
七、清学与宋明之学(696)
八、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型(698)
老子.庄子-线装经典 本书特色 老聃编著的《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一书共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
国学启蒙宝典 内容简介 编者选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名贤集》和《千家诗》集成了这本“名副其实”的《国学启蒙宝典》。这些经典,...
道教神仙 内容简介 本书专章探讨“道与神仙”,从“道神一元论”、“神仙与阴阳五行”、“生道合一得道成仙”角度,从理论高度论证“道”的信仰与“神仙”相统一的问题。...
方东美文集 本书特色 《方东美文集(精)》由方东美所著,本书以方东美先生《生生之德》一书中所收入的十篇文献为主体,再兼收方东美先生有关西方哲学、儒家、道家、佛学...
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编十章梳理了明代理学的演变过程。从明初朱元璋父子独尊程朱理学, 到陈献章和湛若水引领更理学向心学转变, 再到明中叶王阳...
图说经典——图说资本论 本书特色 全球*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巨著,被译成70多种文字,销量突破20亿册,每个人都需要精读的书,用“图说”理念打造的经典读本。影响人类...
山房涉事 本书特色 释明鉴编著的《山房涉事》是“生活禅”系列中的一种。明鉴法师以出家人之心、用涉世之笔,书写市井里的平凡小事、行旅风尘、古今艺术的博大、古今佛门...
中国哲学十九讲 内容简介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富原创性与影响力...
子平粹言 本书特色 为了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了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赵嘉宁将徐乐吾研究子平学说的代表著作《子平粹言》做了点校和白话释义工作,希望...
逍遥真趣-超脱自在的道家智慧 本书特色 《夜航新语》丛书,取意明代张岱著《晚航船》序言中所说:旧时水路漫长,无聊之际,便以闲谈古今掌故为乐。如今此系列图书,也是...
勇气-成功之道 本书特色 《勇气:成功之道》:做大事需要大智慧;《迷悟之间》与我们分享的,正是这种现代人*需要的大智慧。有突破困难的决心,才能获得良机;有接受失...
身居教會未必就是認識神!熟讀神學也未必就會經歷神!那麼,怎樣才算認識神呢?作者以勇氣、邏輯、清晰的文字和熱切的心腸,維護
哲学的盛宴 本书特色 读哲人故事;品大师智慧;悟人生哲理(精装典藏版)柏拉图苏格拉底 弗洛伊德荣格 尼采 培根叔本华罗素笛卡尔黑格尔 卢梭 蒙田 海德格尔亚里士...
禅林四书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的四部书,三部是宋代著作,一部是明代著作。从这四部书的顺序阅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禅宗从意趣味盎然、活泼空灵到融教入禅、禅融入教...
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 本书特色 教会就是一个“拓荒地”,一个异质文化中的孤岛。在受浸(洗)时,人们改变国籍臣服在另一个权柄之下。人们发现,无论身在何种文化他...
尼采与哲学 内容简介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
《逻辑哲学》这本新书,“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全书的体例结构是新的,如全书分为五编:“演绎及其证成”、“真理与悖论”、
北大逻辑课 本书特色从古时起,很多智慧之士已经意识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逻辑思想在中国的先秦时代被叫做“名辩之学”。时至今日,我们更加不能轻视逻...
蒂迈欧篇 内容简介 《蒂迈欧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
民族个性与民族兴衰-宗教改变的国家走向 本书特色 《民族个性与民族兴衰:宗教改变的国家走向》这是继《美国的本质》之后,作者的又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