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 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 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既成 ;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曾普遍水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一缘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第一章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导言
二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佛学与空理
五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结论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本文宗趣
二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导论
二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一缘起
二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辨“或”与“假”
四辨“效”
五辨“辟”
六辨“侔”
七辨“援”
八辨“推”
九辨“辩”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第七章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一导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三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五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六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七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一墨家之论“辩”
二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三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四言与无言
五葆光与物化
六孟子之论“辩”
七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论“辩”
九孟荀之辩与默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三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四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五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二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四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一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二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三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六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七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三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四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
五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六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七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第十四章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一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二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三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五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六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七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第十五章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一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二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三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四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六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七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八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西方哲学史 上卷-罗素文集-第7卷 本书特色 《罗素文集(第7卷西方哲学史上)》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 本书特色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现代性研究译丛》由作者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的四篇讲演构...
桐柏仙域志 本书特色 赵子廉所著的《桐柏仙域志》以人物为主线,梳理了近三千年来浙江天台桐柏宫的道教历史人物、文献、传说,介绍了当地的宫观、风物,描绘了天台道教史...
理想国 本书特色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
&戴维·塞德利(DavidSedley),剑桥基督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他发表的论著包括与朗(A.A.Long)合著的《希腊化时期的
这部理论哲学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讨论心灵的特点、语词的意义、知识的地位、世界的结构以及宗教信念的性质。作者试着在
人生十二讲-欢喜心 过生活 本书特色 “北有百家讲坛,南有扬州讲坛”,从2008年星云大师开办至今,扬州讲坛已邀请星云大师、纪连海、于丹、余秋雨、林清玄、余光中...
变动不居的经典-明代《大学》改本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上编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理学精英争夺《大学》文本话语权的各种奇思妙想,以及由此催生出的众声喧哗的改本...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 本书特色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启示,让你化迷为悟,启迪你茫然的思绪。...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本书特色 人类思想,如此般的分歧演进,今天我们所讲,固不是煮米饭和织蚕丝的问题,但所讲尽属抽象,而仍有其共通性。所谓中国思想者,则是在人类思想...
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 本书特色 在佛门各宗种,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的方便法门,影响大、流传广。洪丕谟著的《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洪丕谟学术文化精品...
逻辑与罪 本书特色 维特根斯坦既是逻辑思想家、现代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基督教思想家,在现代英美主流的学院哲学中显得颇为特别。……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如此特色似乎...
张三丰全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是元明时丹道修炼的代表性人物张三丰的丹道修习及太极、内家拳的集成。在我国历史上张三丰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修道有成但大多...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 本书特色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近代研治老子、孔子、墨子的大家,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书是梁启超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
目前居於主流的佛學研究法源自歐洲,它主要的弊病是把佛教當成概念體系來研究,而漠視佛教對實證的要求,以致其研究結論不為佛教
倓虚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倓虚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编著者王志远。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
李觏集 内容简介 李觏是北宋中叶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本书收集他的全部现存著作,是研究李觏思想及北宋社会的重要资料。李觏集 目录 直講李先生文集序自序卷** 賦...
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本书特色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之路,佛教也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从西汉末佛教传入一直到魏晋南北朝...
海关帝国-从海关看中国的沧桑巨变 本书特色 一部中国海关近代史,就是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到民国时期的海关历史故事,从海关的角度反映中国...
人忙心不忙-星云日记-5 本书特色 大师生活哲学 ⊙ 智慧语录高僧行仪风范 ⊙ 完整典载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