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治史學,但自有記憶以來,身歷八十餘年不斷的內亂外侮。
我雖從未有政治性的活動,但自然而然的養成強烈的國家民族觀念。
1983年冬,我任職中央研究院。一日在與近代史研究所同仁會談中,提出希望同仁中,有人有興趣考慮從事一部敘事客觀、分析深入的「中國近代史」之編著工作。我解釋這項工作的意義,和我的企望如下:
所謂「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年代問題,數十年來我們大都接受1920年代末蔣廷黻氏在南開大學首次講授「中國近代史」的斷代觀點,指「近代」始自1840年代鴉片戰爭。蔣氏以來(至1980年時),中國近代史在臺已有十餘種不同版本,大都始自鴉片戰爭而止於民國肇造,亦有敘至抗日戰爭前夕的。我這裡所指的時期,乃自鴉片戰爭甚至應提前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拒絕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提出的要求,至目前(1990年)為止的兩百年。這段時期中,我國由幾乎與外隔絕的情形而開放,外強的侵入,我國的「自強」運動,中日甲午之戰,民國之建立,軍閥之割據,國民政府之成立,中共的興起,日本在東北及華北之侵略,抗日戰爭,國共戰爭,國民政府之遷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至目前兩岸對峙之情形。
這是一個有數億人口、五千餘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在短短的一百數十年間,尤其是在最近六、七十年間,所作的「脫胎換骨」的變化──在政治、社會思想、觀念、體制、生活水準、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學術、藝術……方面的改變。這些改變不純是我國由文化接觸交流而自然的改變,而多是由列強的經濟、政治之侵略,強加我國而改的;這些改變的「基本性」和「劇烈性」,幾乎使我國為列強所瓜分,幸而有列國間的競爭,救了我們。
這樣的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近代史」,目前還未出現。國人的著作中,最大的問題,是國共兩方的偏頗觀點。目前大陸五十歲以下的人,對我國近六、七十年的歷史的知識和了解,顯然是不盡客觀的。臺灣在國民政府治下,則有另一偏頗。一是臺灣受日本管轄五十載,無疑產生極深的影響。例如目前六、七十歲以上的人,其基礎教育是日本的,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沒有認同感,亦是自然的事。
國民政府遷臺之初,因曾挫敗於中共,對中共有過度的恐懼和敵視仇恨,更由此而對臺獨過度敏感,從而引致某些不幸的愚昧的政策或措施。政府在全力著重經濟發展政策之下,在教育方面,忽略了了解臺灣因日據所留下的影響;忽略了增強人民對祖國文化傳統的欣賞認同。近年來「本土化」觀點的提倡,是脫離我國文化意識的示標。一個民族,語言文字生活風俗,連媽祖都來自大陸,但因政治而堅持否定其本身的文化淵源,是可悲的事。
在中研院近史所與同仁的會談中,我希望能有一部「中國近代史」(近兩百年中國史),一部國人皆可讀的、客觀信實而分析深入的書,使國人皆知我國民族歷史文化之發展,尤其近百數十年的迅速變遷之因果,希望這有助於我中華民族對自己有較深的認識。
1991年雙十節日,我將上述構想在《民生報》寫了一篇短文,頗獲得一些贊同。翌年我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申請一些補助,聘請歷史學者劉廣京氏(在美)、張玉法氏及陳永發氏(中研院近史所)三人主持此計畫,並聘何炳棣、余英時、黃仁宇先生為顧問。
1997年,三位作者分別成稿三冊,總名為:《最近兩百年中國史》,內分:
上冊,晚清篇,劉廣京著;
中冊,民國篇(另名《中華民國史稿》),張玉法著;
下冊,中共篇(另名《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陳永發著。
三冊各單行出版。
三篇各約六十萬言,皆盡客觀,不具黨見偏頗,然三篇約共二百萬言,具學術嚴肅性,或不易卒讀。故我與劉、張、陳三位著者商請合著普及本,以十餘萬言為度,使凡我國民皆易覽閱。
劉、張、陳三位各以五、六年時間精力,成此「劃」時代大著,有助於我國民族的自檢,助我個人達成數十年的企望,茲謹以此序為劉、張、陳三氏賀並致謝意。
吳大猷謹識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
最近两百年中国史总序 吴大猷 I
刘 序 刘广京 v
自 序 xi
导 论 1
第一章 中华民国的开国(1912-1916) 19
第一节 民国创建与立国基础 20
第二节 新建制与新气象 39
第二章 政权竞逐与外交难题(1912-1916) 59
第一节 政权的竞逐 60
第二节 外交的难题 79
第三章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1916-1928) 101
第一节 此伏彼起的分裂 102
第二节 社会新生力的波动 135
第三节 统一大业的成败 152
第四章 体制认同与政治权力之争(1929-1937) 185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巩固与开拓 186
第二节 缺乏共识的建国路线 200
第三节 国民党的内斗与剿共 223
第五章 日军侵华与抗日风潮(1931-1937) 247
第一节 日军侵华与国民政府的妥协政策 248
第二节 抗日风潮激化各种反政府行动 280
第六章 抗日阵营的整合与分裂(1937-1945) 301
第一节 国共在抗日战争中的联合与斗争 302
第二节 抗战阵营中的国共政权及第三势力 322
第三节 抗战期间与日本合作的几个政权 349
第七章 从共同抗日到分别抗日(1937-1945) 365
第一节 中日战争中的政略和战略 366
第二节 正面战场的退守与进攻 381
第三节 敌後战场的开辟与转化 407
第八章 国家走向大分裂(1945-1949) 427
第一节 中国卷入世界两大阵营 428
第二节 国共纷争的大结局 452
第九章 中华民国守住最後一片土 487
第一节 生死存亡的契机 488
第二节 立身台湾与建设台湾 509
第三节 「国家安全至上」下的人民 533
第十章 走上与中国大陆竞立之路(1949-1995) 549
第一节 台海军事对峙下的国防态势 550
第二节 两个中国竞争中的外交空间 570
第三节 本土化与民主化的政治格局 588
徵引书目 617
人名及重要名词索引 649
《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内容简介:从古典时期起,艺术的历史就不断被书写及重写。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纷纷在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
中日第一战--甲午战争全景纪实 内容简介 回顾历史我们看得很清楚:甲午战端未开,中国败局已定。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甲...
光绪皇帝 本书特色 著名历史学家何瑜、宝成关、董守义合力倾情推荐著名清史家徐彻的四部清史新作《努尔哈赤》、《皇太极》、《慈祥太后》、《光绪皇帝》重大迷案小心求证...
夜郎王国传奇 本书特色 《夜郎王国传奇》:两千年前,在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雄起了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方国。只因她曾经发出"汉孰与我大?"的疑问,至今仍成为不...
儒生另类史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承载着儒家文化的基因。儒生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代表了理性的文化力量。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胸怀天下,...
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
Intheearlysixteenthcentury,themonkFilofeiproclaimedMoscowthe"ThirdRome."Bythe193...
《儿童编程:懂编程的孩子更聪明》内容简介:为家长解答什么是编程,为什么要学编程,儿童编程现状如何,年龄小的孩子如何学编程,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第1辑) 本书特色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第1辑)》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关系的异同——兼论王氏高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者...
意大利面里的意大利史 本书特色 ●提起意大利,只知道罗马帝国和文艺复兴? ●意大利国父加里波第为什么没有登上大位? ●吃意餐傻傻分不清意大利面的种类? ●欧洲古...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及其邻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
三星堆精粹 内容简介 公元1986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霎时间,消息如平地春雷炸响,国内为之震惊,世界为之轰动。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突然面世,迷雾深邃的...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本书特色 当唐朝武功全盛之时,居住于西北的大量游牧民族或被迫归附、或主动清归。唐政府不断地将这些归顺的异族集中迁入内地,同时又维持这些异族的...
美国宪法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美国宪法是美国社会某一阶级的工具还是所有阶级的工具?美国宪法的至高无上性表现在何处?
《古琴基础教程》内容简介:古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儒家的教学体系“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琴
慈禧后宫实录 内容简介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叶赫那拉氏、西太后,为咸丰帝妃。1861年,其六岁子载淳即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皇太后。1875年,载...
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秉其一
《每天学一点职场趣味心理学》内容简介:职场中的江湖看起来扑朔迷离,从求职面试的那一刻,战斗就已经打响。身在职场的你,不仅要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本书特色 医学不只是抽象的观念,也是活生生的实践,更是医生和病人共同谱写的故事。本书由两位平凡医生的行医事迹开始,为读者展现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