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卷一 梁书一
卷二 梁书二
卷三 梁书三
卷四 梁书四
卷五 梁书五
……
卷一百五 汉书七
卷一百六 汉书八
卷一百七 汉书九
卷一百八 汉书十
卷一百九 汉书十一
……
《期权波动率交易策略》内容简介:本书非常适合作为期权的基础性知识读本,书中既没有复杂的公式,也没有冗长的数理推导过程,更没
老子图典-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良药 本书特色 《老子图典: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良药》:明心,治国,论道。老子图典-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良药 内容简介 《老子》是一部从“天道...
中国监察史论 本书特色 《中国监察史论》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监察制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中国监察史论》附录将中国监察制度发展成熟阶段的典型朝代一唐朝的御史...
宋史选举志补正 本书特色 “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重文献考据,以实证为要旨,收录范围包括发表的新作,如陈关东先生的《历代律历志校证》、吴玉贵先生的《唐书辑校》等...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中国读本 内容简介 我国的石刻文字,经过商周时千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成熟。所以从秦汉时开始,它在社会上尤其当权的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中已被广泛地使...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本书特色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代序历史岂容虚无——评新时期史学研究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历史虚无主义二题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
《少儿播音主持训练系列教材:故事绕口令100篇》内容简介:本书是原有少儿语言艺术系列教材的延伸产品,旨在通过练习绕口令,培养孩
三国2:龙争虎斗 本书特色 《三国》是吉川英治的*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交融的极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不...
历史中国-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 目录 一杨度: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二凤凰才子熊希龄的跌宕人生三张振武之死:武昌首义者的不归路四梁启超与夭折的民国两...
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插图本) 内容简介 《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通过热情的诗句、精巧的版画、把一个寻欢作乐的世界再现在我们面前。它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旧政权...
《哈佛中国史5》内容简介:《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
东京梦华录-国学经典 本书特色 《东京梦华录》: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东京梦华录-国学经典 内容简介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
《吃到自然瘦》内容简介:邱锦伶择时、瘦孕的理论基础,不但能使缠绕在现代人身上的顽固烦恼,如内火外火、胀气、便秘、过敏、失眠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内容简介:永泰二年(766)颜真卿遭权相元载排斥,被贬,开始寄情山水,依托佛道。加之与陆羽、张志和等隐逸之
三国那些事儿:叁:蜀魏之争卷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曹氏兄弟为夺王储之位,箕豆相煎;孙刘联盟破裂,引爆夷陵之战。刘备为陆逊所败,白帝城托孤于孔明。之后,诸葛亮南征...
吕后传奇-漫说中国历史-14-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本册图书讲述了刘邦诛韩信、吕后传奇、缇萦救父、七王之乱等著名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围绕着漫画故事,又用四个栏...
中国历史研究法 本书特色 听刘心武解密“红楼”疑云;随“百家讲坛”破解“清十二帝疑案”;考古中国、解秘中国、探索发现……央视10套权威纪录片全收录,别错过!中国...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六 本书特色 1920年9月“日上午11时,这些川东子弟终于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一些前来送行的家人与船上的人依依惜别。一声长鸣,邮轮...
《稿本《新疆图志》校理(繁体)》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新疆图志》稿本的版本、内容、价值进行研究,认为稿本出
《声色:永明时代的宫廷文学与文化》内容简介:在传统语境中,“声色”一词联系着“感官之娱”而暗寓贬义。本书创造性地以“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