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尔(Albert Spe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个建筑师,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时期,先是开始负责纳粹党的建筑设计,做了希特勒的建筑师,成为希特勒的“宫廷近侍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他做到了“第三帝国”的军备部长和生产部长,是“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大量增产军备的生产负责人。战后他在纽伦堡被判处二十年监禁。施佩尔认罪,在狱中反省了自己追随希特勒的生涯,对自己的罪行有了深刻的忏悔,并且写了《第三帝国内幕》(Erinnerungen)一书。这部著作对认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来说是具有第一手价值的回忆录。
施佩尔描述的希特勒并不是一个恶魔或者疯子,他在施佩尔的笔下有时充满着人情味,对自己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很有感情,能够在某些决策会议上服从正确的意见,在失败袭来时会感到悲伤,对于自己的命运也有着悲观的预期。他被各种在他身边争宠的政治集团包围,诸如戈林、希姆莱、纳粹党的大区区长等各种政治力量在他身边勾心斗角。他在国防军的军官团中有时感到自己没有“专业”地位。正如施佩尔用一个词形容的那样,他在许多方面只是个“业余专家”,比如军事指挥或艺术鉴赏方面。但是,他的至高无上的“元首”地位又要求他保持他无所不知的“专家”形象。这就造成了施佩尔所说的一种戏剧性场面,即希特勒常常是不顾他的参谋部的军事专家的意见而在地图上把各个师调来调去,直接指挥前线的军事行动。他在这方面有自负,但是一个由“业余行家”指挥而专家意见不被重视的军事统帅部,是不可能打赢德国那样的两线作战的现代战争的。
《第三帝国内幕》一书的英译者把施佩尔称为可能是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希特勒也曾经对秘书说过,“施佩尔仍然是他们(指他的幕僚们)中最优秀的一个”。从这部回忆录所达到的思想水准来看,他们的评价不虚。施佩尔在1945年上半年德国战败的最后几个月中为维护德国的工业、交通和通讯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坏、为保护德国的“民族生存的基础”而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对于德国人民的责任感。他对于纳粹统治集团的“集体罪责”的承担、对于纽伦堡审判的意义的阐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统治及文明前景的反思,既体现出一定的勇气,也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才华。就这部书达到的思想水平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施佩尔谈到了纽伦堡审判对于重建西方文明的主要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的重要意义,也谈到了在现代科技条件和传播手段下,因为统治大规模人群的思想变得轻而易举,因此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才显得尤其重要。他深知清算纳粹政权对于德国人民的自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决定把希特勒政权的真实面目告诉世人,不仅在纽伦堡的法庭上认罪,而且在回忆录中忏悔。为了粉碎德国人民对于希特勒政权的迷信,他在书中严厉谴责了希特勒意图毁灭德国“民族生存基础”的“焦土抗战”政策。不仅如此,他曾经当面顶撞希特勒,告诉他战争“已经失败”,继续毫无意义的破坏只是会增加德国人民的苦难,毁灭他们战后重建的物质基础。他以自己的最近距离的观察清楚地告诉德国人民,希特勒这个自称代表德国民族的统治者在最后的时刻考虑到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不顾一切的把这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哪怕他的“焦土”抗战会把德国变得“回到中世纪”。他在书中清楚地总结说,只有认清希特勒政权的本质,德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民族自新和民族复兴的道路。
施佩尔对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作为希特勒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里的常客,他对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恋的心理。他自称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从他与希特勒的交往过程来看,这是准确的。作为一个朋友,施佩尔在有些时候对希特勒的描写是充满感情的,比如他在最后见到希特勒时的情景,他离开希特勒时的满腹凄凉,以及在得知希特勒死讯后面对着希特勒照片的痛哭。这些富于人性的描写部分,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施佩尔,也使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希特勒。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的工业生产的组织者和意欲保全“民族生存基础”的“爱国者”(如果施佩尔愿意使用这一词的话),他又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显然,如果说在极权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间的友谊是条通则的话,施佩尔与希特勒的关系多少还是表明,也许在政治规则中总是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与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从理论上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相比,施佩尔的这种反思和告诫,因为他亲身参与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罪行,而显得更为更为沉痛、更为发人深省。
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施佩尔当时在弗伦斯堡邓尼茨的海军基地等待战败和被俘。作为希特勒钦定的继承人,邓尼茨政府主持了与盟军的投降事宜,而后前纳粹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在纽伦堡受到审判。施佩尔被控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他认罪,并在施潘道监狱服刑二十年。他在狱中写下了回忆录中的一部分,1966年出狱后,他借助档案资料及其他书籍、资料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毛泽东传(1893~1949) 内容简介 编写毛泽东同志的传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四年多的工作,建国前部分(一八九三年至一九四九年)已...
建筑宗师-梁思成 内容简介 从青年时代一直到生命的*后时刻,梁思成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
李自成(全二册)-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是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第l卷,集中描写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在明崇祯十一年冬天到第二年夏天自潼关突围到重整旗鼓...
姚雪垠传 内容简介 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怪个案”——他视“惟有读书高 ”为信条,却偏偏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正规学历;他想毕生从事历史研究,为了生计,却不...
鲁迅:1881~1936 本书特色 大型图文典藏版《鲁迅》融文献、资料、欣赏、典藏于一体,由鲁迅研究权威机构——北京鲁迅博物馆组织编纂,由“中国*美的书”得主、...
名人传精装本 本书特色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
本书是卓别林创作生活的传略。卓别林是个天才的艺术家,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博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同情。这个逗人发笑的夏尔
二战十大名将丛书: 隆美尔(上下) 内容简介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
李安,张晓刚,徐冰,老树,毛焰,邱志杰,何多苓,罗中立,周英华,刘晓东,耿建翌,川美77级油画班,凯伦•史密斯,加里•格拉夫
忏悔无门-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慈善家李春平的悲喜人生及传奇经历。他那传奇人生经历的背景,正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剧烈扩大的当代中国。主人公在大时代...
老舍自述 本书特色 我想:一个作家若能够克服知识分子的狂傲的优越感而诚诚恳恳地去向人民学习;丢掉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并且勤恳地学习政治,...
院士的中学时代 本书特色 该书由中国青年报与共青团湖北省委倾力打造,系共青团湖北省委青少年思想引领课题项目。中青报记者分别面对面采访了杨乐、王元、李德仁、张丽娜...
◎编辑推荐:这是一部重要的评传,将史实与剧本巧妙地交错重叠,记录了身兼导演和剧作家的新藤兼人站在电影舞台上80余年来的奋斗
听听那风声 内容简介 《文汇读书周报》一千期了。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不长也不短的岁月。纸已经发黄,铅字油墨的字迹开始模糊,套红的标题正在变淡。虽然《试刊号...
追寻普鲁斯特 本书特色 《追寻普鲁斯特(莫洛亚文学传记)》是莫洛亚众多传记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不但是讲述普鲁斯特一声经历的传记,更是深入探讨与评析《寻找失去的时间...
非常农民-当代神农袁隆平 内容简介 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我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板,3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我不在...
谈话录 内容简介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作品堪称当代文学典范,她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
大卫.贝克汉姆:我的立场 本书特色 此次小贝的新自传有5大关注点:一是无所顾忌地披露了他与“乡下老头”(小贝原话,指曼联教练弗格森)的恩恩怨怨,讲了许多过去投鼠...
吴越品苏轼:苏东坡的杂耍人生 内容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和散文...
重读武则天 内容简介 全书对武则天的重大人生经历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薄命宫女到一代女皇,从蕙质兰心到玩弄权术,她稳稳占据大唐权势中心,成为庙堂之主宰;她在凄绝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