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与哲学家

和尚与哲学家

作者:让-弗朗索瓦·勒维尔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5-5

评分:8.3

ISBN:9787214026095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赖声川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

()

作品目录

目录
从科学研究到精神探求
宗教还是哲学
黑匣子里的幽灵
一种精神科学?
关于佛教形而上学
对世界的行动和对自我的行动
佛教与西方
宗教精神性与世俗精神性
暴力从何而生?
智慧、科学与政治
佛教:衰落与复兴
信仰、礼仪与迷信
佛教与死亡
个体即国王
佛教与精神分析
文化影响与精神传统
进步与创新
和尚问哲学家
哲学家的结论
和尚的结论
· · · · · ·

作者简介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hard)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译者简介:

赖声川

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父:······我认为,现代西方科技文明所给我们的限制在于,虽然大家都能够享受科技文明的好处,但事实上很少人参与它。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宇宙、物质和生命如何运作,但是每天上百万的人——包括我自己——服用阿司匹林,且对阿司匹林如何暂时解除我们的疼痛毫无概念。当我们说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科技时代,这根本不是事实。人类活在一个与科技时代平行的时代中。一个文盲可以享受所有科学和科学副产品所带来的好处,程度就和顶尖科学家一样。但是在古典和现代科学诞生的西方,绝大多数的人无视于科学的内在运作,他们必须得到什么别的。直到最近,那个“别的”就是宗教以及那些政治乌托邦。除了伊斯兰教世界之外,宗教无法再完成这个功能,而所有的乌托邦已经在血腥和荒谬之中崩溃,于是出现一个真空。

——引自第211页


子:想一想,我们这一辈子为什么选择做我们所做的?如何选择?我们是不是在选择?佛教对懒惰的定义在此似乎很切题:佛教谈到三种懒惰。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佛教的观点中,这种懒惰会让你觉得就算努力也没有意义,你永远无法达到任何心灵上的成就,这种懒惰让自己灰心,反而令自己试都不去试。第三种,也是在这里最切题的,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所有时间都花在解决次要问题上,一个接一个,在一个永无止境的顺序中,像湖上的涟漪一样。你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情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我觉得现代世界中知识的过度横向发散与这第三种懒惰有关,就算在这种懒惰中,也有人一辈子都非常努力地在做一件事。

——引自第21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