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圖表一覽.................................................................................................. ix
中文版序................................................................................................ xiii
前言........................................................................................................xvii
序章 中國民俗宗教研究的課題........................................................... 1
第一節 中國宗教研究新動態 ....................................................... 1
第二節 道堂研究的視角 ............................................................. 11
第三節 關於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課題 ......................... 26
第一章 扶乩的性質............................................................................. 33
第一節 扶乩及其歷史 ................................................................. 33
第二節 香港的巫術與扶乩 ......................................................... 44
第三節 乩手的成巫過程 ............................................................. 55
結 語 ............................................................................................. 69
第二章 扶鸞結社中的神與人 .............................................................. 71
第一節 道堂中的扶乩 ................................................................. 71
第二節 通過乩示展開的神與人之間的交流 ............................. 76
第三節 扶鸞結社的決策 ............................................................. 86
結 語 ........................................................................................... 102
第三章 道堂在都市社會香港的社會功能....................................... 105
第一節 作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105
第二節 道堂的喪葬事業 ........................................................... 119
結 語 ........................................................................................... 142
第四章 道堂運動的背景——清末廣東道教與呂洞賓信仰.......... 145
第一節 清末廣東道教界 ........................................................... 152
第二節 呂洞賓信仰諸形態 ....................................................... 163
結 語 ........................................................................................... 178
第五章 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區道堂運動的展開............................... 179
第一節 初期道堂運動 ............................................................... 180
第二節 光緒年間的道堂運動 ................................................... 199
結 語 ........................................................................................... 215
第六章 民國時期廣州呂祖道堂
——信善堂的人們及其宗教世界 ...................................... 217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道堂運動 ................................................... 217
第二節 信善堂的成立 ............................................................... 221
第三節 《為善最樂》的宗教世界 .............................................. 229
結 語 ........................................................................................... 249
第七章 戰後的道堂運動與香港道教界........................................... 251
第一節 從廣州至寶台到青松觀
——戰後道堂雛形的形成 .......................................... 252
第二節 信善系統的展開過程 ................................................... 267
第三節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形成 ............................................... 277
第四節 面向1997年香港回歸 .................................................. 281
第五節 跨越1997年 .................................................................. 286
結 語 ........................................................................................... 289
終章 道教與扶乩信仰....................................................................... 291
第一節 香港的道堂與扶乩信仰 ............................................... 291
第二節 近代廣東道教界形成的關鍵
—全真教與呂祖扶乩信仰 ...................................... 297
附論 廣東省的道觀復興事業
—跨國主義、歷史、共同體 .............................................. 305
附加資料A 以信善紫闕玄觀信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統計表 ........ 327
附加資料B 《為善最樂》原文例 ....................................................... 331
日文版(1999)後記.............................................................................. 335
參考文獻............................................................................................... 339
關鍵詞索引........................................................................................... 369
本书整体上可以分作四部分:题解、今译、注释、韵读,每篇作品均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解读。全书处处显示出一种严谨务实、一丝不
道教的历史 本书特色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好、值得佩服的,除了二周(鲁迅、周作人)之外,许地山是第三名。——胡适集这么多学问家于一身,在现代作家中也是罕见的...
疗心 本书特色 时代的快发展,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心灵极易蒙尘。于是,焦虑烦闷、悲伤绝望等各种负面情绪便无孔不入,一一袭来。而受其困扰的我们,则如踩...
《法义》导读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为柏拉图《法义》所作的导读。全书结构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介绍了柏拉图的《法义》结构、文风、义理在他整个作品织体中的位置;第二...
四书五经(上下) 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者何?书名也,四书与五经之合集也。何谓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也。《大学》、《中庸》本属于《礼记》...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 本书特色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
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 本书特色 明清编著的这本《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将邵雍主要哲学著作《皇极经世书》中的心性学及其赖以产生的禅学思想作...
人性需要揭穿-葛拉西安智慧箴言录 本书特色 《人性需要揭穿》原名《智慧书》,是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它以一种令人惊奇冷峻的笔调,揭穿了人性的真面目,为人生处世提供...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
荒漠甘泉—附《黑门山路》 本书特色 本书被译成21种文字,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这是一部帮助了无数处于困难中人们的书,被喻为《圣经》第二,征服了教内外亿万...
我的禅修生活:日本当代临济宗云水僧修行实录 本书特色 日本当代临济宗云水僧修行实录以日记的方式书画而成,引起日本禅学家的重视,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我的禅修生活:日...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特色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
紫气千寻落楼观 本书特色 《紫气千寻落楼观》,楼观道文化在中国具有怎样的文化史学地位?老子的《道德经》与楼观经典《西升经》、《化胡经》有无哲学渊源关系?楼观道文...
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 内容简介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正所谓“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所以文...
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 内容简介 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
本书系介绍60年代继存在主义之后在法国风行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的综论性著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论述了五位结构主义思想家
沉思录 本书特色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编著的《沉思录》是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和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书。人生的过程是转瞬即逝的一个点,本质是变动的,知觉是迟钝...
慈悲的力量-现当代高僧德行录 本书特色囊括百年中国弘一、星云、一行、净空等20多位*有影响的大德高僧!大师用亲历故事帮你开解尘世迷失,故事短小隽永,耐人寻味!从...
生育对话录 本书特色 我笃信生育是*严肃的生活哲学我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宋涵《生育对话录》诚实地探讨了女性生育困...
魔鬼逻辑学 本书特色 《魔鬼逻辑学》 是一本简单的逻辑学入门读物,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明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标准,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阐述逻辑学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