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圖表一覽.................................................................................................. ix
中文版序................................................................................................ xiii
前言........................................................................................................xvii
序章 中國民俗宗教研究的課題........................................................... 1
第一節 中國宗教研究新動態 ....................................................... 1
第二節 道堂研究的視角 ............................................................. 11
第三節 關於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課題 ......................... 26
第一章 扶乩的性質............................................................................. 33
第一節 扶乩及其歷史 ................................................................. 33
第二節 香港的巫術與扶乩 ......................................................... 44
第三節 乩手的成巫過程 ............................................................. 55
結 語 ............................................................................................. 69
第二章 扶鸞結社中的神與人 .............................................................. 71
第一節 道堂中的扶乩 ................................................................. 71
第二節 通過乩示展開的神與人之間的交流 ............................. 76
第三節 扶鸞結社的決策 ............................................................. 86
結 語 ........................................................................................... 102
第三章 道堂在都市社會香港的社會功能....................................... 105
第一節 作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105
第二節 道堂的喪葬事業 ........................................................... 119
結 語 ........................................................................................... 142
第四章 道堂運動的背景——清末廣東道教與呂洞賓信仰.......... 145
第一節 清末廣東道教界 ........................................................... 152
第二節 呂洞賓信仰諸形態 ....................................................... 163
結 語 ........................................................................................... 178
第五章 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區道堂運動的展開............................... 179
第一節 初期道堂運動 ............................................................... 180
第二節 光緒年間的道堂運動 ................................................... 199
結 語 ........................................................................................... 215
第六章 民國時期廣州呂祖道堂
——信善堂的人們及其宗教世界 ...................................... 217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道堂運動 ................................................... 217
第二節 信善堂的成立 ............................................................... 221
第三節 《為善最樂》的宗教世界 .............................................. 229
結 語 ........................................................................................... 249
第七章 戰後的道堂運動與香港道教界........................................... 251
第一節 從廣州至寶台到青松觀
——戰後道堂雛形的形成 .......................................... 252
第二節 信善系統的展開過程 ................................................... 267
第三節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形成 ............................................... 277
第四節 面向1997年香港回歸 .................................................. 281
第五節 跨越1997年 .................................................................. 286
結 語 ........................................................................................... 289
終章 道教與扶乩信仰....................................................................... 291
第一節 香港的道堂與扶乩信仰 ............................................... 291
第二節 近代廣東道教界形成的關鍵
—全真教與呂祖扶乩信仰 ...................................... 297
附論 廣東省的道觀復興事業
—跨國主義、歷史、共同體 .............................................. 305
附加資料A 以信善紫闕玄觀信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統計表 ........ 327
附加資料B 《為善最樂》原文例 ....................................................... 331
日文版(1999)後記.............................................................................. 335
參考文獻............................................................................................... 339
關鍵詞索引........................................................................................... 369
《古兰经注》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沿用了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些译法,书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书名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
孟子与公孙丑-南怀瑾作品 本书特色 《公孙丑》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子路、孔子、告子、大禹、大舜、周公、商汤、北宫黝、孟施舍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吊伐革命、汉...
天主之城(上下) 内容简介 圣奥古斯丁所著的《天主之城(上下西方正典)》共分二十二卷。**部分一至十卷主要在驳斥对基督教不实的攻击,第二部分十一至二十二卷则说明...
道教与传统兵学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从传统兵学对道教的影响及其表现、道教对传统兵学的影响及其表现以及道教与传统兵学双向互动关系三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介绍道...
36计智典 内容简介 36计是*大众化的一组策略概念,上接兵法,下通管理,是现代人的生活宝典、企业人求变应变的智慧。《36计智典》从政治、商业、人生等三个面向切...
新书--中国美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本体诠释学(二)-成中英文集-第二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与《本体诠释学》(一)相呼应,主要从“《易经》与本体诠释学”“本体诠释学...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共同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时期所作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之文章结集,作者希望藉此为契机,使青
知识与语境(当代西方知识论对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 内容简介 对怀疑主义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康德把怀疑主义问题的未决看作“哲学的耻辱”,奎因则指出:“休谟的困...
孟子与万章 南怀瑾 讲述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全部讲...
《法相唯识学(上)》是佛家人士太虚先生在厦门大学文哲学会讲授“法相唯识学概论”时,由其门人学生的笔记为基础写成的。《法相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三卷:近代哲学的兴起: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本书特色 倾注英国哲学史泰斗一生学术研究之经验撰写而成的著作...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讲述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不衰,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
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57-[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科哲学爱好者以精华的篇幅,读懂伟大的思想。康德著名四篇政治作品,穿越时光的思想启蒙对什么是启蒙的...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中国文学...
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 本书特色 《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结构正是围绕上述内容的逻辑展开:**章介绍先秦儒家“公私有机论”的思想来源,第二章分析证成“公私有机论”的理...
傅佩荣-我读《易经》(下) 本书特色 《易经》是不必也不能一口气读完的。它是手边的**参考。每天念一两卦,久之心领神会,境界自然开阔。我一直盼望拥有一本看得懂的...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 本书特色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可以为儒学的价值目标做一个粗略的排序:君王(同于朋友)→社稷(邦吲)→爽夏之辨(恪守华夏本...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 本书特色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玉昆子围绕着阴阳五行展开,论述了阴阳五行的起源、发展、与人体的关系、与中国...
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 本书特色 这是一位当代学者充满时代感受和主体精神的崭新解读。这咱解读既不离开康德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同时又充满极具个性的当代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