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外说禅》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或世间)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禅外说禅读后记(启功)
图版
一 灵山香堂遗址
二 石雕释迦牟尼禅定像
三 石刻菩提达磨像
四 六祖慧能铜像
五 杭州灵隐寺
六 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影
七 明北藏本《六祖坛经》书影
第一章 弁言
1.1.l 缘起(一)
1.1.2 缘起(二)
1.2 禅内禅外
1.2.1 在外有自由
1.2.2 著史只能在外
1.2.3 易解的路
1.3 史料问题
1.4 也是揣龠
第二章 观照人生
2.1 宇宙和人生
2.2 人生问题
2.2.1 目的难证
2.2.2 义务和善念
2.2.3 快乐与众乐主义
2.2.4 欲的满足
2.2.5 粗略认识
2.3 人生之道
2.3.1 勤勉的路
2.3.2 倦怠的路
2.3.3 以逆为顺
2.3.4 道的同异
第三章 佛法通义
3.1 章题释义
3.2.1 内容过多
3.2.2 内容过专
3.2.3 内容过繁
3.3 教外说
3.4 佛法要点
3.4.1 生死事大
3.4.2 人生是苦
3.4.3 四圣谛
3.4.4 无常
3.4.5 五蕴皆空
3.4.6 万法唯识
3.4.7 十二因缘
3.4.8 戒定慧
3.4.9 憮吊丸
3.4.10 慈悲喜舍
3.4.11 神通和福报
3.4.12 门外管窥
第四章 中土佛教
4.1 源流说路
4.2 前期佛教
4.2.1 汉
4.2.2 三国西晋
4.3 中期佛教
4.3.1 东晋、南北朝(一)
4.3.2 南北朝(二)
4.3.3 隋
4.3.4 唐
4.4 后期佛教
4.4.1 五代十国
4.4.2 宋(附说辽金)
4.4.3 元
4.4.4 明
4.4.5 清
4.5 宗派
4.5.1 三论宗
4.5.2 法相宗
4.5.3 律宗
4.5.4 净土宗
4.5.5 密宗
4.5.6 天台宗
4.5.7 华严宗
4.6 影响
4.6.1 生活方面
4.6.2 学术方面
4.6.3 文学艺术方面
4.7 旁观语
第五章 禅宗史略
5.1.1 禅的泛义
5.1.2 早期禅法
5.1.3 北地禅法
5.2 立宗因缘
5.3 渊源传说
5.3.1 灵山一会
5.3.2 西天二十八祖
5.4 中土统系
5.4.1 初祖菩提达磨
5.4.2 楞伽宗
5.4.3 二祖慧可
5.4.4 三祖僧璨
5.4.5 四祖道信
5.4.6 五祖弘忍
5.4.7 旁出法嗣
5.5 南宗顿教
5.5.1 六祖慧能
5.5.2 六祖坛经
5.5.3 高足举要
5.5.4 下传弟子举要
5.6 立宗分派
5.6.1 沩仰宗
5.6.2 临济宗
5.6.3 曹洞宗
5.6.4 云门宗
5.6.5 法眼宗
5.6.6 杨歧派
5.6.7 黄龙派
5.7 后期情况
第六章 禅悟的所求
6.1 难言也
6.2.1 门外寻源
6.2.2 出世间
6.2.3 证实相
6.2.4 明白性
6.2.5 自由无碍
6.2.6 概观
6.3 向自然挑战
第七章 渐与顿
7.1 通往禅悟的路
7.2.1 渐修
7.2.2 达磨以前的渐修
7.2.3 楞伽宗的渐修
7.2.4 南宗与渐修
7.3.l 所谓顿
7.3.2 顿的底细
7.3.3 顿的果实
7.3.4 顿的得失
第八章 师徒之间
8.1 自了与度人
8.2 致知的老路
8.3 求顿悟的新路
8.3.1 授受的各种形式
8.3.2 宗风和家风
8.3.3 一些新程式
8.3.4 破执与传心
8.3.5 破和传的可能性
8.3.6 旦暮遇之
第九章 机锋公案
9.1. 机锋和公案
9.1.2 设想的威力
9.1.3 旧的义解
9.1.4 可解的程度
9.2.1 机锋语的路数
9.2.2 有理和无理
9.3. 多种动作的意义
9.4 效果的限度
第十章禅悦和禅风
10.1 得道和望道
10.2 一种安乐
10.2.1 不改其乐
10.2.2 另一种面目
10.2.3 世事浮云
lO.2.4 奇言异行
10.2.5 自由无碍
1O.2.6 小机大用
10.2.7 禅境中往还
l0.3 几句附加的话
第十一章 理想与实际
11.1 理想与实际有距离
11.1.1 禅与教
11.1.2 顿悟与惯熟
11.1.3 出世与家常
11.1.4 守身与随顺
11.1.5 新思与旧意
11.1.6 深度广度问题
11.2 补说
第十二章 可无的赘疣
12.1 应务本
12.2.1 生有异相
12.2.2 各种神通
12.2.3 超常的尊崇
12.2.4 预知死期
12.3 顺应世俗
12.3.1 近权贵
12.3.2 念故旧
12.3.3 重诗文
12.3.4 防微杜渐
第十三章 禅的影响(上)
13.1 关于影响
13.2 道学
13.2.1 李翱复性
13.2.2 程朱理学
13.2.3 陆王心学
13.2.4 语录体
13.3 诗学
13.3.1 司空图诗品
13.3.2 诗与禅
13.3.3 沧浪诗话
13.3.4 神韵说
第十四章 禅的影响(下)
14.1 立身处世
14.2.1 近禅与逃禅
14.2.2 正心修己
14.2.3 脱略世事
14.2.4 处逆如顺
14.2.5 山林气
14.3.1 禅意诗
14.3.2 禅意画
14.4 禅语
第十五章 余论
15.1 回顾既往
15.2 展望未来
再版说明
《论语》的哲学诠释:比较哲学的视域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阐述了哲学和语言学的基础问题,对《论语》这本儒家著作进行了哲学层面的解析与释义,并收录了英文的《论语》全文...
庞迪我与中国 本书特色 《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中西两国...
时光圣道 本书特色 纵观时空长河,地球只不过是众生在此宇宙之中的一个临时小舟。我们不希望只困守在这条小船之上,当然*不希望自我毁灭在这条小船之上。作为万物灵长的...
1922-1945-梵蒂冈的乱世抉择 本书特色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梵蒂冈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了五十多年,这是一段有着极大争议的历史,国外史学界为此著述颇多。近...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 内容简介 在与当代政治哲学思想巨擘罗尔斯和诺齐克的对话中,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和政治理论教授、分析马克思主义...
狄德满(R.G.Tiedemann),中国史研究著名学者。1941年出生于德国,先后取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Milwaukee)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和
基督教哲学1500年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基督教哲学的思想来源、教父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经院哲学的诞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播、经院哲学的兴盛等12章。基督教哲学...
《高岛断易》是日本明治时期易学大师、以占卜参政的奇人高岛吞象的毕生巨著,百余年来以英、汉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再现易占失传
论语 本书特色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被誉为“东方圣经”、“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综观整部《论语...
洞见和真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本书特色 《洞见和真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由大虚法师讲述,内容包括:净土三经的关系、大师的故事、无量寿的秘密、新尝试...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属于史学方面的,即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为哲学的著作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是一部导读性质的著作。由于篇幅关系以及为了不让各种外在考虑时时中断康德本人极其连贯的思路,书
大家学术丛书学易笔谈 本书特色 《学易笔谈》是近代易学名家杭辛斋的经典之作,收入《易学笔谈》《易学笔谈二集》及《读易杂识》。书中广泛引用当时天文、数学、物理、化...
新书--皇极经世书(全三册)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国哲学研究者国学大师梁启超尝云:“康节先生,以宇宙万有,皆生于心,事事凭空创造,后人无此聪明,故不能传其学...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一卷) 内容简介 《德意志思想评论》为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主办的专业性系列出版物,2003年起出版,年出一卷。每...
道德哲学原理 内容简介 亚当·弗格森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亚当·斯密等人一样,为英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大师。《道德哲学原理》一书从人类和个体自然史...
国富论 内容简介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
世纪论语 内容简介 本丛书推出的**批名刊为《博览群书》、《天涯》、《上海文学》、《北京文学》、《文艺争鸣》、《黄河》、《书屋》、《百年潮》等八本优秀人文社科期...
明代王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本体与工夫的关系这一王学核心问题为线索,重新解读了王学的产生,发展,分化的历程,并根据这一问题对王学分化及流派划分提出了新见解。明...
容忍与自由-名家经典.胡适哲思录 本书特色内容推荐 胡适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由、民主、科学、革新的进取精神,他毕生都在推崇新道德,新文化运动的改革。在国人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