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外说禅》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或世间)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禅外说禅读后记(启功)
图版
一 灵山香堂遗址
二 石雕释迦牟尼禅定像
三 石刻菩提达磨像
四 六祖慧能铜像
五 杭州灵隐寺
六 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影
七 明北藏本《六祖坛经》书影
第一章 弁言
1.1.l 缘起(一)
1.1.2 缘起(二)
1.2 禅内禅外
1.2.1 在外有自由
1.2.2 著史只能在外
1.2.3 易解的路
1.3 史料问题
1.4 也是揣龠
第二章 观照人生
2.1 宇宙和人生
2.2 人生问题
2.2.1 目的难证
2.2.2 义务和善念
2.2.3 快乐与众乐主义
2.2.4 欲的满足
2.2.5 粗略认识
2.3 人生之道
2.3.1 勤勉的路
2.3.2 倦怠的路
2.3.3 以逆为顺
2.3.4 道的同异
第三章 佛法通义
3.1 章题释义
3.2.1 内容过多
3.2.2 内容过专
3.2.3 内容过繁
3.3 教外说
3.4 佛法要点
3.4.1 生死事大
3.4.2 人生是苦
3.4.3 四圣谛
3.4.4 无常
3.4.5 五蕴皆空
3.4.6 万法唯识
3.4.7 十二因缘
3.4.8 戒定慧
3.4.9 憮吊丸
3.4.10 慈悲喜舍
3.4.11 神通和福报
3.4.12 门外管窥
第四章 中土佛教
4.1 源流说路
4.2 前期佛教
4.2.1 汉
4.2.2 三国西晋
4.3 中期佛教
4.3.1 东晋、南北朝(一)
4.3.2 南北朝(二)
4.3.3 隋
4.3.4 唐
4.4 后期佛教
4.4.1 五代十国
4.4.2 宋(附说辽金)
4.4.3 元
4.4.4 明
4.4.5 清
4.5 宗派
4.5.1 三论宗
4.5.2 法相宗
4.5.3 律宗
4.5.4 净土宗
4.5.5 密宗
4.5.6 天台宗
4.5.7 华严宗
4.6 影响
4.6.1 生活方面
4.6.2 学术方面
4.6.3 文学艺术方面
4.7 旁观语
第五章 禅宗史略
5.1.1 禅的泛义
5.1.2 早期禅法
5.1.3 北地禅法
5.2 立宗因缘
5.3 渊源传说
5.3.1 灵山一会
5.3.2 西天二十八祖
5.4 中土统系
5.4.1 初祖菩提达磨
5.4.2 楞伽宗
5.4.3 二祖慧可
5.4.4 三祖僧璨
5.4.5 四祖道信
5.4.6 五祖弘忍
5.4.7 旁出法嗣
5.5 南宗顿教
5.5.1 六祖慧能
5.5.2 六祖坛经
5.5.3 高足举要
5.5.4 下传弟子举要
5.6 立宗分派
5.6.1 沩仰宗
5.6.2 临济宗
5.6.3 曹洞宗
5.6.4 云门宗
5.6.5 法眼宗
5.6.6 杨歧派
5.6.7 黄龙派
5.7 后期情况
第六章 禅悟的所求
6.1 难言也
6.2.1 门外寻源
6.2.2 出世间
6.2.3 证实相
6.2.4 明白性
6.2.5 自由无碍
6.2.6 概观
6.3 向自然挑战
第七章 渐与顿
7.1 通往禅悟的路
7.2.1 渐修
7.2.2 达磨以前的渐修
7.2.3 楞伽宗的渐修
7.2.4 南宗与渐修
7.3.l 所谓顿
7.3.2 顿的底细
7.3.3 顿的果实
7.3.4 顿的得失
第八章 师徒之间
8.1 自了与度人
8.2 致知的老路
8.3 求顿悟的新路
8.3.1 授受的各种形式
8.3.2 宗风和家风
8.3.3 一些新程式
8.3.4 破执与传心
8.3.5 破和传的可能性
8.3.6 旦暮遇之
第九章 机锋公案
9.1. 机锋和公案
9.1.2 设想的威力
9.1.3 旧的义解
9.1.4 可解的程度
9.2.1 机锋语的路数
9.2.2 有理和无理
9.3. 多种动作的意义
9.4 效果的限度
第十章禅悦和禅风
10.1 得道和望道
10.2 一种安乐
10.2.1 不改其乐
10.2.2 另一种面目
10.2.3 世事浮云
lO.2.4 奇言异行
10.2.5 自由无碍
1O.2.6 小机大用
10.2.7 禅境中往还
l0.3 几句附加的话
第十一章 理想与实际
11.1 理想与实际有距离
11.1.1 禅与教
11.1.2 顿悟与惯熟
11.1.3 出世与家常
11.1.4 守身与随顺
11.1.5 新思与旧意
11.1.6 深度广度问题
11.2 补说
第十二章 可无的赘疣
12.1 应务本
12.2.1 生有异相
12.2.2 各种神通
12.2.3 超常的尊崇
12.2.4 预知死期
12.3 顺应世俗
12.3.1 近权贵
12.3.2 念故旧
12.3.3 重诗文
12.3.4 防微杜渐
第十三章 禅的影响(上)
13.1 关于影响
13.2 道学
13.2.1 李翱复性
13.2.2 程朱理学
13.2.3 陆王心学
13.2.4 语录体
13.3 诗学
13.3.1 司空图诗品
13.3.2 诗与禅
13.3.3 沧浪诗话
13.3.4 神韵说
第十四章 禅的影响(下)
14.1 立身处世
14.2.1 近禅与逃禅
14.2.2 正心修己
14.2.3 脱略世事
14.2.4 处逆如顺
14.2.5 山林气
14.3.1 禅意诗
14.3.2 禅意画
14.4 禅语
第十五章 余论
15.1 回顾既往
15.2 展望未来
再版说明
问吧16 有关佛教的101个趣味问题 本书特色 《问吧16:有关佛教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
《王国维集(套装共4册)》收集齐全,编校精当,既是学者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又是青年学子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教材。书中提供了
心是菩提-佛学中的人生哲学课 本书特色 本书,在深刻集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
入世修行 内容简介 本书即收入韦伯关于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两篇著名演讲以及他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在两篇演讲中,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
五经四书全译(全四册) 本书特色 本书的前身,是由陈襄民、裴泽仁、管曙光、张文学与笔者五人分工注译的《五经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3年重印。...
庄周-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特色 在中国古代智慧巨星之中,庄周无疑特别耀眼。他继承和发展了李聃关于“道”的理论,形成一整套瑰丽的哲学理论体系,**次勇敢地揭示奥秘世...
一个人,有一妻一妾二子,早年又放浪形骸,长到三十九岁,突然“不辞而别”地出家了。妻妾哭见最后一面也被拒寺外。你以为他是“
三元总录 本书特色 本书中的“啖蔗”,顾名思义就是吃甘蔗,意思是学习地理堪舆之本就如同吃甘蔗,将甘蔗的渣杆剔除,剩下的都是沁甜的蔗汁。作者将清朝乾隆年以前的堪舆...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与会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本书特色 一、总理推荐,影响广泛温家宝总理六次推荐此书;从世界**哲学家、经济学家到我国著名学者,此书一直被鼎力推荐。二、亚当?斯密经典作...
境由心生:熊十力精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熊十力的学术专论、随笔、短论、讲词、语录等,涉及到中国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讨论的问题,如哲学与科学对象的界定、中...
山中来信 本书特色 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日内瓦的宗教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是否通缉卢梭产生了争议,掌握行政权的小议会...
反抗的未来 内容简介 所谓“反抗”,在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来讲,指的是意义和冲动相互回溯,从而揭示记忆、让主体的生命重新开始。在怀疑批判精神失去了道德审美精...
第7卷-论上帝的管理-神学大全-论上帝-第一集 本书特色 【本书的地位及内容】堪与《圣经》相提并论的著作在特伦特大公会议期间(16世纪),神父们一致同意,将《神...
视读哲学 本书特色 《视读哲学》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如此短的篇幅让你对本文哲学史有个整体的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视读哲学》的叙述形式,它让...
法国犹太裔哲学家列维纳斯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最为彻底地反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 内容简介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决定了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独特性;同时,作家们的创作思考又丰富和发展了东正教哲学...
雪域梵宫布拉宫和大昭寺 内容简介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为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现存大、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曾是西藏政教合一权利的...
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 目录 致谢序言: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座城市的故事**步**章 辩证法的意义第二步第二章 作为主体的社会关系第三章 内在关系哲学第四...
简介:《大念住经要义》这部《大念住经》为我们指出一条清晰详实的修行大道,是克服愁悲、灭除苦忧、体证涅槃必须遵循的重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