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
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它冲击着世界各种传统宗教。日本佛教徒对于这一现代潮流早有准备,在会议上应对自如,说明日本佛教已经走出明治初年“祭政一致”和“神佛分离”造成的困境。但是,与日本不同,代表中国出席大会的主要是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与会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彭光誉,则以帝国官员与儒家学者身份,傲慢地坚持儒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宗教”与“现代”都表现出相当不屑。中国佛教不仅缺席大会,并且在那个时期,对现代潮流也缺乏回应,虽然1895年之后的中国士大夫转手从日本学到佛教在现代的种种意义,因而刺激了晚清佛学复兴,但中国寺院佛教对西潮的反应,仍然慢半拍甚至一拍,直到“庙产兴学”直接威胁到佛教的生存,才开始了佛教振兴与佛教改革运动。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反应迟缓,使后起的中国佛教不得不面对居士佛学的挑战、现代政治和思潮的压力和日本佛教争夺空间的三重压力,使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举步维艰。对比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这一现代历史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东亚、宗教与历史的问题,检讨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提要】
这一讲的问题意识,来自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道教在东亚流传与影响的研究现状。如何评价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日本、中国与韩国学界曾有激烈争论。本文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道教遗迹”的若干现象为例,指出古代的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自从古代巫觋、秦汉方士、中古道教以来,曾有着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并留下文化遗迹,对这些文化遗迹,笼统而简单地说它“是”或“不是”中国道教的影响,其实不仅受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也往往忽略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的叠加过程。特别是,如果我们仔细清理中国道教在日本与韩国的流传,特别是十一世纪之后的流传,就能知道道教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形塑下,不仅在各个时代不同,在各个国家也不同。本文意在说明,超越国家/王朝的宗教史研究,不仅要说明文化之间的“交错”和“叠加”可能塑造了一个彼此相近的“东亚”信仰世界,更要说明的是,道教的流传与影响,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不同背景中,曾经发生移形换位的变异。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提要】
这是一篇历史学论文。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是“历史学”的论文,是因为本文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特别是它的疆域和族群,只是试图客观地描述一个历史过程,即描述现代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甚至只是在描述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1920-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如何参与重建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在对这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作任何价值判断,我既不是在为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也不是在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内”与“外”的多重困境开药方。因此,这篇论文叙述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从晚清以来,特别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二十来年中,中国主流学界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刺激下,参与到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论述的大潮中,在学术上努力纳“四裔”入“中华”,也许,这一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代“中国”这个在疆域与民族上都颇为特别的国家。
自序
第一讲:回应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
引言:从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说起
一,“世界宗教大会”上的儒家与佛教:中国与日本之差异
二,左手世界主义,右手国家主义?日本佛教对西潮的应对策略
三,反应迟半拍:晚清民初中国佛教的左右为难
四,亡羊不能补牢:后发的中国佛教之现代困局
五,同途殊归:晚清中国佛教与明治日本佛教的不同命运
结语:三面受敌的现代中国佛教:西潮、居士佛学与日本佛教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
引言:关于东亚道教研究的问题
一,祓除祭禳仪式、符咒法术与“守庚申”习俗:东亚的中国道教痕迹?
二,时代和路线:中国道教在东亚之流传史
三,“外来”抑或“自生”,“影响”还是“借用”:对于道教在日、韩流传与遗迹之再评估
结语:关于东亚道教研究的概念、立场与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说“是”或“不是”?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
引言:现代中国如何形成国家:“从天下到万国”与“纳四裔入中华”
一,“五族共和”与“驱逐鞑虏”:晚清民初“中国”重建的不同思路
二,“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界的新取向
三,“本土的”与“复数的”:七七事变之前中国学界对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取向
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1937年前后中国学界心情的转变
五,“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年《益世报》上的争论及其他
结语:“同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中华民族论
儒学警悟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明抄本《儒学警悟》发现之前,学界以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为丛书之祖。后经缪荃孙考证,《儒学警悟》早于《...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中国禅学丛书 本书特色 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
佛学研究十八篇 本书特色 《佛学研究十八篇》:佛法初入中国,相传起于东汉明帝时。正史中纪载较详细,为《魏书·释老志》。其文如下:汉武……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器还...
哲学片段 本书特色 《哲学片段》是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基本要素的简洁明晰的表达,亦是其五部主要的基督思想论著的**部(1844)。书名虽为《哲学片段》,实以基督信仰...
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本书特色 20世纪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经历传奇、身份复杂:出生于君士坦丁堡,成长于雅典,又流亡于法国;是当代欧洲一流...
每天读一点:梦的解析 本书特色 《梦的解析》是世界上首次以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梦”的涵义的书,引入本我概念,阐释人的潜意识理论,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
本书收录德国著名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
庄子浅注(修订重排版46.00) 内容简介 《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
《古汉语虚词》选择了百多个虚词,虚词中的多音词附于主要虚词之下。虚词的用法,不仅限于常见的;比较难解的,或者容易误会的,
人生哲学 本书特色 有生活智慧的人懂得,幸福和快乐都是上天的恩赐,不可强求,亦不必刻意制造或逃避。智者发现:天灾与人祸都是痛苦的原因,但却不是烦恼的根由。于是他...
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 本书特色 本书以隋唐时期长安佛教造像为核心,探讨了造像艺术中所体现的佛教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勾勒了皇室、僧团与信众之闻的关系。在此...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 内容简介 本书结集了作者近年来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有关经学和史学,以及经、史相互关系的几篇论文。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的五篇论文...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 内容简介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部西...
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希腊怀疑论原典 内容简介 怀疑论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共同构成“希腊晚期哲学”。它们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发...
图解麻衣神相,ISBN:9787501237098,作者:(宋)麻衣道者著,金志文译注作者简介 麻衣道者,姓李,名和。生于北宋年代,河南南
老子禅解 本书特色 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其内涵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中国文化思想史...
第7卷-论上帝的管理-神学大全-论上帝-第一集 本书特色 【本书的地位及内容】堪与《圣经》相提并论的著作在特伦特大公会议期间(16世纪),神父们一致同意,将《神...
宋元明易学史 本书特色 本书系以哲学思想为价值取决,以发明哲思为高尚,训注推演者其次。由此,在易学兴盛的时代,依据该时代中易学家的哲思表现,在述论中显其高下地位...
克劳斯·黑尔德为德国乌珀塔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现象学学会前主席。此书由克劳斯·黑尔德教授在北大的6个讲座组成。这些讲座主
吸血鬼的历史 本书特色 到鬼魂世界去探险,是去探测人心深处用恐惧筑起的*后防线。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个探险家。克罗德·勒库德先生在巴黎索尔邦大学教授中世纪日耳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