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感觉、情感、心态、体验等无法量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如何定义个体与国家、个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如何顺应潮流而又创造潮流。总体而言,社会心态虽然难以测量,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的权利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催生出的崭新的大众舆论行为,影响着全社会的稳定。
30多年的巨变,在整个社会发生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或人们通常所说的更为变动不居的社会心态,同样也发生了令人惊异的转型。像社会结构的转型一样,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不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而且因其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在给中国人民五千年的精神嬗变历史打上鲜明烙印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心理范本。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30多年来中国人民经历的这场社会心态的巨大变革视为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中国经验”(China Experiences)的一部分,或者干脆将其称之为“中国体验”(China Feelings)。以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嬗变及其感受为核心的中国体验,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给13亿中国人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迅疾的社会变迁时代,13亿中国人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以及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变迁的视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由此认为,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作为197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迁及其结果的一体两面,赋予我们这个独特的时代以完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自然构成了我们理解这场大变迁的双重视角。
如果单单总结“中国经验”而忽视“中国体验”,我们就不可能发现在这场涉及13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之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起了何种作用,他们的欲求、愿望和人格在改变中国的同时又发生了何种改变,表现他们喜怒哀乐的社会心态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潮起潮落,他们的精神世界遭遇过、现在又在面临着何种困窘和茫然。
第一章中国体验:精神嬗变的观景之窗
一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
二中国人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
三边际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群像
四中国体验的独特意义与普适价值
五理解变迁,或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传统中国人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一传统中国人的日常伦理生活与意义世界
二从臣民心理到国民意识:历史转型中的身份认同
三从黜奢崇俭到消费实践:社会变迁中的生活方式
四传统与现代性:中国人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第三章中国人价值观的当代变迁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变迁与当代转型
二西方价值观念的流行、冲突与本土适应
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变化
四多元与小众:主流价值观念的分化
五凝聚,或形成一个新的价值共识
第四章中国人的幸福感
一解读幸福的维度:个体、社会与变迁
二从苦中作乐到物质追求:第一次嬗变
三从个体感受到指标量化:第二次嬗变
四“话语”与“失语”:当代幸福感与幸福观
五幸福体验三十年:解读改革开放的一种视角
第五章转型中的消费行为、观念变迁与社会体验
一消费主义形成的动力机制
二消费观念:演进•迭代•反哺
三消费行为:符码化•全球化•两栖化
四消费体验:动力•位置•重塑
五共生: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的崛起
第六章情感与人际关系的新趋势
一从激情到利益:集体情感基调的转变
二从嫉妒到怨恨:社会情绪氛围的转变
三从“单相思”到“一夜情”:亲密关系的转型
四“加为好友”,抑或“一起孤独”?
五无情抑或有爱?个体化的趋势与社会性的重构
第七章信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一何为信任,信任何为?
二作为中国问题的信任危机
三信任的转向:从“亲而信”到“利相关”
四通过信任重建社会
第八章从有线广播到移动终端:传播心理的嬗变
一媒介变迁与中国人现代性的增长
二互联网的兴盛:阅听人是如何卷入的
三网络依赖与人际疏离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民意宣泄与社会监督
五媒介共享,或“中国梦”的塑造
第九章代际关系的再变动
一从革命“接班人”到家庭“小皇帝”
二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代际变动的双重视角
三望子成龙与“孝而不顺”:两代人的“推手”
四从“代沟”到“代差”:借道“文化反哺”
五理解与尊重,或成代际关系发展新走向
第十章情爱的嬗变
一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和“政治第一”
二赋权爱情:从《庐山恋》到《一个冬天的童话》
三择偶观的变迁:“高富帅”和“白富美”
四爱情的变奏:都市“剩女”和乡村“剩男”
第十一章压抑与放纵:中国人性观念的变迁
一中国人的传统性爱观念
二浪漫之爱:20世纪80年代性爱观念的启蒙
三市场逻辑的介入:性观念的商品化
四传播媒介与性观念话语的变迁
第十二章阶级意识的消弭与重生
一亲不亲,阶级分:政治想象中的阶级营垒
二“先富”与“仇富”:阶层差别的拉大与阶级意识的重生
三底层社会的固化与草根阶层攀升的“天花板”
四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沉沦:中产阶层的焦虑与疲惫
第十三章集体行动的逻辑
一集体主义时代的集体行动
二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和去政治化
三个体化时代的大众行为:时尚、谣言与恐慌
四个体化时代的集体抗争:“群体性事件”
第十四章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一从人民到公民:无意识的建构
二公民视角下的社会参与嬗变
三参与式治理:公民意识孕育的路径依赖
四公民意识与乡村治理
五公民意识与人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面向未来,或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
一中国体验:现实抑或虚幻?
二从只此一地到只此一次:中国体验的独特意义
三中国人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化的新趋势
四走向,或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
参考文献
汉英人名对照
后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2辑)》内容简介:本书为社会科学类论文集,分为专题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
《金粉世家》内容简介:本书以北洋军阀内阁总理封建大家族为背景,以豪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之女冷清秋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的婚
"SocialStatisticsforaDiverseSociety,SixthEdition"-Theneweditionofthisbestselling...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
《素描风景基础教程》内容简介:画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丢开那些冷冰冰的几何石膏体,用画笔捕捉身边的各种对象,大自然的花花草草
《我们都是食人族》内容简介: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
《主角与配角》内容简介:本书以独特的“角色意识”审视辛亥前后的典型人物,通过其台前幕后的诸多细节,展现出近代中国的变化轨迹
本书在社会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也许是每个人夜晚睡前都曾考虑过的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方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将自身转换成一种历史科学。在这种所谓科学
作者简介:斯坦利•霍纳(StanleyM.Honer),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圣安东尼奥学院杰出教授;托马斯•亨特(ThomasHu
《从道德到美德(人文与社会译丛)》内容简介: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是近年来道德哲学收获的最丰硕的成果。迈克尔·斯洛特作为该领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该章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内容简介:什么是“真实”?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就是真实的吗?如果是做梦时看到的景象呢? 你又怎
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
《黑白花意4:笔尖下的经典花语绘》内容简介:本书是“黑白花意”系列中独具特性的一本。书中根据爱情、亲情与友情向读者细细讲解并
《狮心王理查》内容简介:在世界历史上的诸多伟业中,独一无二、冠绝英格兰诸王的理查一世都扮演着积极的主导角色,任何一位君主都
《藏密佛教史》内容简介:《藏密佛教史》是以西藏人的观点叙述藏地密乘历史,展现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和传承体系。书中择要叙述了佛
《中国民主决策模式:以五年规划制定为例》内容简介:本书以中国五年规划编制为例,剖析了中国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概括
《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教授给大众的好声音练习法。18年教学指导经验沉淀,超过5万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