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

[日] 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

作者:[日] 久石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2-3

评分:8.1

ISBN:9787508632162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感动,如此创造》内容简介:日本首席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首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他对于音乐创作的想法,是一部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的纸上音乐札记!《感动,如此创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撰写而成,可谓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自传!

为什么音乐大师久石让能够创作出一首首打动人心的乐曲?他是如何保持自己有源源不绝的创意?《感动,如此创造》是久石让首次现身说法,畅谈他身为作曲家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久石让从音乐家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感性?久石让是如何从生活细节里捕捉创意的?

作品目录

序曲

第一章 正视自己的“感性”

创作者的态度

何谓从事创造?

不能流于情绪的起伏

培养心的步调从生活调整做起

并没有存心讨谁欢心而作曲子

“说到久石先生,还真认真呢!”

感性的心

第一印象是重要的

点子在无意识中乍现?

超越头脑所思考的美好事物

信心变化的瞬间

抓住空气的瞬间

决断的要点

第二章 锻炼直觉能力

靠量而非靠质来拓展自己

意想不到的启示

磨练感受力

美好的音乐连谱纸都漂亮

“不好意思”的自我限制

看到杯子可以说花瓶吗?

另一个自己=第三者的脑袋

最初的印象绝对正确──我的“三明治理论”

直觉力招来幸运

召唤直觉的连结

失败的原因一定在自己身上

能够拓宽广度才能磨练知性

第三章 影像与音乐共存

真实感的某种手法

虚幻中的真实

黑泽电影中所见的高档电影音乐

唤起想象力的音乐

以整体协调考虑构成

《霍尔的移动城堡》──以一首主题曲贯穿以主题着手?还是以人物着手?

世界观决定最初的五分

协同合作可以拓展自我的可能性

专业的一分子,专业的自负

导演的生理节奏

节奏反映国情?

作品的“人格”

以音乐家的观点所作的“四重奏”

体验导演后才了解的事

电影是戏剧大树

第四章 不可思议的音乐

音乐是记忆的开关

戏剧和音乐互相扶持

古典音乐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

轮回漩涡中的自己

轻音乐用韵律控制了世界

新的挑战

作曲风格的变迁

做为表现活动的钢琴与指挥

“你是世界第一”

商品战略vs.作家满足

直觉开发的优缺点

第一个听众是自己本身

第五章 日本人与创造力

传统乐器是神秘高人

从亚洲一分子的立基点出发

萦绕着世界唯一的五弦琵琶

不善创意策划的日本人

把传统传承给后世的再生术

重排的口令一下,一起向右看齐

提升实质的劳动率

所谓“作音乐”

“你想要传达什么”比做得高明巧妙还重要

“道”是日本人的本质具有的

如果想要让小孩上进

再也不要有无表情的小孩

养成自己的生产力

第六章 解读时代的潮流

来自亚洲之风

“恶霸”美国

韩国电影界热力所及

混沌的亚洲力量

以亚洲做主题

一个人的陷阱

身为活在现代的作曲家

不枯竭的创造泉源

序言

我的职业是一名作曲家。在英文中“ 作曲家”这个词是“composer”,意指编写音乐的人。通过英文单词的解释,应该比较容易了解我的工作内容。

以电影来说,假设现在有部电影要开拍,而且希望由我来为这部电影配乐时,我的工作第一步就是阅读脚本。如果是宫崎骏导演的动画作品,则是先看画好的分镜头脚本。我也会事先询问导演,他脑海中描绘的是何种景象,或他有什么样的要求。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针对主题,从整体的角度构思要使用哪种乐器、什么风格的曲调。最后则是决定要在哪一幕配上什么样的乐曲、乐曲长度几分几秒,再与导演商量总共需要几首乐曲,再实际开始创作,将作好的曲子录制、混音。以上就是我的工作。

换句话说,虽然一部电影的配乐制作工作交到了我的手上,却不代表我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完成的作品必须符合整部电影的世界观才行。电影的主控权掌握在导演手中,导演若是表示“ 这首曲子完全不对”,即使我觉得再好也没有用,还是要重作。

话虽如此,创作配乐时,也不能一味地遵循导演的想法或画面本身。如果完成的作品只是力求合乎导演的构思范围,就不会是有趣的作品。想要制作电影、从事导演工作的人都充满着创造力,并将自己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在电影的拍摄工作上;因此我也必须提供毫不逊色的作品。其实导演要的是具有新意的配乐,这份新意要能够突破导演要求与想象的框架。制作《哈尔的移动城堡》的配乐时,到了要决定主题曲的阶段,我准备了一首曲子,不管是谁听了都会觉得完全适合宫崎骏导演的动画;同时我也提出了另外一首作品,虽然有些担心与电影的主题有所出入,不过我自己还是想用这首作品当成主题曲,最后导演采用了后者。说实话,我感到很高兴。运用创造力从事重要工作的人不喜欢了无新意的东西,因此我每项工作都是全力以赴。如果要做到全力以赴,就得动用所有感觉,并将自己逼到极限。超越一般思考架构的作品就是从这种状况之中孕育而生的。与各个行业活跃在第一线的专家合作,虽然会有许多辛苦的地方,却能激荡出超越想象的火花,相当有趣。

我经常说,创作的基础在于感性。无论是感性还是创作,都难以借助语言说明白。但是,人类的思考行为就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换言之,我身为一名音乐家,如果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做法、思考模式、观点及深层的潜意识,不是可以更清楚地呈现出这些部分吗? 表现个人想法的方式有很多,我除了作曲之外,有时也弹奏钢琴,或担任交响乐团指挥、举办音乐会,以及负责某项活动的音乐设计,甚至亲自从事导演工作。我认为逐步拓展音乐以外的世界也相当重要。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不断与社会建立起联系的过程中,我想借助文字来呈现自己十几年来不曾说过的想法。本书的内容是否能够确实得到读者认同,我难免会感到些许的不安。但若是希望生活充满创意的人,我想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并不会有任何不同,同样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期能够得到最佳结果;即在合理范围中,寻求能够颠覆自己原先想法的灵感。为了激起这一丝灵感的火花,时时刻刻都得淬炼琢磨自己的感觉与品位。前述各点无论是在作曲还是商业的领域,都是共同的要求。

针对“ 何谓创造力”、“ 何谓感性”这类问题,我希望从一名音乐家的角度出发,通过本书呈现自己每天在艰苦奋战的过程中所想、所做的事情,与读者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文摘

“久石老师真是位中规中矩的人啊”

从事创作或艺术表现的人,其特立独行之处会被视为有个性,即使与一般人的感觉稍有出入,还是能够被接受。“看吧,那个人是位艺术家,所以……”身为社会的一分子,即使某些部分稍微脱离常规,冲着这句话,大家还是可以认同。

有次我在录某个广播节目时,邀请到养老孟司教授上节目。在该节目中,我也负责主持的工作。那天我与养老教授聊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话题:“许多画家的个性都很古怪,但这是有原因的”。

根据养老教授所说,在任何时空坐标轴中所创造的作品,全都具备着逻辑性的构造。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语言如果只有“A”一个字母,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把字母连接起来,比如“ABCDE”或“APPLE”,才会产生意义。书的内容也是按照文字、词语、句段、章节,以及文章脉络等要素连贯而成。

音乐也是如此。如果只有“Do”一个单音,并不具备任何意义。如果不是像“DoMiSo”这样将单音连贯一在起,就无法构成音乐。

电影也是靠着一幕幕连贯的影像画面而产生意义。

换句话说,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电影等,只要是在时间流逝下产生的作品,就都具备逻辑性的结构。

相较之下,绘画作品呈现出的内容,在看到的那一一刹那就能理解。绘画具备瞬间表现世界的力量。由于不需通过时间流逝来呈现内容,所以在理解时所直接诉诸的“点”就是感觉,而非逻辑性的结构。因此,画家无论是思考或行动,往往注重感性的部分。

经过养老教授这么一提,好像真是如此。即使脱离常规,也要生活得无拘无束、离经叛道,这种人多半从事美术等相关工作,例如把自己耳朵割掉的梵高等人。话虽如此,在音乐家之中,也曾听说瓦格纳曾罹患过神经性梅毒,这则传闻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

养老教授对我表示:“所以大部分音乐家的思考都有着逻辑性,而久石老师也真的是位中规中矩的人啊!”养老教授说这句话时,是因为看到我当主持人时,能够确实遵守时间进行节目的缘故吗?这点我并不清楚。不过,由话中的前后关系判断,我认为当时养老教授的这句话是对我的一种赞美。

不过,对于从事创作的人而言,“中规中矩”这个词有时也会变成一把恐怖的利刃。假设委托作曲的电影导演,要听我作好的曲子时,我对他说:“这次作品的主题就用这首曲子,您觉得如何?”导演如果对我说:“很中规中矩!”我会不由自主感到惶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爆点,缺乏创意啊!”中规中矩其实是一体的两面。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