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本卷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论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 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从此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目录:
导论(上)
引言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一一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长时段——文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学术与思想:近年来学界的一个争论话题——思想史的知识源头与背景:以数术史与经学史为例——知识的变动与思想的变动之间——知识影响思想的一些历史例证——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关于这一想法的来历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马王堆帛画的联想——探寻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历史源头处——天经地义: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或亲近自然的口号——天崩地裂:终极依据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变局——处处碰着它:朱熹直觉中领悟到的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种写法——历史的连续性与福科的疑问——连续性追寻的三种思路一教科书模式与章节的割裂——思想史连续性的三种类型——对一个思想命题的不断解释——脱魅或理性的排斥,断裂中的连续——对外来思想的回应中重新发掘和解释思想传统中的资源——个人性写作与重写思想史的想法
导论(下)
续思想史的写法
至今思想史仍难以把握:中心清楚而叙述的边界模糊——与宗教史、学术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与思想史——目前我思考的几个问题——一切尚无明确的答案
第一节 无画处皆是画
第二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三节 思想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第四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历史学
《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目录:
第一编
引言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大同世界:天下、领袖、村落——回溯式的想象——把时间距离转
化为空间差异:人类学家关于“人类出于同源”的普遍主义观念——神秘力量、分类秩序、技术权威——我的三个疑问——过去对考古资料的一般理解——对生命来源的好奇、死后世界的敬畏、美感的追求与用符号表达记录与交流——良渚玉琮、濮阳龙虎、凌家滩玉龟玉版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神秘力量的秩序化——祖灵崇拜观念及其与世俗权力系统的匹配——祭祀与占卜仪式中所表现的知识系统的整合——思想世界中的三种基本知识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
第二编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1):儒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2):墨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3):道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1):宇宙时空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2):社会秩序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3):个人存在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辨之学
第三编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时《淮南子》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
引言 异域之风
第一节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目录:
第一编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奉天承运”与王朝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获得途径——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的真正实现——统一的国家有了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考试的意义:作为背诵与记忆的知识一一承平的时代与平庸的思想——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整个思想世界没有疗救的药方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经历了思想与秩序的双重危机之后——八世纪初的中国官方重建思想与秩序传统的愿望:开元礼、历法、封禅与祭孔——失去了洞察力与诊断力的知识与思想世界——知识的教条与简化——教育与考试中的导向——类书、礼仪范本和书信范文背后的思想史意味——思想趋向装饰与表面:从贵族的知识独占到士民的文化普及——礼法为基础的生活模式和传统理念的崩溃……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第二编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辨及其周边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三编
引言: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徵引书目
后记
且观风月且听吟-历代文人往事 内容简介 当我们仰望苍茫的夜空,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当中,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墨客骚人、能臣治吏、枭雄悍将,正如寂寥的星辰渐行渐远,...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第四卷)》内容简介:本书是“岩波日本史”的第四卷。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个市民开始懂
《西方当代雕塑》内容简介:本书以1945年为起始点,全面介绍了“二战”之后西方当代雕塑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深度解析雕塑在表现
《战史系列: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1(1934-1939)》内容简介: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同“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共六卷,包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
《留住故事系列:格列佛的故事》内容简介:本书是根据天马行空的游记小说《格列佛游记》改编的。主人公格列佛四次随船出海,每次都
马王堆汉墓发掘与文物整理保护亲历者访谈录 本书特色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
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 内容简介 该书选收了十一篇论文。即《清朝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清代江南进士事功述论》等...
《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内容简介:昭和时代就是一段围绕着战争,由“战前”、“战时”、“战后”构成的特殊历史
震惊世界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本书特色 本书讲诉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提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早实现环球航行的人也不是麦哲伦!孟席斯的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
《质量员上岗必修课》内容简介:本书以建筑工程领域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合同为依据,本着现场适用的原则,以现场实际操作
欧亚译丛:第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专门译介国外欧亚内陆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目的是借助精通各类外语的专业译者的努力,为国内的学者提供各国学术圈在该领域所发表的重...
女神-(高中部分)(修订版) 本书特色 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
中国古镇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俊编著的《中国古镇》一书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
靖康之变 本书特色 《靖康之变》中不仅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严格依据正史史料,甚至书中人物的对话,也基本上只是由古汉语转译成了现代汉语。我所做的,只是根据行文和读...
《深入浅出DPDK》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设备基础架构开始向基于通用处理器平台的
《中国粮食安全》内容简介: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五年来,国家
《海洋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本书以普及性方式介绍了尼德兰八十年战争史,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主要的历史人物、决定性的战斗、战争的
马立博(RobertB.Marks,又译罗伯特•B•马克斯),197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国史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任教于加州惠特尔学院
西夏帝国-彩图版 本书特色 卖点:1.西夏:一个给中国历史留下诸多未解之谜的王朝2. 作者:中国**行走记者、西夏专家唐荣尧3.作者用了十年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